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9年3月下

網絡新聞評論內涵和外延的變與不變

成文勝 齊茗馨
2019年11月21日14:48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9年3月下

網絡新聞評論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新聞評論平移上網

網絡新聞評論發展的起步階段是傳統新聞評論平移上網,評論生產的主體仍是專業的新聞媒體,屬於互聯網普及后最簡單的物理變化。

第一種形式是通過電子網站實現了評論上網。互聯網在中國正式商用落地后,各大媒體緊跟步伐,紛紛設立網站,將傳統媒體刊播的內容搬上網站,比如可以通過網頁直接瀏覽與紙質版一模一樣的內容,新聞評論自然也就跟著媒介形式的改變走向網絡。

第二種形式是通過手機端實現了評論上網,由通信運營商開發的手機報等,將傳統媒體的新聞和評論的內容推送給付費訂閱的用戶。

第二階段:原創網絡新聞評論漸成氣候

網絡新聞評論發展的第二階段,傳統媒體所辦的網站紛紛開設專門的評論欄目,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觀點”頻道、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新華網評論”、中央電視台旗下的央視網“復興評論”等,網絡媒體的原創新聞評論漸成氣候。評論生產的主體更是外延到了網絡用戶。

一種生產、傳播渠道是論壇社區,大到全國性的開放論壇,如天涯社區、強國社區,小到局域網的半開放性論壇,如高校的校園論壇等,甚至還有不少需要邀請碼或者加入審核的非開放式論壇,如個人自辦論壇,這些論壇都給了用戶發言的空間和渠道,用戶的評論以“發帖”的形式發表后,其他用戶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另一種生產、傳播渠道是社交媒體,比如推特、新浪微博、INS輕博客等。這些博客和播客,作為剛剛出現的自媒體,成為網絡個人的言論空間,在這裡沒有編輯,沒有版主,用戶注冊后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評論,不僅可以自己撰寫原創文章表達觀點,還可以在新聞事件與其他用戶的評論下,直接進行評論。這些為網絡新聞評論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第三階段:官媒與自媒體相結合

網絡新聞評論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官媒與自媒體合力的階段,傳統的專業新聞生產單位積極地投入社交與互動的潮流。

一種是“借船”發展,通過將評論發表在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等第三方平台來獲得用戶關注,接收用戶的反饋並予以即時解答。

一種是“造船”發展,有條件的媒體自己開發“兩微一端”,並將評論放在自己的界面當中,同樣供用戶反饋並予以即時解答,一來保証了版權為自己所有,二來也對評論的管理有較大的自主權。官媒對互動性的開發標志著其傳播觀念的改變,是新時期評論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一步。

這一階段,網絡新聞評論不僅是UGC+PGC的生產模式,也因為互聯網與用戶的現實生活聯系更為緊密而讓評論發展出許多衍生改變,如曾經電視評論因為高設備門檻讓用戶很難觸及,如今電視評論可以被專業媒體以更適合網絡傳播的方式投放到各個平台,而隨著攝像、直播等技術手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可以自行制作評論類視頻節目投放在B站、抖音等自媒體。

網絡新聞評論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一)作為新聞評論的內涵沒有變

新聞評論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在新聞體裁的范疇內,它強調的是“立足當前,面向最廣大的受眾,就實論虛,析事明理,通過對現實典型事件和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直接闡明觀點,表明媒體編輯部或作者的立場與態度”①,也即“發表意見、闡明觀點”。新聞評論的這一內涵,即使到了網上,依然沒有發生變化。無論是早期的電子網站,還是各種開放的社區論壇,乃至現在的“兩微一端”平台,各家媒體不斷為不同群體的坦陳己見提供更加廣闊而便捷的網絡新聞評論平台,網絡新聞評論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雖然媒介平台不同,但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是相通的,都是力圖用鐵的事實,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二)網絡新聞評論的外延發生變化

1.功能:既表達意見,又對話溝通

傳統的新聞評論多圍繞黨和國家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准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針對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熱門話題,進行評述說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直接指導人們的工作、思想和行為。

但在網絡時代,海量信息扑面而來,人們不僅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對於新聞事實的傳播,我們不僅需要來自官方的政治性輿論引導,還需要以民間的視角進行解讀,平等地對話溝通。

