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文學期刊如何度過瓶頸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融媒體時代文學期刊進入發展瓶頸期,應力爭打造行業“高地”:打經典牌、系列牌、學生牌,並適時推出“訂制出版”。開發教育培訓資源,鎖定優質客戶源,進一步提高聲譽和影響力。做好“出版+”,借助新媒體實現多樣化傳播,吸引更多的受眾﹔借助影視、動漫、網游等,實現文學深度介入娛樂休閑並最終實現文學期刊內容新媒體領域價值的變現﹔開發衍生產品,做好實用型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經營。
【關鍵詞】融媒體﹔行業“高地”﹔“出版+”﹔多樣化傳播﹔衍生產品
融媒體時代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率迅速提高、4G網絡覆蓋面極度擴張,引領“自媒體時代”如潮般涌來之后,大眾節假日及碎片時間除了必要的生活活動外,基本上都給了“流量”,呈現“流量經濟時代”的特征,紙媒包括文學期刊在內可謂進入了嚴冬。文學期刊除了積極尋求政府經濟資助、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輕裝上陣以及能動開發各級文化資助項目等外,要順利度過瓶頸期,還需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固守行業標准,追求“高地”效應
文學期刊融媒體時代要在讀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高地”意識,追求“高地”效應。在同業競爭中,“高地”隻有一個,但各期刊可以查漏補缺,打造自己的特色,勇創新“高地”。
“高地”就是要做領頭羊。文學期刊的“高地”效應就是追求內容的經典性、精品化,欄目搭配的最優化,內容與裝幀風格的相對穩定,並具有承上啟下的延續性特征。
各個門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標志性高地。比如有著純文學期刊“四大名旦”之稱的《收獲》《花城》《當代》《十月》,分別因“老成持重”“活潑新鮮”“正宗”“文武兼備”的特色,被人戲稱為老旦、花旦、青衣、刀馬旦,成為各具特色的文學期刊“高地”。此外,以選登海內外優秀散文為主要內容的《散文海外版》,以選登中國各大媒體優秀小說為主要內容的《小說選刊》,以選登海內外優秀小小說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小小說選刊》等,都屬於佔據行業“高地”類的文學期刊。找准自己的刊物定位,瞄准目標市場,以對“特色”的固守塑造標志性“高地”並堅守之,在融媒體時代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以內容為引領,做行業精英。對內容(裝幀形式也是內容的一部分)的磨礪永遠是期刊人的要務,在融媒體時代,以行業區分特色的紙媒,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僅存的粉絲,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紙媒吸引客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打“經典”牌
1.追求內容的“精品”意識。推出一些能夠超越歲月長河沉澱下來、並能夠突破地域的局限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學精品力作。一般來說,期刊出版因為受時間限制,有時還因為要調配地域、題材、創作風格等,常常不能達到篇篇精粹,這也給市場帶來了可開發空間——適時推出年度精選本、雙年選等,可與出版社合作出版,也可以以成本相對低的增刊的形式出版,作為正刊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文學精品內容具有以下“三性”(對此“三性”的追求也適用於下邊打“系列”牌、“學生”牌及私人訂制諸環節):
思想性:即具有一定的思想含量,傳導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健康的而非頹廢的、光明的而非晦澀的思想內涵,傳播“正能量”。
藝術性:文學作品的藝術標准不可降低。從內容到裝幀形式,都具有較高的追求。
普適性:著名傳播學者吳飛說:“品牌是活在消費者的情感和認知當中的。”﹝1﹞文學作品既然發表,就是為讀者服務的,就要追求大多數人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遵循主流價值導向而非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甚至是無病呻吟。
2.注重“顏值”,追求收藏價值
“我更看重的一個路徑是,把期刊做出高顏值,厚重、大氣、漂亮,做成‘細嚼慢咽’的精品,讓人愛不釋手”。《青年作家》主編梁平對於多種媒體相互融合融通時代的紙媒出版有如此倡議。﹝2﹞“顏值”高,期刊定價必然高。可以順著此思路,做一些高“顏值”圖書,向社會征訂,找到真正愛書的人,追求圖書的收藏價值。
(二)打“系列”牌
