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堅持守正創新 推進深度融合

2019年10月30日05: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9日,與會者在傾聽嘉賓演講。

用全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吳  兢

全媒體時代,如何抓住機遇、破解挑戰?我們需要守正創新,不斷開拓思路。就用好全媒體、提升主流價值影響力而言,中國記協及其所屬的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是增強引領力,履行職責使命。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成立一年多來,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在廣度上延伸服務手臂,在深度上拓展服務范圍。下一步,中國記協及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將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推動行業自律,加強聯絡服務,創新工作平台,促進新媒體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推動新媒體新聞信息傳播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拓展影響力,塑造融媒標杆。作為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去年首次設立媒體融合獎項。在今年的評獎中,中國記協提前啟動調研,進一步完善獎項設置、評選標准、評選程序等重點環節,使媒體融合獎項評選更順應深度融合方向、更貼近融合發展實際。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還正在打造新媒體傳播力評價體系,促進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三是提升創新力,順應趨勢規律。在中宣部指導支持下,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已編撰完成《中國新媒體年鑒》和《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並積極探索創新手段,為媒體融合發展這一“新工作”賦能。

以科技助推媒體融合發展

招商局集團黨委副書記  胡建華

融合發展是近年來我國媒體抓住新機遇、取得新成就的關鍵策略,融合發展的成功之道對其他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招商局集團是一家業務多元的企業,我們將科技創新視為立命之本。科技貴在“融”和“用”,隻有先進科技與現實應用實現深度融合,才會誕生出新業態、新模式,企業才能找到發展的新機遇、新動能。

以科技為引領,我們著力推進內部數據融合,建設“數字招商”。招商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數字化建設規劃,通過建設招商雲平台和大數據平台等,打破數據“孤島”和“豎井”,推動內部數據資源加速融合。

以科技為引領,我們著力推進跨界融合,打造發展新動能。在這方面,招商局集團的交通物流、綜合金融、城市與園區綜合開發三大核心產業轉型升級已取得初步成效。

以科技為引領,我們著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進產融結合。產融兼具是招商局的業務特色,我們與人民日報社、深圳市三方合作成立的“深圳市伊敦傳媒投資基金”,規模達到50億元,目前已運作3年多,經營情況良好。下一步,招商局將繼續堅持科技引領,高度聚焦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發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同時,協同各方加強對先進技術研發、融合、應用的引導。

媒體融合應兼具流量與質量

騰訊集團首席運營官  任宇昕

媒體發展呈現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等重要特征,媒體融合對移動端和社交平台的重視前所未有。在社交平台上的實時信息交互與多維分發,將成為互聯網信息內容爆炸式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也會促進主流媒體加快融合發展。

對於未來的媒體融合實踐,騰訊有以下三點感悟和建議:

一是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守正創新,媒體融合才能兼具流量與質量。在內容打造和信息分發上,騰訊嚴格構筑了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等環節的防火牆,加大對上傳內容的審核力度,創新主旋律的傳播內容、形式和渠道。

二是高效利用公眾號和企鵝號等平台,社交與內容的融合才能事半功倍。如今,公眾號和企鵝號構成了騰訊內容生態的雙引擎,也成為主流媒體推進媒體融合的試驗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官方公眾號累計閱讀量超過17億。

三是技術與創意的有機適配,才能實現內容採編和渠道分發的雙輪驅動效應。隨著5G時代到來,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如虎添翼,它們進而會推動內容的生產、傳播等各方面發生革命性變化。騰訊已與人民日報社共建中國媒體融合雲平台,為主流媒體提供安全的雲服務體系,以及採編優化、智能分發等工具。

全媒體時代更要唱響主旋律

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主任  溫紅彥

媒體融合,是一場在黨中央戰略謀劃下實現的創新發展。媒體融合發展自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已經走過5個年頭。5年來,我們在更好扛起使命任務中變革新聞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在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中重塑媒體格局、輿論生態。

當下,5G、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迅猛發展,催生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賦予了媒體新的時代內涵和發展空間。機構在融,機制也在融﹔人力在融,能力也在融,催化出融合質變的新生態。

回頭看,曾經的技術跟隨,讓我們的腳步有些踉蹌﹔而今天,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媒體的“基礎設施”。當我們基本擺脫了技術焦慮,就需要重新審視技術的利弊,需要進行趨利避害的應變。

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信息生產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不斷推進,持續生產精品佳作。要讓創意持續迸發,就需要在機制上創新,探索合作眾包的共享模式,實現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不斷創造融合傳播的新高度。

不管技術、媒體形態如何變化,主流媒體都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全媒體時代,更加需要我們唱響主流聲音,理直氣壯、同時又理直氣和地去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以智能化打造“四全”媒體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陳凱星

人工智能被譽為開啟未來的神奇鑰匙。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嘗試建設了世界首個智能化編輯部,其核心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生產全環節、全流程進行系統化再造。這是新聞生產領域進行的一場智慧革命。

