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視域下高校“微黨校”建設路徑研究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在全媒體環境下,高校黨校面臨能力弱化、學員價值觀多元和媒體泛化等困境,“微黨校”作為高校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黨性培養的重要一環,須從制度、內容、措施和方式方法上進行綜合設計。在教育目標上,激發學員學習的“微動力”﹔在教學方式上,教學培訓採用“微方式”﹔在制度建設上,做到教學成效“微保障”﹔在管理運行上,實現教學相長“微運行”﹔在能力培養上,促進學員提升“微素養”。從而構建學員教育管理的“微體系”。
【關鍵詞】全媒體﹔微黨校﹔學員教育﹔路徑
全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共生的結果,全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實現了文字、圖畫、聲音、視頻及虛擬現實等要素的融合共生,營造了全新的虛擬網絡空間,促使社會快速跨入了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傳播平台和載體的移動化,使信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播內容更加碎片化,傳播范圍呈現出社交圈層化。黨校通過長期的運營與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系統的制度體制和運行機制,並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環境的變化和黨校學員多元化的需求,現有部分黨校探索了教學與網絡的結合與應用,卻受到黨校管理者和教師媒介素養、“互聯網+”黨建課程體系與內容、載體平台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進而不同程度存在著形式主義、針對性不強、時效性偏弱、實效性較差等情況。如何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微黨校”發展路徑,對提高高校黨員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全媒體內涵及時代特征
解析全媒體的內涵與時代特征,對於探究黨校教學模式的轉型與升級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從全媒體的概念來看,所謂全媒體是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融合並發生質變后形成的一種傳播形態。這種傳播形態通過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和全方位的服務,來滿足受眾的細分需求。高校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程度的媒介素養,對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的品質也有著更高的需求,更能適應重構后的信息傳播機制和形態。而“微黨校”的本質就是以創新培養促進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變革,其根本在於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和資源共享。從這一角度來看,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的特性契合了“微黨校”建設的目標。[1]
(一)全程媒體
從時空維度來看,在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出現的今天,全媒體天然擁有打破空間約束的能力,任何事物發生和改變的整個過程都會處於全媒體傳播的鏈條之中。在這個過程中,輿論場域的信源呈現去權威化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傳播渠道的多元使主客體不受身份限制,可自主參與到傳播生態當中,均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選取信息,從而打破了時空的限制。
(二)全息媒體
從信息技術維度來看,媒體的傳播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從純文字到圖文並茂,從視頻、音頻到虛擬現實和融合現實、再到自媒體和直播等,媒介不斷顯現新形態。媒介形態的豐富,使得信息的呈現變得更為立體、更富層次化。而且,隨著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的發展,促使這些信息融合得更為緊密,形成一個多媒體信息融合體呈現在受眾面前。
(三)全員媒體
從社會維度來看,傳播主體與受眾的特征屬性區分不再明顯,而且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局面。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媒介技術的發達助推了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借助媒體傳播平台,使得社會多元主體都會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公眾事務或話題當中,並能通過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進而營造出復雜的輿論場。
(四)全效媒體
從媒體功能維度來看,媒體平台化的發展趨勢,使得信息、社交和服務等功能更容易聚合在同一平台。而且隨著算法技術的進步,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精確化的服務,為不同受眾推薦其相應內容,開展個性化的有效服務。在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還能有效引導輿論走勢,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
二、全媒體背景下高校黨校加強學員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黨校能力弱化困境
