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智能+”背景下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探究

任秋菊
2019年11月01日09:5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智能+”背景下,媒介融合對傳媒人才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對融合媒體人才的培養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運用“智能+”思維,創新教育方式。目前,高校對融合媒體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和不足,提出高校可向校內其他專業定制補充課程,向網絡定制擴展課程,向業界定制實踐類課程,以培養社會需要的融合媒體人才。

【關鍵詞】“智能+”﹔媒體融合﹔人才培養﹔定制化教育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發展更為迅速。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這是他繼5年前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描繪我國傳媒戰略發展藍圖之后,再次詳盡論証我國媒體下一步的戰略發展藍圖。”[1]高校融合媒體人才的培養要滿足社會的需求,適應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其教學就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緊密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培養目標。

一、當前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智能+”背景下,由於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滲透,傳媒產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無論是傳媒業格局、傳播方式,還是傳播理念、思維方式都在經歷著一場革命。這就要求高校對傳媒人才的培養,要具有超前意識和融合思維。雖然一些高校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但是高校傳媒人才的培養和社會實際需要的融合傳媒人才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師資隊伍認知相對傳播環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於在傳媒一線的業界人士來說,他們有著更深刻的、更直接的體會。相當一部分傳媒人經歷了從傳統媒體時代向媒介融合時代的過渡。因此,這些業界人士是站在傳媒發展前沿的,對傳播環境的感知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而對於高校新聞傳播學的教師而言,他們對於傳媒業發生的巨變認知,一般都比較滯后。

首先,對於一些傳媒新技術不能很好地掌握。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各大媒體可以說是各顯神通,進行了一場融媒體報道的“比武大賽”。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採用“4K+5G+AI”的融合報道策略,首次啟用機器人記者“小度”和專為兩會服務的AI記者助理“小白”﹔新華社推出的“新小萌”在全國兩會首次登台,是首位“AI合成女主播”,智能AR直播眼鏡也得到應用﹔光明日報社打造的AI主持人“小明”,突破了以往對AI虛擬人物的刻板形象,確保了人物形象的逼真與畫面的質感﹔封面新聞也在今年兩會迎來了第一位AI女主播“小封”,以“真人播報+手繪動漫+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現場視頻素材”的方式,還原兩會全景。除此之外,VR/AR在全國兩會報道中的運用愈顯成熟,MR(混合現實)全息報道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正式“上崗”。[2]5G帶來的用戶對沉浸式視頻新聞的廣泛需求,幾乎成為新媒體的保命符,因為它強有力地制衡了網媒的生存空間。[3]這些新技術,對於大多數在教學崗位上的教師而言,還有一定的距離,他們並沒有充分的條件和環境掌握這些技術。其次,對於傳播環境的變化缺乏一定的認知。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媒體傳播由原來的內容生產向產品生產轉變,受眾向用戶轉變,傳播格局由原來的單一傳播向多元傳播格局轉變。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能夠及時敏感地把握這些轉變,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與思維方式。然而,現實卻是有一部分教師並沒有緊跟傳播環境的變化,對新媒體的認知還停留在“不是主流媒體”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重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

(二)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存在“兩張皮”現象

媒介融合時代要求高校培養多元化的應用型傳媒人才,很多高校也是朝著這個培養目標努力的。“智能+”背景下,融合媒體人才培養理念從原來的“小新聞”向“大傳播”轉變,從培養“新聞人才”向培養“媒體人才”轉變。目前,由於專業設置的局限性,導致培養的人才與業界的需求存在著不對等性。

首先,“通才”教育不夠全面。融合媒介環境下,融合媒體人才應是“通才”,他們對於傳播學、營銷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都應有一定的涉獵。具備了這些知識和相應能力,他們在篩選信息、制作內容、傳播內容時,才能夠對相關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內容進行相應的處理。目前,專業設置的壁壘影響依然存在,要做到培養“通才”的融合媒體人才還有一定的難度。其次,對前沿知識與技能把握不夠。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前沿知識和最新技能一般會最先用在傳媒一線,教材的編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教師對這些前沿知識和技能把握得不夠及時,沒能很好地貫穿到課堂中去,由此導致了目前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培養缺乏前沿知識與最新技能。

(三)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傳媒人才多元化的要求

“智能+”時代對傳媒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在技術不斷滲透的傳媒領域,要求傳媒人才不但要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還應具備新媒體技能超前思維。同時,由於媒體正在由內容生產向產品生產轉變,“社交媒體電商化和電商媒體化成為普遍現象”[4],這就要求傳媒人要具備市場營銷思維意識。

目前,一些高校的培養模式並不能很好地做到培養多元化融合媒體人才的相關要求。

首先,專業壁壘限制了融合媒體人才的多元化發展。學科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消融媒介融合背景下對傳媒人才的要求。傳播、廣告、計算機、心理學、營銷學、社會學等知識的融合與貫穿,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對融合媒體人才的綜合要求。但目前,一些傳統的新聞專業還是以新聞的採、寫、編、評為主要教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媒人才的培養。其次,授課方式的落后對傳媒人才的培養具有局限性。由於對新技術應用不夠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融合媒體人才需要對採、編、錄、剪輯和播放等技能足夠熟悉,才能適應當前媒介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配套設施和實踐平台,然而,建立實踐平台和採購配套設施是需要資金的。這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院校而言,資金的不足也導致了教學方法與授課方式的落后。

