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9年6月上

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及突破

張明新
2019年11月21日15:06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9年6月上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這種突破既體現在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規模增長上,也體現在培養層次和類型的多樣化、專業方向的拓展等多方面。以規模為例,1961年,復旦大學新聞系招收了兩名碩士研究生,這是新中國首次培養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①1980年代初,我國僅有3個新聞傳播學類研究生學位授權點,接下來的近20年,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培養規模穩步增長﹔1998年開始,呈現出超常規發展局面。到2017年,我國大陸已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19個。由此可見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發展速度之快。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培養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在人文社科類相關專業中具有共性,它們與研究生培養的規模擴張、專業細分、師資隊伍結構調整、管理體制變革等有關﹔另一些問題,則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自身特點,尤其是新聞傳播行業的急遽變遷有關。特別是,技術的變革、社會的轉型、全球化的發展,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出現了需要教育界不斷加以思考、應對和解決的新問題。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涉及研究生培養體系的許多環節,既包括師資隊伍、課程結構,也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儲備、邏輯和方法訓練,還包括培養機構的管理規則和規范等方面。做出這些判斷,主要是基於筆者的經驗觀察,以及與一些同行的交流。或許這些問題在不同的研究生培養單位,存在的程度和表現方式有所區別,但就根本來說,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由於沒有系統採集數據,因此本文的表述限於觀點的表達和一般性展開。這裡所說的四個方面問題,主要關乎操作性層面,至於更為宏觀層面的問題,包括培養目標和宗旨、培養體系和制度等,則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

師資與課程亟待優化更新

師資與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擁有高品質的師資和高質量的課程,才能培養出能力強、水平高的學生。實事求是地說,由於技術、行業和環境的飛速發展,今天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生師資相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來說,無疑有些滯后。這種滯后不僅體現在教師和導師個體的知識素養、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專業水准等方面,也體現在作為教師和導師的集合體,即學院師資的結構性層面。就結構性層面來看,師資的同質化程度比較高,知識更新不夠,視野寬度受限,多學科觀照不足。對於應用性要求較高的專業(如新聞學、廣播電視與數字媒體專業),尤其是對專業型研究生(如新聞與傳播專業、出版專業)的培養要求來說,有些師資在思維、觀念、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缺乏前沿性和實踐性,與業界要求產生了較大差距,不利於研究生的教學和培養。

師資結構性滯后容易帶來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課程內容和體系的陳舊。首先,有些研究生課程的內容,反映的是十年甚至更早前的思維觀念和實踐案例。更嚴重的是,許多面向研究生的課程與面向本科生的課程在內容上大量雷同,沒有拉開邏輯和知識的差距。如果一名研究生從本科開始就在這個院系學習,那麼其在研究生階段,很可能將再上一次同樣的課程、學習幾乎同樣的內容。另外,課程結構性老化現象也很突出。學生能夠選修的課程有限,如果培養單位還存在因人設課的話,課程體系就更加慘不忍睹。課程設計觀念和結構的滯后,使得學生難以接觸到多樣化的內容,知識視野自然會受到很大局限。

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根據學校或院系的自身定位與既有資源,突出自身特色,建設面向未來、面向前沿的師資隊伍,優化結構,調整課程。課程體系的調整,則有賴於兩種辦法。其一,充分用好現有師資隊伍存量,盤活資源,向內充分挖掘潛力,將現有師資的活力和潛力激發出來,鼓勵教師們根據業界轉型和社會發展趨勢,更新課程內容,開設新課程,以跟上時代步伐。其二,充分利用學校政策,通過引入新的血液來改善當前師資結構,達到激活整個隊伍生態的目的。如要新引進師資,就應根據專業建設需要,有規劃性和目的性地引進來自學界的人才﹔也要打破常規,有重點地引進業界精英人士,實現本專業和相關專業、學界與業界的交叉融合,互相激發,更新生態。

在課程設計方面,專業型碩士的課程,在聚焦優勢專業方向的前提下,應以實踐和應用能力養成為主﹔學術型碩士的課程,則應理論修煉和應用能力培養並重﹔博士課程的結構,需以“熟悉理論、精通方法和深知前沿”為原則,課程設計須以拓展理論深度、加強方法修煉、明確前沿態勢為核心。

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不夠

閱讀與寫作是大學生應有的、重要的基礎性能力。但在今天,即使在研究生中,也存在著許多學生的閱讀遠遠不夠、寫作水平較低的現象。一些觀察家指出,閱讀量過少是當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中的常見問題。很明顯,這在新聞傳播學類研究生中也表現得很突出。新聞傳播專業的研究生培養中,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學習活動,是對經典書目的深入閱讀。閱讀的目的是擴展知識結構、深化思想深度、涵養人文情懷,但這種拓展、深化和涵養,並非出於短期的功利目的,不是為了在當下掌握某種實踐操作技能,不是為了服務於找工作所用,而是通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於無形中增長智慧,提升品位。