高校黨校能力弱化,並不是黨校治理能力變弱,而是能力的增強速度沒有同社會發展速度相匹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由於高校黨校受傳統體制機制的制約,發展中並沒有及時、有效地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而及時跟進,未能建立起與全媒體環境相適應、滿足學員多元需求的管理和教學體系。二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偏低。黨校教師和工作人員的技術整體較弱,大部分教師和管理者的媒介素養滿足不了全媒體環境下教育教學的需求,更難以用技術思維去思考如何做好黨校線上教育環節,使得高校黨校不斷面臨革新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壓力與挑戰。三是“黨建+”網絡課程資源嚴重不足。即使很好地解決了平台和載體的問題,但是教學資源的自主生產能力非常有限,難以滿足學員個性化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適應全媒體環境下開展教育活動的需要。
(二)學員價值觀多元困境
在傳統模式下,學員學習或獲得學習資源的途徑非常有限,主要通過報紙、書籍和電視廣播等方式,而且獲得新思想、新理論也受到時空界限的制約,不能及時得到有效信息。[2]但在全媒體環境下,學員可以隨時、隨地、隨需地獲取有價值的內容,並能通過網絡對新思想、新理論進行權威的解讀。但同時,全媒體時空下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不斷攻防相互激蕩,全媒體亦成為思潮傳播的主要渠道。高校由於其特殊環境和群體組成結構,獲取信息和資源的途徑較廣,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也日趨多元,加之青年學生信息接受能力強、思維更具包容和開放性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學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更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3]因此,如何在全媒體環境下強化學員的主流價值觀教育成為黨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介體耗散困境
介體指的是主體和客體,也即是黨校和學員之間發揮作用的中介因素,通過介體能使二者之間發揮聚變反應,達到質變的目的。在黨校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統的理論課程、實踐活動等傳統介體外,還需要互聯網等現代介體。由於新時代新媒介的高度發達,不少高校的黨校也具體建設了諸如“互聯網+”黨校、黨校微信公眾號、黨校APP等平台,有的甚至還在其他媒體或載體開通了賬號等。但由於高校黨校存在技術力量薄弱、專職人員有限等先天不足的劣勢,盡管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但很多收效甚微,平台訪問量和黏合度都達不到理想程度。與此同時,平台多元運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人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介體運行的成本,加重了黨校的負擔,不能有效地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資源的消耗水平。
(四)媒體泛化困境
媒體泛化主要表現在媒體責任泛化、泛娛樂化、泛社交化等方面。具體來講,由於道德約束機制的建立和網絡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滯后於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致使一些新媒體平台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對自身角色、權利邊界和責任內容等認知模糊不清,在算法設計和內容選擇上採取一定的傾向性行為,過於迎合學員的需求,超過了黨和政府對其功能定位的邊界。[4]同時,網絡社會的高度發達使媒體更重視形式的表現性而非內容的思想性,致使泛娛樂化成為媒體最為突出的挑戰之一,嚴重影響到學員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健康成長。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全媒體環境下社交更表現出一種泛社交化,公私界限更為模糊,現實與虛擬交融,線上線下合流,學員的言行帶有更多的公共屬性,但由於學員的媒介素養有限,更容易將其置於輿論場的中心位置。
三、全媒體環境下“微黨校”的建設路徑
(一)突出“精准化”激發學習“微動力”
遵循目標導向。“微黨校”教育培訓應立足於黨校黨性培養要求和學員個性化需求,把黨性教育與社會現狀有機結合,把學員的現實思想狀況與學習生活緊密結合,精准對接學員的需求,可根據學員的不同需求定制差異化的培訓內容,從源頭解決教學內容脫離實際,不能滿足學員需要的問題。強化問題導向。從解決具體問題和熱點問題入手,在深化學員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切實達到“上接天線”和“下接地氣”的目的。此外,“微黨校”教育培訓還應著力於“微”字,全媒體環境下有著微時代背景的特點,傳播媒介以其虛擬性、交互性和碎片化等優勢擠佔了學員大部分的碎片化時間,這就要求“微黨校”要發揮核心優勢,設計好“微課程”體系和內容,有效實現學員注意力轉向的目的。同時還要豐富師資配比,保証黨建專家權威的同時增添“微元素”,發揮身邊先進黨員作用與學員進行互動分享,引發學員共鳴,激活學員內在學習動力。
(二)突出“多樣化”採用教學“微方式”
