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楊瀾打造《探尋人工智能》 始終以媒體人的初心關照現實

楊蓮潔
2019年11月04日07:09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楊瀾 始終以媒體人的初心關照現實

  楊瀾說,今年播出的《探尋人工智能》第二季,更關注當下的現實與近期的未來。

  2016年3月,人工智能機器人阿爾法圍棋(AlphaGo)4:1戰勝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點燃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熱情。而楊瀾早在2015年就捕捉到了時代變化的先機,拍攝紀錄片探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探尋人工智能》第一季2017年播出,豆瓣評分8.4。今年9月17日回歸的第二季,則將關注點放到了人工智能應用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上,同樣頗受好評。楊瀾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是媒體人的好奇心和責任感讓她洞察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可能產生的重要影響,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

  初衷 記錄時代的成長軌跡

  楊瀾說,她做《探尋人工智能》的想法從2014年就有了。當年《時代周刊》刊登了“可以改變人類未來的科技”的年度總結報告,其中講到了人工智能,讓她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於是她開始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代表算法之一)。

  另一方面,楊瀾與科技界的領軍人物李開復、張亞勤、李彥宏等都比較熟,私下也常聽他們講各種人工智能的事情。“不僅是好奇,我覺得,這正是未來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們整個文明形態的一種技術顛覆。所以2015年下半年,我跟《楊瀾訪談錄》團隊說,要做一個人工智能的選題——雖然那時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還比較陌生。但這是《楊瀾訪談錄》責任和使命的一種自然延續,記錄一個時代成長的軌跡、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

  《探尋人工智能》2017年剛播出,楊瀾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第二季,因為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發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預料。很多第一季採訪時,還屬於頂尖實驗室“黑科技”范疇的人工智能,在2017年、2018年已投入應用。

  人工智能領域的變化來得如此之快之劇烈,是第一季所不能涵蓋的,“為了追隨並記錄這種變化,我們開始籌備第二季《探尋人工智能》”。

  變化 更中國化也更接地氣

  《探尋人工智能》第一季從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開始,介紹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走訪全世界頂尖的實驗室,捋清了人工智能發展的脈絡﹔第二季則以“千年大計”——雄安與人工智能的關系為開端,從生活、教育、醫療、出行、機器人、就業、競爭、未來,八個角度垂直梳理人工智能對個人、對企業、對社會、對國家的影響。

  之所以選擇雄安作為開篇,楊瀾表示:“雄安是一個真正從城市藍圖設計開始就具有人工智能基因的城市。其他城市都是引入人工智能進行改造,雄安則是‘一張白紙好作畫’。它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我們對未來智慧城市的某種期許和期待,既代表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又揭示了人工智能和人應有的某種關系。”

  相較而言,第二季更注重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及這種應用對現實中人的影響,案例更中國化也更接地氣。節目中,觀眾能看到“四足機器人”“蛇形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可以代替人類進行高危工作、看到人工智能可以在教育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讓“因材施教”得以公平地實現,但也會看到人工智能在一些職業崗位上可以完美取代人類,導致很多企業面臨轉型。

  楊瀾坦言,她希望通過此片引發思考和探討——人工智能的未來已來,“你是否開始行動了”。因此,楊瀾在第二季節目中始終以媒體人的人文關懷視角提出各種問題:因為人工智能應用而需要進行的就業培訓,應該國家花錢,還是企業來管?因為人工智能收費站失去工作的中年女工,應該怎樣找一份工作……楊瀾說:“第二季我更關注的是當下的現實和近期的未來,由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需要做的改變和調整。”

  一路有你

  新京報:從業這麼多年,覺得行業裡沒有變的是什麼?

  楊瀾:一顆做傳媒的初心,探索、好奇和記錄的渴望。新媒體對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沖擊,改變了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自問“人們還需要我們去採集那些故事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人與人、人與信息、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方式在改變,但它們的內核沒有變。傳媒人的工作,就是把它們發現並連接在一起,這點也沒有變。

  新京報:在陪你一路走過來的這些人當中,最想感謝的人是誰?

  楊瀾:感謝最初給了我機會的那些人。我這樣一個既沒有受過傳媒訓練,也沒有任何家世背景和人脈資源的普通大學生,就這樣“撞進了”這個行業,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現在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我也希望能夠給年輕人機會,不是因為他是誰的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背景,而是因為他有足夠的熱情和努力証明自己的價值。

  新京報:你覺得自己所在的領域,未來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楊瀾:現在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了,媒體已經不再用傳播平台來界定。我倒是覺得未來會出現“回歸”,回歸到內容本身,出現一個更加成熟的媒體社會。社交媒體興起就像野火一樣野蠻擴張,但到了一定時候人們會回歸理性。除了好玩、熱鬧的東西之外,需要一些有思考有洞察的內容。就像風浪之下,海底還是有沉澱和基礎在的,熱鬧之后,還是會慢慢回歸常識。未來,作為媒體人不要慌,要有定力,去做擅長的事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