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視劇不斷煥發新活力

2019年11月20日13:3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電視劇不斷煥發新活力

  編者按一直以來被視作國產電視劇行業發展“風向標”的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11月11日—14日在北京舉行。在本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19·秋季)期間,電視劇領域的專家、代表等齊聚一堂,聚焦電視劇行業熱點問題,為行業未來指點迷津。那麼,本屆北京秋交會又為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行業動態和創作啟示?不妨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一探究竟。

  第25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19·秋季)展會現場。

  節目交易、發展論壇、中國電視劇走出去論壇、新劇發布會、專項推介會……前不久落幕的第25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19·秋季),充分發揮交易會行業“風向標、晴雨表”的地位和作用,聚焦電視劇行業熱點焦點問題,在一場場的交易洽談和頭腦風暴中,中國電視劇未來發展趨勢變得越來越清晰:中國電視劇將繼續以其自有的力量承載著家國情懷,用藝術續寫民族文化精髓,不斷煥發新活力,釋放出更多振奮人心的正能量。

  品質提升

  生產模式粗放型轉集約式

  本屆交易會以電視劇展示、交易為主,同時涉及網絡劇、動畫片、紀錄片、電視欄目等節目及網絡文學IP。與上屆相比,本屆交易會成片首輪發行劇目增多,同時參展片單所涵蓋的劇目題材類型更為豐富,精品化程度顯著提升,內容、品質成為影視市場更為看重的資本,這充分証明中國電視劇市場正在加快從數量規模增長的粗放型發展向質量品質提升的集約式發展轉變。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梅茹表示,今年是新中國七十華誕,電視劇人傾情獻禮,一大批主旋律精品劇作導向正、品質高、回望歷史、記錄時代,用心、用情、用功,謳歌歷史,禮贊中國。如北京衛視播出的《河山》《奔騰年代》《芝麻胡同》《破冰行動》《光榮時代》等影視劇的口碑、市場份額都有突出表現。

  革命歷史題材一直是主旋律創作的重頭,在本屆交易會上,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依然亮眼。如以諜戰為類型進行創作,高度融合愛國情懷與家國主義、護寶與懸疑元素的《迷圖1936》﹔以青年視野和百年縱深重新理解中國革命,尋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赤子初心,弘揚紅色文化背后的革命信仰革命精神的《燎原》﹔以“九一八”事變為背景,全方位、多視角展現戰亂年代東北人民成長與犧牲的《最頑強的抵抗》等,都將“小人物”與“大歷史”進行結合,生動再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奮起反抗的斗爭精神,譜寫著一曲曲動人的英雄之歌。

  圍繞大局,本屆交易會還推出多部關注扶貧問題、關注民生建設的題材作品,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如以經濟改革為主線,全面、細致、深入地表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大江大河2》﹔展現國家各項精准扶貧政策的實施與落實、圍繞鄉村道路等基礎建設的《幸福隧道》﹔以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時代號召為背景,聚焦普通共產黨人扶貧一線行動的《最美的鄉村》等,都從不同角度彰顯著我黨黨員干部在惡劣環境中甘於奉獻的艱苦奮斗精神。

  在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看來,中國電視劇正“從底線意識轉向導向意識、從增量創新轉向存量創新、從商業品牌轉向文化品牌、從產品數量轉向版權質量、從粗放生產轉向規范生產,形成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主流價值”。

  聚焦現實

  以正能量照見時代生活

  現實主義創作不僅是文學藝術的大潮,更是電視熒屏的主流創作原則。這點在本屆交易會的採訪中,《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有明顯感受。

  縱覽本屆交易會新劇片單,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再次大幅回歸,成為創作主流。如講述法律從業者為守護公平正義、為職業理想奮斗的《精英律師》﹔以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民營汽車行業為背景的職場勵志劇《越過山丘》﹔全景展現急救人員工作狀態及醫患關系、解讀急救行業、普及醫療急救常識、體現人間溫情的《120移動急診室》﹔描繪新時代我國檢察事業新變化、新面貌,展現我國檢察官公正執法、執著進取精神氣質的《你好檢察官》等,分別從不同行業、不同角度直擊社會痛點,揭示更為深厚復雜的社會關系,描摹青年人的成長,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思考。

  《都挺好》《破冰行動》《小歡喜》《親愛的,熱愛的》是愛奇藝今年在平台播放數據較高的劇集,愛奇藝副總裁戴瑩認為,現實題材的春天已經到來,這一題材所帶來的現實意義更為巨大。

  談起這一現象,著名編劇周振天認為,現實主義創作中要注意細節的真實。“編劇要保持編劇文學的高位追求,提升捕捉生活的敏銳,找尋精妙奇巧的角度,掌握深入開掘素材的穿透力和洞察力,增強作品濃郁的人間煙火,超越一般敘事的哲思水平。隻要你有好故事,就會有愛聽你講故事的人。”

  創作出今年上半年熱門作品《破冰行動》的編劇陳育新則認為,任何作品必須要以真實打動觀眾,給觀眾真實的力量,不僅有場景方面的真實,也要有精神世界的真實。

  制作人徐曉鷗把現實題材的創作劃分為新故事和老故事兩類。在她看來,新故事就是展現當下生活的作品,也是當下觀眾最為需要的精神食糧。“這需要創作者有一雙慧眼去發掘。而老故事則是已經在熒屏中被表現過無數次的故事,當社會環境和觀眾的眼界發生變化,能不能在經典的老故事中解讀出新味道,這是每個志在現實主義創作的人要面臨的考驗,也是當下創作者急需攻克的關口。”

  “北京模式”

  助推“影視之都”建設

  《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是近兩年來在熒屏收視和觀眾口碑中獲得雙豐收的文藝精品,其成功除了來自創作者不忘初心的藝術堅持,還有電視劇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也是影視重鎮,眾多影視創作的領軍企業和領軍人才集中在北京,目前已擁有影視制作機構8769家,全國電視劇制作機構有一半落戶在北京,是全國電視劇策劃、制作、傳播、研發的中心,有出精品、出力作的人才優勢和雄厚基礎。

  “北京電視劇的創作生產近年來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蘇表示,近幾年來,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始終堅持“引一把、領一把、扶一把”的工作機制,堅持“五個一”的創作理念,結合政策創新、機制創新、手段創新,確立了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使京產電視劇實現了現實題材攀升、總體品質提升、市場口碑上升。在今年的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過程中,北京市5部影視作品獲獎,數量位居省(區、市)之首﹔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支持的多部劇目都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播出參考片單,充分凸顯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行業領軍地位。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為了推動北京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審時度勢推出一系列扶持和引導舉措,多角度、多層次推動北京影視行業健康發展。如編制的“2018—2022年北京影視出版精品創作五年規劃”,從藝術指導、規劃立項、后期獎勵、宣傳推廣等方面,對主旋律作品實施全過程管理。在本屆交易會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與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就影視領域投融資事宜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文化金融創新發展,為首都影視劇行業發展貢獻力量。“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方面持續作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情懷的電視劇目。”張蘇如是說。

  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市文促中心主任梅鬆看來,北京是首善之區、文化中心,也是發展影視事業和進行文化創新創作的不二之地,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為代表的北京文化,值得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現。(記者 王坤寧 李婧璇 見習記者 齊雅文)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