現在,我們的編輯和記者每天都在使用技術。在採集環節,利用“現場雲”,也就是移動直播系統,記者可實時發起全息直播﹔在加工環節,利用“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機器人家族成員,生成全息直播、文字、圖片等全媒體產品﹔在分發環節,基於用戶畫像,實現個性化精准推送……人工智能能幫助我們從簡單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從事智慧勞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推出的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實質上是一個栩栩如生的仿真數字播報員,隻要輸入文本,就能24小時不眠不休地播報新聞。其背后是根據文本語義進行的語音合成、唇語合成、表情合成和動作合成4項核心技術支撐。

當前的這輪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和“5G傳輸”雙核驅動為特征。除了人工智能,我們也在不斷拓展智能化硬件的應用場景,5G手機、5G背包、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等相繼成功應用於重大報道。智能化編輯部建設正是我們堅持守正創新、技術引領,以智能化打造“四全”媒體的最新探索。

探索媒體融合差異化發展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陸先高

當前,媒體融合在實踐層面有兩個瓶頸日漸凸顯:媒體內容生產高度同質化﹔媒體傳播與變現能力普遍低效化。

打破瓶頸,差異發展、協同高效是關鍵。在新傳播格局下,機構媒體屬性和功能的分化越來越明顯,我將之分為四類:全域性媒體、區域性媒體、行業性媒體和領域性媒體。

基於這樣的功能分化,機構媒體要提升融合發展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就需要強化用戶需求意識和用戶服務導向,聚焦特定的服務領域和對象,增強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型媒體。

以更好地服務知識界為方向,光明日報融媒體建設工作主要包括:強化核心內容生產,提供高質量傳播服務,創新輿論引領能力﹔建設特色網絡平台,提供專業性學術服務,創新核心受眾服務能力﹔集成最新技術應用,提供前沿性技術服務,創新技術引領能力﹔善用品牌資源,提供垂直性行業服務,創新產業局部覆蓋能力﹔整合融媒體隊伍,提供全流程項目服務,創新特色項目承接能力。

在前述工作基礎上,我們探索構建更加整體性、高效化的服務知識界的平台系統,目標是凝聚光明全媒體在整個學術領域的優勢資源、生產能力、平台載體等,打造一個新型學術服務系統,更好地推進和傳播“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推動國際傳播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  曲瑩璞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自我革新,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中國日報深入貫徹媒體融合這一國家戰略、頂層設計,積極探索深度融合方式方法,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使命,通過流程優化、機制創新、技術革新,積極整合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創新國際傳播敘事手法,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傳播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話語、中國價值。我們整合推出了《中國日報國際版》,在報、網、端、微、海外社交媒體、國際合作傳播等領域形成了拉網式傳播矩陣,覆蓋用戶總數超過2億。

從世界發展大勢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面對新的國際輿論環境,更加需要我們加快運用信息科技革命成果,破除傳統體制桎梏,實現媒體深度融合,推動國際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需要創新內容呈現形式,通過講好故事傳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需要創新合作傳播模式,為各國受眾輸出適銷對路的中國信息,提供直接接觸中國信息的媒介﹔需要創新溝通對話方式,積極搭建交流新平台﹔需要引導技術應用走勢,依托互聯網大國的用戶規模優勢、技術創新優勢,深化合作、聯合研發,創造出能夠飛進外國尋常百姓家的優質產品。

融合發展也應彰顯特色

中國新聞社社長  章新新

面對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媒體各展所長,競相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中新社也在積極探索融合發展之路,通過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一體化構造和發展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形成了涵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著眼國際傳播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要真正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就必須緊跟世界信息科技潮流,謀劃和推進融合發展。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中,中新社聯合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海外華文媒體,策劃了集文、圖、視頻、移動直播、創意產品於一體的“全球華文新媒體國慶24小時聯播”,效果良好。

立足實際,堅持特色。有獨特風格的內容才有高的辨識度,必須堅守自己的風格特色。中新社在長期的對外傳播實踐中,形成了“平實、平衡、平穩”的“中新風格”,在發展新媒體業務、推進融合發展中也始終堅持。

打造“朋友圈”,形成“生態鏈”。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有一個健全的“生態鏈”。因此,中新社通過內容、技術、人才培訓等方式,幫助海外華文媒體融合發展,包括開發“新萌”客戶端自助定制系統,對全球400多家華文新媒體業務進行測評,定期發布“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榜單”等。

合作建設移動傳播新矩陣

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主任  陳發寶

經濟日報近年來始終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抓好頂層設計,加強平台建設,再造採編流程,創新體制機制和內容形式,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路上努力前行。目前,已基本形成“以自建客戶端為主體、社交媒體為側翼、入駐賬號為補充”的移動傳播新矩陣。

使命與任務。任何時候,主流媒體都必須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競爭與合作。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既要競爭,也要合作。當前,一些商業平台、自媒體已創造出了眾多模式和路徑,主流媒體必須以更大的視野、更高的格局,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來考慮未來的融合之路。

內容與其他。近年來,經濟日報堅持在內容創新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把傳統的內容優勢轉化為融合發展中新的核心競爭力。比如今年國慶期間推出的“數說70年”數據可視化系列視頻產品,就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創新與應用。在融合發展的路上,主流媒體一定要當好技術創新成果應用者的角色。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基本代表了技術創新的最新成果,如何把這些技術成果應用到合適的位置,是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本版攝影:史家民 嚴立政  採訪整理:陳亞楠 申 茜)

(責編:白宇、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