二、高校融合媒體人才的定制化教育

(一)“智能+”與定制教育

一般來說,定制化教育多指一些院校和企業達成一致協議,高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企業“預訂”高校的畢業生作為其員工。這種定制化培養還隻限於滿足企業的需要,並不是從學習者本身的需要出發。本文所說的定制化教育,除考慮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外,還考慮到學習者自身的需要。“智能+”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用“智能+”思維來激發高校教學的活力,將互聯網作為一種關鍵要素,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優勢,重組教育流程、轉變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效能,重點對大學課程和專業進行改造,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習者學習的雙重變革,專注師生互動的教學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教學管理與組織模式,實現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教學目標。[5]“智能+”背景下,融合媒體人才教育可以整合資源,科學分析學習者的特點,從而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二)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設計原則

“智能+”環境下,傳媒人才除了要具備融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外,還應是具備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開闊的視野,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因此,高校在設計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補上學生短板

傳統的新聞傳播專業一般招收的是文科學生。在培養過程中,由於專業的設置,他們主要學習的是新聞傳播專業理論知識,而對於互聯網技能技術把握不夠。目前,H5、VR/AR等技術廣泛運用在傳播領域。2013年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開始文理兼收。文科生和理科生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高校在設計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時應該遵循補上學生短板的思路。

2.拓寬學生視野

融合媒體時代,僅僅把目光放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是遠遠不夠的。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中央電視台北美分台負責人,希望他們用好國際化傳播平台,客觀、真實、生動地報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因此,高校在設計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時應該遵循拓寬學生視野的思路。

3.加強學生實踐

高校融合媒體人才教育存在較為嚴重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導致一些學生畢業之后執行能力較差。筆者通過對百度百聘網站招聘的媒體人才職位分析發現,除了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和相關的互聯網技能外,這些職位還要求應聘者有媒體運營經驗,能夠執行統籌項目運營等。目前,高校對於傳媒人才的實踐鍛煉還相對薄弱。因此,高校在設計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時應該遵循加強學生實踐的思路。

(三)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教育策略探究

根據補學生短板、拓寬學生視野、加強學生實踐的原則,高校可對學生實行本科導師制,結合校內、網絡、業界相關資源,制定融合媒體人才教育策略。

1.向其他專業定制補充課程

高校在探究融合人才培養策略時,可先根據校內資源優勢,向其他專業定制補充課程。融合媒體人才發展方向應該是多元化的,融合人才培養的界限逐漸趨於模糊。因此,可打破專業設置壁壘,補充相關課程。除了傳媒本專業的相關學習外,校內的其他專業知識都可以定制。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可以進一步補充傳媒專業技術上的欠缺﹔營銷專業的課程可以進一步對融合媒體人才應具備的營銷思維意識進行擴展﹔美術專業的課程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校內的諸多課程都可以成為高校培養融合媒體人才的有益補充。

通過學生的綜合分析評價,導師給出建議,指導學生定制相關課程,進行深入學習。校內資源的開發手段多樣。首先,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勢,把相關專業的精品課程放在校內網站上。定制的同學可以登錄網站,隨時學習。尤其是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而言,更需要補充相關課程知識。文理兼收的學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均衡的情況。在基本的專業課學習之外,通過定制課程,文理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有側重地定制相關課程,以補上短板,達到均衡全面發展。

2.向網絡資源定制擴展課程

“智能+”時代,互聯網技術不但深刻改變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改變著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目前,互聯網有著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這為互聯網定制化教學提供了內容保障。中國大學MOOC、微課、視頻公開課、在線學習平台等,都是優質的教學內容。

導師對所指導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評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知識結構,結合各種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勢和特征,為學生定制適合的內容,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具體操作上,可以設定學習時間、學習要求、考核方式等,確保定制課程學習效果。在學校課堂教學及校內其他專業補充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向網絡定制擴展課程,學生可進一步擴展他們的知識學習,從而形成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

3.向業界媒體定制實踐課程

目前,校企合作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樣,也可以與業界媒體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作為高校融合媒體人才定制化培養的策略。要真正將這項工作落到實處,高校第一步要深入媒體調查,分析不同的媒體單位的情況。不同的媒體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側重點也會不同,有的是側重項目運營能力,有的是側重內容制作能力,有的是側重綜合能力。據此安排學生實踐的側重點。第二步,和選定的媒體簽訂協議,實行業界大咖導師制,一線鍛煉和專題講座相結合,真正把高校融合媒體人才教育和社會業界實踐聯合起來。第三步,根據學生的意願,實行導師和學生雙向選擇,實現實踐課程的定制化教學。一個導師可以帶領不同數量的學生,深入傳媒一線進行一定時間的鍛煉,並定期舉行專題講座,總結實踐中的成績和問題,從而推動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第四步,對實踐課程進行考核。考核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考核方式可以多樣化,可以以實踐期間獨立完成作品的傳播狀況為考核方式,也可以以實踐期間的總結體會為考核方式。

“智能+”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要求融合媒體人才要具備前瞻性眼光,敏銳把握時代動向,掌握融合媒體傳播技能,提高綜合素養。“智能+”在促使人們思維方式改變的同時,也變革了學校的教育方式,為高校融合媒體人定制化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高校應順應時代要求,對傳媒人才實行定制化教育,為社會提供更高素質、更強能力的融合媒體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力丹.習近平論“建設全媒體”[J].新聞愛好者,2019(4).

[2]趙繼敏.近年媒體融合的新趨勢及其啟示[J].新聞愛好者,2018(12).

[3]劉建明.5G對社會與傳媒業的歷史性顛覆[J].新聞愛好者,2019(3).

[4]左志新,沈金萍.融合報道 各顯神通:2019全國兩會媒體報道紀實[J].傳媒,2019(4).

[5]曹培杰,尚俊杰.未來大學的新圖景:“互聯網+高等教育”的變革路徑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5).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