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少年的你》:“成長”與“反霸凌”的雙層列車

曾念群
2019年11月05日08:3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長”與“反霸凌”的雙層列車

  《少年的你》劇照

  如果說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是手術刀,在病灶上做了一系列病理切片,那麼曾國祥的《少年的你》就是針刺,讓每一個少年的你以及曾經少年的你,真真地感受著刺血療法的疼痛。

  曾國祥的上一部《七月與安生》,讓金馬下了雙黃蛋影后,細算已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少年的你》可謂好事多磨,沿襲了《七月與安生》的諸多——依舊在青春與懷舊的軌道上,依舊是關於成長與抉擇,依舊是兩位主人公命運的糾集。所不同的是,《少年的你》是輛雙層列車,除了繼續拿成長做文章,上面還壓著一層“反校園霸凌”的大主題,壓得片中的少年和片外的看客都喘不過氣來。

  《七月與安生》裡,周冬雨和馬思純是水與火的舞蹈,周冬雨的放浪不羈與馬思純的文靜乖巧交相輝映。這一次,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則是兩塊激流中沉浮的木頭,他們孤苦無依,被命運的勾爪折磨得遍體鱗傷,活得就像是在煉獄。所幸他們際會於汪洋,成為彼此的孤島,他們隻有牢牢抓住對方,才不至於在濁浪中孤寂地沉沒。

  說是青春與成長,其實更側重於命運的促狹。故事的全篇像陡峭的斷崖一座——陳念和小北跌落的過程中,同時踩到了一塊岩石,一塊三角帶尖的岩石,他們隻有腳踩斜面兩側,抓住彼此,形成一個三角受力,才不至於繼續跌落。關於青春裡的愛情,淡得像是一縷水蒸氣,因為他們不能盡情擁抱彼此。他們隻有努力保持恰當的夾角,才能避免粉身碎骨的命運。

  一開始聽說是個關於高考的故事,由偶像領銜,又遭遇了暑期檔撤檔,一度頗替《少年的你》憂心,觀影預期一降再降,沒想到收獲欣喜。高考只是場景,在時間和空間上囚禁人物,並制造緊迫感和壓迫感。影片的核心價值,還是對“校園霸凌”的話題觸及,這就類如《我不是藥神》對醫藥行業這個老虎屁股的觸碰。影片“反校園霸凌”的落幅,使得這個故事更具社會話題效應,也更具現實意義。

  我們也可以說《少年的你》是在青春片的基礎上,搭上了題材優勢的快車,畢竟這是“校園霸凌”話題大銀幕的首秀,題材本身如錐之處囊中,這大概也是它暑期臨時撤檔的原因。放眼全球,有關校園霸凌的創作並不少,小說如《風葬的教室》 《告白》 《萊辛頓的靈魂》《沉默》等,電影如《青春電幻物語》《告白》《邪惡》 等,而我們本土此前相關作品鮮見,這讓《少年的你》大有開拓民的優勢。不過話說回來,這類題材優勢有時也是雙刃劍,比如文宴的《嘉年華》——有時候觸及的地方太過隱秘,太過疼痛,我們反而羞於正視,慣性地用某種麻木不仁掩飾自己。

  作為主打“殘酷”的青春電影,《少年的你》也有美中不足,比如“反派”集體臉譜化。作為青春題材,尤其是關涉犯罪的“殘酷青春”,研討它的社會成因,既是使命也是課題。然而這一次的曾國祥,並沒有梳理問題成因的意圖,仿佛“被霸凌者”生來楚楚可憐,而“霸凌者”生來就是惡靈轉世。一個試圖正本清源的題材,如果找不到毒水之源,我們光譴責水污染是沒有意義的。

  某種意義上說,《少年的你》和《嘉年華》《我不是藥神》類似,都有一定的公益電影色彩。我們不能指望《少年的你》像《我不是藥神》那般爆款,隻要它不至於遭受《嘉年華》“無人問津”的尷尬,就算勝利。就目前來看,《少年的你》雖沒能在“校園霸凌”話題上引起輿論的海嘯,但票房節節高走,也算是個好的開始,相信它的能量會在日后潛移默化地顯現。

  表演方面,可喜可賀,竟然全員在線。易烊千璽除了實現偶像到演員的個體突圍,還為“鮮肉經濟”扳回一城。就在《少年的你》撤出的暑期檔,鹿晗領銜的《上海堡壘》被罵慘,“鮮肉經濟”一度成為暑期檔最黑的娛樂名詞。《少年的你》是“三小隻”之一的易烊千璽首個領銜男主,這一局不僅事關個人成長,也為本土少年偶像的養成注入一股新風尚。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身,唯演技的考驗得真金不怕火煉。

  周冬雨這次也算是滿血復活。《七月與安生》修成金馬正果后,周冬雨接片接到面部痙攣,十多部電影甚囂塵上,其中不乏大爛片。兜兜轉轉了三年后,周冬雨終於回到她人塑的舒適區,不論是出獄后為人師表的大陳念,還是被“霸凌”得遍體鱗傷的小陳念,都是鮮活的,演出了她“安生”后又一新高峰。由此可見,好演員也是看碟下菜。他們就像是災難深重的三體人——遇見高熱就要脫水,成為一具任人擺布的靚皮囊﹔而一旦遇見甘霖,又全力以赴地煥發生命的活力。

  好評之外,也有雜音。比如《少年的你》原著被指“融梗”,不少“抄襲”的棒子直接打到了電影頭上。不管是“融梗”還是“抄襲”,固然是要不得的,這次的質疑來得洶涌,也是對近年“抄襲”歪風的一次反哺。然而喧囂的背后,至少有兩個維度的東西需要厘清:其一,假使原著“抄襲”,對此並不知情的改編電影是否同罪當誅?連演員也要扣上“接抄襲作品” 的大帽?這個法律責任究竟該如何承擔?其二,法律還未定性“抄襲”與否,輿論的導向是否需要底線?到底應該疑罪從有先一棍子打死再說,還是疑罪從無事后慢慢追責?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