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小人物守護大好《河山》

楊雯
2019年11月20日13:3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人物守護大好《河山》

由王新軍執導、秦海璐監制、苗萌擔任總制片人的電視劇《河山》正在北京衛視品質劇場熱播。作為一部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抗戰題材劇,《河山》以史為據,通過一群極具代表性的小人物在大時代下守護大好河山的崢嶸過往,彰顯抗戰英雄身上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展現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緊密關系。

展現英雄群像

《河山》講述了抗戰期間,衛大河(王新軍飾)懷抱民族大義,在地下工作者姜雅真(秦海璐飾)等人的影響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與八路軍團長高曉山(韓立飾)、父親衛錫鉻(李雪健飾)等齊心奮戰,共同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英雄贊歌。

《河山》不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傳奇,而是一群人的年代群像,因多元而真實,又因真實而感人。不論是忠肝義膽、在一次次戰斗中誓死衛國的衛大河,還是沉著堅定、在隱蔽戰線上奮戰不止的姜雅真,抑或舍小家為國家、為支援抗戰奉獻一切的衛錫鉻,都在共同傳承那份中國人獨有的、歷久彌新的民族之魂。

由於是群像戲,因此,王新軍除了對每一位主演嚴格要求,對群演們也沒有降低標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這部戲一共請來了4萬多名群眾演員,但是光有數量遠遠不能體現戰士們的真實狀態。在王新軍看來,瞬間把眾多群眾演員變成一個個久經沙場的戰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群眾演員畢竟不是軍人,因此,他們來了之后,從站立到行走各方面都要提出軍事化要求”。為了統一劇中戰士們軍帽下的發型,每個來到劇組的群眾演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剃頭,王新軍還特意叮囑觀眾仔細觀察一下演員們的發型,“除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其他在一線打仗的將士都會把頭發剃掉,這也是《河山》與其他劇的不同之處。”

用心雕琢細節

戰場上深挖的戰壕、簡陋的武器、殘缺的城樓、斑駁的軍服,以及以坦克為掩護步步緊逼的侵略軍,無不還原出前線緊張的氛圍。在制作層面,《河山》的拍攝條件十分艱辛,為了還原抗戰時期的真實場面,王新軍說:“在6個多月的拍攝中,劇組大概走了4000多公裡,所有場景要走一遍,盡可能地把我們所掌握的這段歷史更真實、更客觀、更貼切地反映出來。”

和以往的抗戰題材劇相比,《河山》更加強調在真實的基礎上,挖掘抗戰題材本身的戲劇性和感染力。為了實現這一點,《河山》的制作團隊從細節上進行嚴格把控,大到地形的還原、城池的構筑,小到一條戰壕、一次沖鋒,都邀請眾多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專業指導,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實現,以期體現抗戰題材影視劇的全新品質。對於這一點,有個事例令王新軍至今印象深刻:有一次,他提出希望在兩座山丘之間增加一條道路,劇組的大型挖掘機連夜開工,在第二天清早即告竣工。劇組人員來到片場后,在驚訝於制作團隊的高效率之余,也不禁戲言,“挖掘機是《河山》劇組最重要的拍攝設備”。

“一部對得起觀眾、對得起歷史先烈的抗戰題材劇是值得追求的。”正如王新軍所言,無論是對於實景拍攝的堅持,還是對於演員們的嚴格要求,抑或在劇中加入一些細節的設計,他都精雕細琢,展現了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

重新定義抗戰劇

說起王新軍,大部分觀眾想到的可能是《獨立縱隊》中有血有肉的抗日英雄孟雲霄,《垂直打擊》中有勇有謀的特戰隊大隊長楊億,《黃河絕戀》中的血性軍人黑子……幾日前,他在微博發表長文:“聆聽觀眾的聲音是我的職責所在,大家這些年來的肯定與批評,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把觀眾的評價牢記在心,王新軍決定重新定義抗戰劇,改變觀眾一提起這類題材電視劇就覺得是粗制濫造的偏見。

在他看來,之前所謂的“抗戰雷劇”是從創作開始就走進了一個誤區,讓大家認為抗戰題材的劇作就是相對低成本的,有時還會為了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加入適得其反的情節。對此,他也用一種非常樂觀的心態,把“雷劇”看成一個向精品邁進的過程,“‘雷劇’的出現是一個行業的慣性問題,隨著我們的創作手法、認知、思想都逐漸地統一起來,制作出更多抗戰題材的精品只是時間問題”。為了避免追求市場佔有率而跟風創作,王新軍憑借自己對歷史、對家國情懷、對藝術的理解和認知創作了《河山》,他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來重新定義抗戰劇。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