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電影節展映印象:平民視角心靈救贖戰爭反思

這是一雙銀幕上久違的眼睛,它們從始至終就是那麼懵懂友善地看著世界,直到最后主人公倒在地上,他的眼神依然純潔無辜,沒有一絲恐懼……意、瑞、法、德合拍片《幸福的拉扎羅》講述了農村男孩拉扎羅和貴族少爺之間的“友誼”,在剛剛落幕的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不但贏得了2019“金絲路”傳媒榮譽年度故事片獎,同時也把年度最受關注男演員獎收歸囊中。
即便言語不通,電影依然可以通過影像展示當地民眾的生活日常和喜怒哀樂,傳遞出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色與風土人情。縱觀電影節25部入圍作品,雖然題材各異,風格不同,但無不在講述個體與時代的關系、民族與世界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努力完成著“膠片盒裡的大使”這一紐帶使命。
底層關注:透出生命堅毅
《幸福的拉扎羅》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意大利一座與世隔絕的村庄裡,鏡頭大多數時候對准的都是像拉扎羅一樣的底層農民。影片用超現實主義與神秘素材解構平凡生活,折射出人們內心的迷茫。
相比之下,英、法、比利時合拍片《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則用朴實如紀錄片的寫實手法,聚焦英格蘭北部紐爾斯卡因金融危機而身陷債務的一家人。男主人公瑞奇失去工作,負債累累,在貨運快遞中介誘導下以按揭形式買了一輛貨車,做起了貨運快遞的生意。但為了擁有這輛貨車,瑞奇一家卻開始陷入工作、生活與情感關系的多重困境。該片獲得2019“金絲路”傳媒榮譽年度故事片獎和年度最受關注女演員獎,讓觀眾再一次感受到真實和細節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總有那麼一群人被殘酷的生活折磨得體無完膚,卻必須隨時准備迎接生活的下一次重擊。和瑞奇一家一樣,美國影片《小森林》裡,一對生活在北達科他州的新興石油城市中的姐妹為了保住自己的房子,謀求更好的生活,冒險在邊境走私藥品,終日如驚弓之鳥般活在恐懼裡。令人窒息的陰郁畫面,美國西部片的粗粝,完美實現了影片現實主義的質感,而瑣碎平凡中的掙扎,透出的卻是生命的堅毅。
心靈救贖:蘊藏人性溫暖
台灣電影《寒單》呈現的是台灣底層小人物的故事,讓觀眾在看到普通人生活艱難的同時,更看到了什麼是生命中最深層的救贖。因為妒忌,正昆親手制造的一場爆竹爆炸,意外導致了阿義女友、自己暗戀對象萱萱的死亡,耳朵被炸聾的阿義也從此沉迷毒癮日漸墮落。心懷愧疚的正昆不忍繼續觀望,於是放棄了大好前程用盡力氣想要把阿義拉離地獄的深淵。
以肉體的痛苦去完成內心的救贖,似乎是正昆唯一能做的事。在台東,正月十五“炮炸寒單爺”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救贖、還願和祈福。爆裂在肉身上的煙花,是痛苦,是解脫,是悔恨,是和解,更是重拾的人生。一個表面上“寒冷孤單”的故事,背后蘊藏的是人性中的溫暖。
國產動作片《鋌而走險》中的心靈救贖,發生在因欠賭債而意外卷入一場綁架案的修車工劉小俊身上。看他著急還錢,二手車店店主給他支了個歪招,倒賣黑車。在偷車過程中,劉小俊發現了被藏在后備廂中的小女孩奇奇,也因此撞破亡命徒兄弟和賣酒女的綁架計劃。聽聞女孩媽媽願意支付大額贖金,被債務逼上絕路的劉小俊起了鋌而走險的念頭,而在這個曲折而又驚險的故事裡,他內心深處的良知一次又一次被喚醒。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銀幕心靈救贖故事,來自法國、比利時的合拍片《雙面克萊爾》。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女教授年過半百,是一個在情感上受到傷害而陷入極度痛苦的女人。為了得到一些愛撫和關懷,重拾被擊垮的自尊心,她在社交平台上虛構了一個年輕美麗的女生身份,沉醉在這場自導自演的網絡情感游戲裡不可自拔。但當對方得知自己被欺騙后,選擇駕車沖向懸崖,讓愧疚不已的女教授對生活萬念俱灰。在心理醫生那裡,她剖開內心講述了這段經歷,還將故事寫成了一本書,為自己的心靈救贖畫上了句號。
戰爭反思:拷問生命價值
猶太裔斯洛伐克籍翻譯家榮加的父母死於二戰的猶太人集中營,在他暮年時偶然得到了迫害其父母軍官的信息,於是隻身來到奧地利准備報仇,結果卻遇到了仇人之子格奧爾格。格奧爾格想要了解自己父親過去的所作所為,於是雇佣榮加做隨行翻譯,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一起開車前往斯洛伐克找尋往事。
斯洛伐克、捷克、奧地利合拍片《二戰懺悔路》風格陰冷沉重,在這並不順利的旅途中,玩世不恭的格奧爾格與嚴謹古板的榮加之間矛盾不斷。在一次次的沖突后,兩位有“世仇”的老人卻越走越近,格奧爾格逐漸了解到父親當年曾帶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多麼深重的痛苦,榮加也漸漸理解了作為一名戰犯的后代,格奧爾格的內心同樣也充滿了煎熬。影片中“當殺人犯的兒子就比當受害者的兒子好嗎?”的發問,為“二戰懺悔”提供了全新視角。
和平是人類共同的向往,也是電影永恆的主題。敘利亞、法國、黎巴嫩、卡塔爾的合拍片《我失去影子的那一天》,和觀眾探討的是戰爭的殘酷、母愛的偉大、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捉弄。2012年的敘利亞迎來了史上最嚴酷的寒冬,單身媽媽桑娜隻希望找個煤氣罐為兒子做一頓晚餐。找尋中的她卻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戰亂區,更可怕的是,戰爭中的人們都沒有了影子。失去影子的那天,也是不再忍受和懼怕的那一天。士兵們漫無目的的掃射,桑娜挖墳墓時的恐怖,對抗陣營永不鬆懈的打擊,水電氣網猶如孤島的斷供,不能出門的周五,影片中幾乎沒有暴力沖突的血腥畫面,卻無不呈現著導演對戰爭的思考。
伴隨《我失去影子的那一天》片尾恐怖敲門聲的響起,桑娜臉上的是絕望和麻木,這也正是飽受戰亂蹂躪的普通人最經典的表情。
(作者:吳曉東,系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