如果學生僅僅滿足於拿到畢業証書,找一份合適的工作,與此同時,若培養單位和導師也不注重要求和規定學生閱讀的話,那麼,閱讀這種至為珍貴的學習活動——尤其是對於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來說,很可能就成為讀研期間可有可無的點綴。退一步講,不少研究生不僅在經典書目閱讀上大有欠缺,甚至在專業領域基本的甚至是必要的閱讀上也不盡如人意。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在哪裡查找所需的學術資料,不清楚本領域的重要文獻是哪些,不明白本方向的權威學者、主流陣地和前沿話題為何。如果和他們交流,他們可能會說,自己讀研的目標是實踐和應用,是要准備去業界工作的,並沒有攻讀博士學位的打算,所以閱讀那麼多枯燥的經典,價值不是很大,並不是很重要。當然,這部分學生,也並非完全不讀書,他們甚至也保持著經常閱讀的習慣,但主要是關注那種“短平快”的業務書籍,以及“寶典”“指南”“進階”類書籍。這實在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階段學術閱讀的一種誤解,甚至是一種反諷。

研究生必須在課內和課外進行大規模的、持之以恆的、卓有成效的閱讀。他們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包括精讀、細讀、粗讀等各種形式,拓寬知識視野、提高理論深度。閱讀首先是要讀經典,這是人文社會學科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將其稱為“更高地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閱讀更要長期堅持,常抓不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對於學術閱讀的堅持,無疑是需要定力的,有時候甚至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如同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種於長久困頓和苦苦追問之后撥雲見日般的豁然開朗、通達明亮,表現的正是經過長期不懈堅持的閱讀,最終必定有所感、有所獲、有所成。

當然,閱讀並不是自娛自樂的個人活動,它是一個深入思考和激發潛力的過程,是一個與其他研究者對話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充分實現自我學術表達的過程。如果說對於有些研究生來說,授課教師和導師規定的閱讀任務都難以按照規定不打折扣地完成的話﹔那麼,至於更進一步的學術寫作,就更不用說能完成了。無疑,寫作與閱讀一樣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中最關鍵的內容,是人的表達能力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效果來看,如果隻有閱讀而沒有寫作的話,則相當於隻有學習而沒有結果。正如胡適先生所言:“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智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②對於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培養來說,寫作能力的養成和提升,其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每年的春夏之交,正是研究生論文的評審時節,此時往往被稱為“黑五月”。為何?許多研究生提交的論文,思維不清,邏輯不通,文字不順,自然令人無法卒讀,導師和評閱老師們叫苦不迭、捶胸不已。實際上,這反映了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閱讀和寫作能力不夠的現實狀況。

必須改變這種局面,要讓學生養成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的習慣。新聞傳播院系需要營造強化閱讀的氛圍,人文社會科學院系之間可以跨學科、跨專業多交流,共同營造這種氛圍。同時,導師也可以在其中加強作為,通過引導和督促,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閱讀任務,不斷督促和檢查。與學生一起閱讀,長期堅持不懈地召開讀書會、交流會、報告會、研討會等各種學術閱讀和思考活動,都是很好的辦法。導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學術寫作的任務,定期檢查和交流。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孫秋雲教授等以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為例,就文科研究生閱讀和寫作的七個方面,包括培養閱讀興趣、選擇閱讀方式、理解閱讀與學位論文的關系、樹立正確閱讀心態、做讀書筆記的方法、閱讀時間安排、如何撰寫閱讀報告,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③,值得新聞傳播學科的老師和學生們借鑒。

邏輯思維與方法訓練不夠

當前,社會各行各業的學歷高消費是普遍現象,在新聞傳播業界也不例外。在這種形勢下,有些研究生隻關注學分,關注証書,關注學歷,讀書講究速食,學任何東西都首先發問這對找工作有什麼用處,追求短期功利效果。如此,在攻讀碩士甚至博士學位時,就很容易出現不關注邏輯思維和方法、不關注學術能力和研究訓練、不關注培養持續學習能力的現象,這就與研究生以學術創新為根本宗旨的追求背道而馳。

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在碩士階段,應重視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在博士階段,應重視分析問題的縝密性和理論創新。羅以澄教授曾說,許多博士生的研究方法訓練是嚴重不足的。④我覺得這個判斷也適用於所有類型和層次的研究生。在研究生的課程論文批閱和畢業論文評審中,導師們常會看到,研究生們在論文中天馬行空、無邊無際,提出很多新見解、新觀點、新解釋,但往往都是空中樓閣,雖有自己的想法,卻不能和既有的知識體系與理論思想對話﹔在寫作中沒有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研究設計,沒有對數據和資料採集、分析方法的說明,沒有証據的組織和論証過程。借用高等教育專家李潤洲教授的觀點,就是沒有分析和事理洞見,沒有對話和辯証思考,沒有言說邏輯,結果就表現為“証而不論”的事理分離、“論而不辯”的獨白專斷、“論証而無邏輯”的觀點堆積。⑤