文學期刊要積極對選題進行系列化、規模化、連續性、完整性開發,抱成“團”搶佔市場,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這樣的產品也可以追求收藏價值從而獲得讀者的青睞。既是“經典”,又要“系列”化。堅持高標准的選稿要求,一以貫之,在刊物內容與裝幀兩方面都做到有序化延伸,一般以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段比如月、季、半年、年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欣賞區間。
(三)打“學生”牌
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可謂紙媒最后的鐵杆守護者。從學校教育的缺口和學生需求入手,查漏補缺,下大功夫做好學生的教輔用書。學生是最“能動”的客戶資源,最注重“價值投資”,因而必須做足夠的市場調研,推廣切實可行、有確定前景的選題進行操作。嚴格說來,它是“系列”牌裡的一個分支,隻不過目標客戶針對的是在校學生。它講究實用性,追求“速成”“直截”,因而往往有著鮮明的“標簽”。如可從期刊中選擇精品文章做成《最受中學生喜愛的100篇哲理故事/勵志故事/武俠故事/傳奇故事/親情故事/校園故事》等,讓其成為中學生寫作文的得力助手。
(四)推行“訂制出版”理念
由於成本的限制,紙媒“訂制出版”隻能是一種理想。然而,它必將因為更有市場潛力而成為現實。期刊人需要做好迎接“私人訂制”時代到來的思想准備。早在2014年9月,就有報道說圖書可以“私人定制”,並認為,“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看來是未來出版的大勢所趨”。﹝3﹞
推行這一理念,“按需出版”的極端化即是讓“書(刊)摘本”成為風行,提供“干貨”將是出版人的新追求。“按需出版”的極致則是“極品化出版”。
不可否認,新興媒體使電子化出版個性化成為可能,適時推出訂制出版,實現按需精准出版及個人化出版是出版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此外,不久的將來也許就可以實現低成本個性化印刷。機器人在更多的隻需要簡單勞動的領域代替人力是大勢所趨。更精准、更科學、更低成本,將在智能機器人大批代替人力的時代最大限度地實現。那麼,按需訂制、按需印刷就不是什麼難題。
在現階段,可以著重推行電子出版的“私人訂制”,如某個作家的個人作品集,或者某種風格的多位作家作品合集等,讀者可以自選內容(給出目錄),向期刊社發出訂制出版的邀請,實現付費電子化出版。
二、推行“標准化培育”,服務優質客戶源
盡管新媒體時代大眾閑余時間被各種以娛樂休閑為主的新媒體(含自媒體)瓜分,還是有一部分人追求有所創造的價值生活,希望在業余時間裡強化一下業余愛好,制造一點“響動”,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亮色。文學愛好者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即是其中一種,而如何讓他們迅速實現有創作成績、有高質量作品的理想,則是文學期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智力資本)、順利度過瓶頸期的路徑之一。這一工作其實早已開始,但它在融媒體時代的當今,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值得媒體人去開掘:一是手機的普及給網絡教學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教學的無線化推進可以說給文學愛好者帶來了時間成本的降低、資金的節省和學習的便利,即便是面授班也因為交通的便利而比過去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二是“人人皆為媒體”的自媒體時代造成的“學習”的便捷和“學習內容”魚龍共存的情狀,需要作者增強鑒別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准,從而不被各種“自媒體”的汪洋淹沒,遏制自己藝術創作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市場具備文學培育的需求。便捷的條件與市場需求相碰撞,便形成了經濟增長的新活力。如《大觀》《奔流》《百花園》等媒體,紛紛開辦各種形式的文學培訓班,為紙媒經營的平台期找到一個突破口。具體說來,除了直接培訓的收益外,對於期刊還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培育優質客戶源
智能手機的普及帶來自媒體的膨脹,“文學”閱讀群體也出現了分化:一部分僅僅是為打發閑雜時間,增加談資而“愛好文學”,並沒有成為寫作者進而“登堂入室”的意願﹔一部分因媒體形式的多樣化,文學內容的易得化,在繁忙、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縫隙裡依然可以得到文學的滋養,從而促成原有的文學愛好回歸,進而在網絡上“淘寶”,找到吸引自己的公眾號從而成為粉絲。針對此,文學期刊就要做好公眾號的內容推送,把那些因為紙質期刊閑余時間不易得到而微信公眾號“永遠在握”從而成為粉絲的文學愛好者服務好。
“媒體自帶流量,可以輕鬆獲客”,但隻有把用戶從“弱關聯”上升到“強關聯”,才能實現由“用戶導入”到“用戶沉澱”的轉變。﹝4﹞這些實現“轉變”的“有行動力的用戶”即是融媒體時代紙質文學期刊的忠實客戶群體。因紙媒是其作品傳統的發表場地,這就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期刊潛在的甚至是恆定的訂戶。
(二)“標准化培育”帶來新的聲譽和客戶