相對於傳統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可以為公眾構建說話的平台,拒絕任何形式的“話語霸權”。網絡新聞評論的三個發展階段正是逐步推動著評論傳者與受者的雙向溝通,讓官方和民間、高層和基層,在網絡這個“意見市場”上平等交流,雙向融通,以達成共識,合力行動。

網絡新聞評論興起之前,一方面,評論人員多由媒體內部、約請的知識分子或權威機構的從業者構成,准入門檻較高,評價標准單一化、精英化﹔另一方面,受眾是被動地接受來自傳統媒體的評論內容,就算有反饋意見的途徑,也是耗時長、成本高、篇幅有限且溝通不暢的讀者來信、熱線電話等途徑,很難讓所有受眾都獲得平等的機會參與進來。但是在網絡新聞評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傳統意義上的受者也能低門檻地成為傳者,他們可以在網絡新聞評論下隨時留言評論提出問題,由生產者來解答,生產者也有更多的機會收集到更多讀者的反饋以改進評論寫作。到了第三個階段,一些網絡新聞評論被傳統媒體轉載,一些草根評論作者也可以在報紙、廣播、電視上評頭論足。傳統主流媒體傳播觀念的改變証實了雙向溝通的傳播已經成為網絡新聞評論的傳播主流方式。

2.作用與任務:既做“壓艙石”,也當“減壓閥”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其根本任務和最大追求。特別對於傳統黨媒來說,評論無疑是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思想表達,可以主導話語權,引導社會輿論,形成強大的政治社會中堅力量。這時候的新聞評論起到穩定社會的“壓艙石”作用。

但是,即使在人民內部,地區差異、干群矛盾、貧富不均等不同程度存在,人們對之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不滿。這些不同意見、不滿情緒,僅僅靠自上而下的宣傳,是得不到有效疏導的。

在“互聯網+”時代,具有交互性、大眾性、公共性的網絡,為民眾提供了有效的意見和情緒的宣泄渠道,給了人們在虛擬世界表達主張和訴求的空間。在第二個發展階段裡,社區論壇、社交媒體的各種評論火爆熱鬧,即可窺見一斑。

借助網絡更全面的輻射、更迅速的影響力,可以快捷、准確、高效地實現主流聲音的表述和社會責任的表達,網絡新聞評論可以做好“壓艙石”﹔借助技術上的創新,可以不斷推出適配不同終端、針對不同受眾、滿足不同需求的多種評論模式,讓多元多樣多變多層的思想得以充分地交流、交鋒,激濁揚清、針砭時弊,了解民意,化解矛盾,實現可長可短、可軟可硬、可高可低的全方位引導,“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求共識”,網絡新聞評論起到了社會戾氣的“減壓閥”作用。

3.內容與形式:既能振臂高呼,又可眾聲喧嘩

作為新聞媒體旗幟和靈魂的新聞評論,最早以政論文的形式出現,受眾對象都為上層人士、知識精英,其使命與責任使得新聞評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著一副庄重嚴肅的面孔。傳統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社論、評論員文章等,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熱點新聞、突發事件面前,挺身而出,勇立潮頭,及時代表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據中央的精神亮出自己的觀點,旗幟鮮明地將多種聲音整合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這種大聲疾呼、先聲奪人的新聞評論,在努力佔領輿論制高點的同時,往往又在內容和形式上出現某些固化的弊端,如內容自設“禁區”,單向傳播,說理空洞,形式單一,語言生硬,等等。

如今,傳統新聞評論“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形象,在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疊加的互聯網上得到改觀,網絡新聞評論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有振臂高呼的主流聲音引導輿論,也於眾聲喧嘩中整合著碎片化的網絡意見。

在題材內容上,網絡新聞評論的涉及面十分廣泛,大到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小到家長裡短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引發議論,既談天又說地,“既談風雲又說風景,從‘天下興亡’到‘小橋流水’,短則三言兩語,長則洋洋萬言”②,就如東方網所倡導的“天下大事,均可評論”。

在表現形式上,網絡新聞評論發展到今天,已然是全媒體呈現,諸如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甚至漫畫、表情包等網上言論樣式,風格多樣,生動活潑,令人目不暇接,常常獲得很高的點擊率。

