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部校共建,激活一池春水

顏維琦 曹繼軍
2019年11月02日07: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部校共建,激活一池春水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合影。資料圖片

  一群師生踏上“復興號”高鐵,在車廂講授以“學思踐悟‘真理的味道’”為主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並從黨的誕生地上海到浙江義烏,走進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的柴房……這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課堂。

  一門《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卻不安於只是“專業課”,課程團隊“走出去”,面向全校和業界授課,啟動受眾調查機制,運用新聞熱點評析機制,激發學生對新聞事件的熱情,同時靈活課程考評,促進學生論辯駁難……這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課堂。這門課不僅是新聞學院本科生的必修課,還成為學校通識教育平台上的熱門課,選修人數一直在全國同類課程中居領先地位。

  今年90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時至今日,依然保持著蓬勃的青春活力。近十多年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全國率先實踐部校共建模式,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加強課程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優化實踐基地、加強資政研究以及聯通媒體業界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如今,這一模式已在全國范圍推廣。

  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研究“求增量”

  2001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此舉在國內首開先河。帶來的最直接改變,就是新聞學院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

  共建,打破了學界、業界壁壘,在教學、實踐之間建立起“旋轉門”和“親水平台”。上海主要媒體成為學院的培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根據教學科研要求,派出一線優秀記者編輯走進課堂,進行以案例為主的新聞教學,參與學院針對實踐變化進行的相關科研項目﹔學院依托媒體資源和實踐需求不斷改進教學科研工作,培養優秀新聞傳播人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研究、資政的傳統,部校共建,直接推動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研究方面“求增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告訴記者,學院在扎實做好教學研究的同時,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和平台的創新,在增量方面下功夫,創特色,求新意。

  直面互聯網受眾分眾化挑戰,打造國家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升級版,著力解決互聯網語境下新一代大學生和傳媒從業者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困惑。跨地、跨校、跨界聯合成為常態,學院還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納入“課程思政”框架,使之成為課程思政新亮點。一系列舉措,讓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教學,真正成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王牌”,往培養優秀的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者、新聞教育和研究人才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深化改革、開放辦學的重要成果。”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新時代部校共建工作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守傳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正。

  培養“知國情明大勢”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三天六城,用腳步丈量沿海開放城市,用文字記錄改革開放縮影……”這是“記錄中國”專業實踐活動中,一名學生寫下的感受。“記錄中國”是2016年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發起,聯合澎湃新聞網打造的專業實踐平台。在行走中,一篇篇視角獨特的“中國故事”從青年學子筆下流淌而出,在各大媒體平台廣泛傳播。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張濤甫眼中,“記錄中國”對於新聞學子的教育不止於新聞專業層面,更是在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大局中,讓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們在學校時就能體味家國情懷,認知到國家與個人,國家與新聞工作的緊密結合。“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是新聞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聞學科是一門實踐導向的學科,媒體傳播格局在變,傳統新聞傳播教育面臨整體轉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如何做好新時代的“記者搖籃”,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出功能?

  在部校共建的框架下,教育教學一線與業界一線深度融合,補齊新聞傳播教育中專業實踐能力的短板,探索新聞傳播人才專業能力培養的新路徑。依托“記錄中國”專業實踐平台、學院自建的復新傳媒媒體實踐平台和復旦新聞中心這一校級常態化媒體實踐平台,學院全流程培養,強化學生“野外”生存能力。

  在推進部校共建工作的過程中,上海市委宣傳部格外重視創新國情教育系列課程,培養“知國情明大勢”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2018年春季學期,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市委外宣辦具體實施,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推出12期“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取得良好教學效果。2019年,第二期“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聽課范圍擴大到上海6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師生。

  培養會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體傳播人才

  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形態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變革不會一蹴而就,探索一直在路上。新聞學院如何與時代共振,培養能夠適應復雜媒介環境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在日新月異的傳媒業變局中找准定位?

  在米博華看來,部校共建是有力的工作抓手,借此不斷創新和拓展新聞傳播教學科研的內涵外延,幫助新聞學院師生、媒體從業人員提升全媒體採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善用現代傳播手段、會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型、專家型新聞輿論工作隊伍。

  2014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開設國內首個新媒體專業碩士點。在此之前,2012年,新聞學院推出並施行新版《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本科教學培養方案》,構建跨專業、跨學科的本科教學培養模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黃瑚認為,這一改革有利於破解新聞專業學生“后勁不足”的問題。“我們過去培養的是單一型新聞人才,而互聯網時代,需要的不僅是全媒體新聞人才,更是專家型的新聞人才。”

  部校共建,還為不斷深化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基礎。復旦大學上海新媒體實驗中心是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復旦大學共建新聞學院的重點項目,該中心設置功能試驗戰區、數據採集匯聚分析場、可視化傳播實驗坊、廣播數據直播間、無界教學空間、彭博教室等功能教室,能夠滿足學生各類實踐操作需求。

  回望部校共建工作十多年來的歷程,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表示,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以此作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我們將認真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守正創新、形成合力,把部校共建工作納入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進一步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堅持不懈,再上新台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