“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整合“微陣地”,豐富和完善平台的應用,打造一個融課程學習、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等功能於一體,採用圖文、動畫、音視頻等多媒介呈現方式的全媒體平台。在強化平台內容建設方面,首先要滿足多元化需要、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套餐和內容,以此提高平台的訪問量、活躍度和黏合度。線下結合“採取‘身邊人講身邊事’”“案例剖析”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定期開展“微黨課”培訓。“課堂+實踐”相結合。採取“微課堂”形式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的同時,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教育教學,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將黨性教育植入公益、文體等活動,把課堂搬到一線,並借助全媒體優勢進行在線直播和互動交流,做到實踐與學習同步推進,在實踐中通過交流提升學員的認知水平和理論修養。
(三)突出“制度化”做到教學“微保障”
目前,高校已基本建立了校級黨校和院系分黨校的分級教學和管理體制,這種分層遞進式的管理培訓模式在線下集中教育環節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面對全媒體環境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現狀卻難以適應,因此需要重構體制機制,構建學校主導、院系協同的高效領導體系,探索設立學校“微黨校”工作指導委員會,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動校、院兩級“微黨校”建設。同時,還要規范微黨校教學管理與運行的工作機制,進行流程再造與重組,實現黨校的“微管理”。此外,微黨校還要制定精准嚴密的考核體系,明確任務和責任,從而以制度化保障“微黨校”職能的正常運轉。
(四)突出“規范化”確保管理“微運行”
建立“微”教學隊伍。重點從理論學習、黨性教育方面建成一支專兼結合,既有黨建權威,又有新黨員的師資隊伍。這支“微隊伍”除具備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外,還要具備深厚的媒介素養,能指導學員在全媒體環境下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成立“微”運營部門。組建依托相關技術專業的教育培訓“中央廚房”,具體負責“微黨校”網絡平台開發、運營與維護,實現“新舊融合、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目的。設置“微”課程體系。按照“黨建+”的培訓模式,將教學內容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訂單課”。將黨的重大理論方針政策等列為“必修課”﹔將黨建經驗介紹、優秀黨員事跡宣傳等設置為“選修課”﹔將創新創業知識、求職技巧、文體活動等專題性的活動列為“訂單課”,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育的鮮活度。
(五)突出“多元化”提升學員“微素養”
實現全媒體環境下黨校學員培養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有效提升學員的媒介素養。從當前情況來看,實現學員媒介素養提升的途徑主要有: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強化對新媒體等網絡平台的監督和管理﹔媒體要加強自身環境建設,提高對網絡意識形態認識,加大對提升媒介素養的宣傳力度﹔三是高校要因勢利導,從教師隊伍和課程體系建設上強化媒介素養教育﹔四是學生自我教育,提升對信息的敏銳性和分辨力。[5]就黨校自身角度而言,由於受到培養時長和培訓內容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要切實發揮好自身作用,必須在強化黨校師資隊伍媒介素養建設的同時,將媒介素養納入學員培訓的課程體系,並根據學員的培養特點綜合設計針對性較強的媒介素養課程內容,強化學員媒介倫理和法律法規意識的培養,重點突出媒介使用技能、媒介信息識別、網絡道德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發展,全媒體會不斷地向深入發展,會深刻改變高校黨校教育教學環境,基於全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微黨校”建設也必將隨之不斷走向深入,這將有助於實現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教育的常態化,助力“微黨校”不斷發展新功能和逐步完善全媒體平台。而隨著以人工智能、雲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未來在“微黨校”中的發展和應用,將會是黨校實施網絡教育下一個探索的熱點和難點。
[基金項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微時代背景下‘微思政’學生工作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YJC710078)階段性成果﹔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專項“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模式構建及其實現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JDSZ1008)階段性成果﹔2020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創新”(項目編號:2020-ZZJH-1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創新探析[J].中國出版,2019(4).
[2]喬丹,汪振友.“互聯網+”模式下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10).
[3]連保軍,李曉東,何愛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少年中的全媒體傳播[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2).
[4]王傳寶,劉鵬越.媒體責任的泛化及矯正[J].青年記者,2012(22).
[5]閆欣潔.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11).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