網絡新聞評論發展中值得警惕的問題

網絡新聞評論起步比較晚,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和網絡載體,加上海量活躍的網民,都給網絡新聞評論提出了比傳統新聞評論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堅守本質內核,防止外延異化。

(一)要持之以恆地加強輿論引導

網絡環境中,新聞評論依然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這種責任非但沒有被網絡泛眾傳播的普及所削弱,反而被眾聲喧嘩的環境強化了其意義和使命。與過去單向、單一、容易管理的輿論場相比,如今的網絡輿論場中,信息真假難辨,眾說紛紜,評論泛濫,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見分歧激烈碰撞,而“短平快”的閱讀習慣也讓管中窺豹、一葉障目的問題嚴重放大,容易產生偏激情緒和理解錯誤。這種情況下,因為評論有著立場鮮明、觀點激蕩和一針見血的交流特征,在新聞評論領域加強輿論引導尤為重要。

(二)要努力實現網絡新聞評論的可控性

互聯網是高度開放的空間,網絡新聞評論對個人發聲帶來便利的同時,就社會整體來講,管理難度實際上也加大了。網絡評論興起之前,公開發表的評論基本隻有專業新聞生產媒體和文化學術期刊兩種途徑,由權威部門進行“把關”。第二階段的論壇期雖然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爆發狀態,但還是有版面管理員對發帖內容進行管理,甚至採用先審核后發表的方式,即使是准入開放性論壇,在輸出方面也是封閉的,活躍群體的集中范圍就是論壇本身。而到了社交媒體時代,這種開放性更進了一大步,無論是准入還是信息流動都是大規模開放的,用戶掌控自己的“麥克風”,無須審核,不再受到專業機構的把控,管理明顯跟不上了。事實上,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和隱蔽性,使得網絡管理者也不可能對互聯網上的言論逐一進行檢查評價,這必將導致網絡輿論難以調控。所以,無論是通過機制制度的制定完善,還是通過技術的更新與開發,都要努力將網上言論置於可控范圍內。

(三)要遵從新聞評論的生產與傳播規律

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新聞生產和發布的時間周期,網絡新聞評論可以與新聞事件之間幾乎實現同步。有些評論者和平台為了把時效性做到極致,甚至已經到了對評論對象缺乏基本觀察距離的地步,隻一味地迎合流行情緒。③這種對時效性的瘋狂追逐,最終會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

客觀地說,新聞評論具有嚴肅的思想性、縝密的邏輯性,每一篇評論都需要我們全面完整地去閱讀、去思考、去判斷,才能真正領會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這顯然與網絡文化的碎片化特征是相悖的。如果我們對某一事件、某一對象或某一趨勢的評論,總是糾結其中瑣碎的細節,那麼我們實際上是在把理性的精神肢解為一些短片式的、轉瞬即逝的闡釋。④我們必須警惕那種過於碎片化的表達習慣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危害。

(四)要跳出漸趨顯現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應

一方面,網絡提供海量信息,信息不再是稀缺品,在付出有限的閱讀成本的前提下,用戶更傾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內容。網絡新聞評論的垂直化將會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大眾變窄眾。

另一方面,“連結”本身就是互聯網帶來的重要社會關系變革之一,“關系”在互聯網文化與思維中代表著重要作用。這為網絡評論提供了可溝通可互動的環境,用戶也將本能地尋找認同,傾向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圈群,觀看圈群提供的評論。

但是長期關注垂直化走向的某一領域,或者是集中關注同一圈群的評論活動,都會導致個人對評論的接受出現單一化和觀點集中化,甚至造成偏聽偏信和觀點偏激。漸趨顯現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應,提醒網絡新聞評論的傳者和受者,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這種信息繭房。

【本文為2018年度中國傳媒大學科研托舉項目“融媒語境下我國媒體‘中央廚房’新聞生產流程再造實踐研究”(編號:2018CUCTJ071)成果,項目受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注釋:

①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版,第19頁、第41頁

②易滌非:《網絡評論是大家和專家的共同事業》,《紅旗文稿》,2017年第5期

③④常江:《網絡評論的是與非》,《人民論壇》,2017年第24期

參考文獻:

①丁法章:《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應對方略》[J],《新聞記者》,2012年第12期

(成文勝: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齊茗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