基於“高地”內容的期刊對文學愛好者進行“標准化培育”,其結果是給刊物帶來優質作者資源和訂戶以及聲譽。高質量內容作者的不斷增多必然帶來刊物質量和聲譽的提升,二者互為因果,文學培訓成為紙質文學期刊新的羽翼。
三、做好“出版+”,實現“載體擴容”與價值“擴容”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拉開了中國媒體融合深化發展的序幕。媒體融合,既是全球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國家戰略的規劃需求。如何促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閱文集團版權市場部授權總監黃傳亮指出,“‘出版+’要基於內容根本,創建不同內容的表達方式,另外則是媒介的豐富帶來的不同的形式”﹝5﹞。
為了推進媒體融合,紙媒首先要與作者進行“全媒體”版權授權簽約,以免將來出現版權糾紛而處於被動。紙媒的產品形態是一種固化的形態,一旦成形,唯一而永恆。而賦形於新媒體的新產品形態,諸如數字化期刊、數字化書籍、微信公眾號鏈接,以及基於紙媒的廣播/朗讀等聲音類產品(配樂或不配樂)、動漫類產品、動畫類產品、影視類產品等,都比單純的文字“有聲有色”,可以一次制作,無限次分享。聽眾/觀眾在接受它們時,可以更輕鬆或者更緊張(全依其傳遞的信息內容而定),也可以接受到更多元豐富的信息內容,從而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新的產品無疑具有獨特性,其傳播也具有便捷性和爆破般的迅捷性等特點。
從紙媒到多種媒介共融共通,實現的是“載體擴容”,借助新的載體,進而實現價值“擴容”。
(一)做好公眾號內容推送,推行網絡出版和網絡經營
申請期刊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精品內容,吸引更多的人成為忠實粉絲﹔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申請辦理網絡出版許可証和網絡經營許可証,及早推行網絡出版和網絡經營。
依托手機、電子計算機等媒體,借助互聯網而打造的公眾號等是無形的,卻有著非常強大的觸角,可以探尋到無窮遠處,及早介入,及早得益。不但是紙媒內容的網絡推介和經營,還有后邊提到的影視動漫、網游等以及基於文學期刊文化含量創意出的衍生產品等的經營,也依靠公眾號微店和網絡經營去獲得營收。
(二)積極尋求與新媒介的合作,使文學作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抖音、美篇等軟件的普遍使用使得小廣播、微電影遍地開花,以“小”為特征的詩歌、散文、小小說等與新媒介過了一把“結合癮”,隻要內容有吸引力,傳播效應明顯,“流量經濟”可期﹔與蜻蜓FM、喜馬拉雅等廣播電台以及影視、動漫、網游制作團隊合作,把紙媒內容轉化為音、視頻內容,使聽、看文學作品成為文學愛好者一種新的休閑娛樂常態,為期刊內容打開多媒體傳播渠道,實現內容的有效、快捷傳播,從而實現價值的“擴容”。
私家車的普及,讓廣播電台重獲新生,而網絡電台的發端,似乎印証了電波的“永不消逝”。“2016年5月26日,鄭州小小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進一步開發新的產品形態,與蜻蜓FM河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年7月8日,兩家公司強強聯合成立的新星小小說網絡電台正式上線,經過短短兩個多月時間的試播,至9月26日,聽眾已經突破100萬,達到134萬人次。……小小說再次爆發出迷人的魅力,高調回歸到熱愛她的廣大讀者的懷抱。隻不過這一次她帶著電波而來,乘著互聯網的春風而來,以‘無孔不入’的聽覺盛宴,款饗了眾多忙碌的心靈”。﹝6﹞這種個例充分証明了新媒介與經典文學作品結合的遠大市場前景,隨著“載體擴容”帶來價值“擴容”,是一種可以預期的未來。
(三)開展多種經營,開發衍生產品
利用文學期刊中攜帶的文化因子,開發文創產品如吉祥物、鑰匙鏈、書簽、手機殼、手提包、文化衫等衍生產品出售,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文化含量,盡顯“文藝派”。
總之,採用以上手法,文學期刊多措並舉,可安然度過瓶頸期。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時期融媒體的春天必將到來。
參考文獻:
﹝1﹞吳飛.傳媒競爭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42.
﹝2﹞趙新樂.文學期刊挺過“寒冬”正回暖提供“細嚼慢咽”的精致﹝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11-03.
﹝3﹞何映宇.圖書的私人定制﹝N﹞.新民周刊,2014-09-17.
﹝4﹞章勤.從用戶挖掘到用戶變現:錢江晚報服務型平台盈利模式初探﹝J﹞.新聞與寫作,2017(10):17.
﹝5﹞劉蓓蓓.互聯網企業強調內容為王,出版行業頭疼技術應用:出版融合缺的是深度合作開發﹝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12-13(03).
﹝6﹞徐小紅.芻議融媒體時代的文學期刊經營﹝J﹞.百花園,2017(增):37.
(作者為鄭州小小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編審,鄭州小小說創作函授輔導中心副校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