這涉及學術和方法訓練的議題。學術訓練的根本是邏輯思維的問題,邏輯思維的關鍵是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很好地厘清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包括此概念與彼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以及此概念與彼概念之間的相關、因果等各種關系)。面對要研究的具體問題,通過閱讀理論著作,回顧學術文獻,深入地掌握概念,厘清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通過縝密的研究設計,搜集和分析資料,透過現象看本質,然后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建立自己的解釋框架,並通過嚴謹的學術表達,和已有的學術文獻進行理論層面的對話。如此,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術訓練過程,在其中,邏輯思維的縝密性、系統性是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遺憾的是,導師們很可能會有著這樣的經驗:研究生們在論文中根本沒有界定最核心的概念的基本內涵為何,沒有思考這個概念和相近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為何,也沒有思考如何圍繞這個概念建立自己獨到的解釋框架。這樣完全不注重邏輯思辨的論文,何來思維品質和學術含量可言呢?

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開設相應的邏輯思辨、理論建構、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同時,也必須要求並大力鼓勵學生的研究實踐。具體的方法是,要大力改革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淘汰陳舊的、不利於研究生培養的課程,特別是要淘汰與本科階段雷同的課程,大幅度增加前述邏輯思維和方法訓練的課程。比如,研究方法類的課程,就至少需要包括數據採集、數據分析等課程﹔具體到數據分析課程,可以包括量化和質化數據分析課程﹔具體到量化數據分析課程,可包括初級、中級和高級量化數據分析課程。課程體系問題解決后,就需要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加以貫徹和落實,不輕易降低課程考核標准。隻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接受較好的邏輯思維和方法訓練。

培養質量過程管理須加強

研究生是國家高等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加強和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但事實上,研究生培養質量下滑,是近些年來社會各界有目共睹的事實,在新聞傳播學科的人才培養中,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現代組織管理學中的過程管理理論,為我們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方向和措施。

過程管理理論認為,不合格的產品不是檢查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不能盯著目標看結果要質量,而是要關注產品生產的每個具體環節,正是大量的生產環節構成了整個生產過程。在這樣的意義上,每個環節都是需要管理的基本單元,隻有通過對每個環節的控制和優化,才能最終確保質量的提高。⑥

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就必須從培養的關鍵環節入手,在每個環節注意加強和改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主要包括了入學考試、課程學習、中期考核、專業實踐、開題報告、論文寫作、畢業答辯等。為確保培養質量,就必須從上述環節著手加強跟蹤、管理和優化。這裡隻選擇對其中的課程學習、中期考核、開題報告和畢業答辯四個環節展開分析。

就目前情況看,部分新聞傳播學專業和課程的教學管理是需要改善的。以課程講授和考核為例,有些課程的教學以學生演示為主,雖然授課教師在學生演示后做了點評,但其作為學習引導者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許多課程的考核以結課論文為基本形式,不論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好壞,最終都是提交一篇課程論文,教師則針對該論文進行評價,如無特殊情況,學生都可以通過課程考核。如此一來,如學生本人自覺性不強,課程學習的效果很可能就打了折扣。再說中期考核。有些培養單位或專業可能沒有設置這個環節。中期考核的目的,在於檢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究生是否已達到可繼續學習、進入項目做畢業論文的條件。如已達到,則應繼續學習,開始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准備﹔如未達到條件,則應進行分流,以避免培養和學習成本的浪費。就現實來看,新聞傳播學科至少在碩士生培養中,中期考核還未得到有效執行,這應引起關注。

開題報告和畢業答辯是對研究生的學習效果、科研能力的全面檢驗。就目前比較普遍的情況來看,開題報告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首先,並非所有的研究生都可按時進入開題環節。比如,課程學習未達標者、學分不夠規定要求者、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都不應進入開題環節。其次,開題報告環節中,對開題的選題本身未設置任何准入門檻。具體來說,研究生選擇某個題目來開題,他或她應提交此方向的學術論文等相關材料,作為一個能說服評委的准入條件。再次,開題報告會也常常成為形式,導師們相互之間拉不下面子,讓所有參加開題的學生都通過,使得嚴肅的學術考評成了走過場。至於畢業答辯,情況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論是畢業論文的雙盲評閱,還是答辯專家組的構成、答辯要求和環節設置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制度化和嚴格要求,以確保學生培養質量。

注釋:

①鄧紹根:《動態增長:2017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新態勢》,《教育傳媒研究》,2018年第5期

②胡適:《讀書與治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7頁

③孫秋雲 黃健:《文科研究生專業閱讀的七個問題》,《高等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

④羅以澄:《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問題與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⑤李潤洲:《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的論証意識——一種教育學的視角》,《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3期

⑥Edward Salli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3r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2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