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1期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探析

夏臨
2019年11月22日08:51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具有時長短、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的短視頻以其豐富的視聽表達成為社交媒體時代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本文探析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短視頻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發現其傳播語言策略主要有訴諸幽默和訴諸感性,以及通過生動的鏡頭語言來塑造國家形象﹔其傳播內容策略主要有通過平民生活視角透視和諧國家形象,通過中國特色風景畫面打造豐滿的國家形象,通過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打破傳播障礙。“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傳播策略是打造多元形態媒體的交互立體傳播渠道,傳統專業媒體引領國家形象傳播方向,社交媒體拓展國家形象傳播廣度。

關鍵詞:短視頻﹔講好中國故事﹔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在各項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0日)2016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國環球電視網)開播的賀信中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人民日報》2017年1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在國內外樹立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

國家形象的建構,實際上包含著“話語權力的角逐”,而話語權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的制約。過去,發達國家擁有對相對落后國家的解釋權,並依托世俗的政治權力獲得“霸權話語權”,其利用其強大的媒體力量,以“他者”的視角構建中國的國家形象。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接連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峰會不僅為西方媒體近距離觀察中國打開了大門,更為中國主動走向世界,以參與者身份“自我”建構中國形象,面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了絕佳窗口。

一、國家形象宣傳類短視頻發展概況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7.59億,佔網民總體88.8%,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佔網民總體75.8%①。隨著視頻技術的“傻瓜化”,視頻制作和傳播的門檻幾乎為零。視頻不再僅僅是他人發明的圖像世界,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上表情包、動圖的廣泛運用,使得視覺表達已然成為人際互動的日常符號。自2016年始,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迅猛,許多互聯網巨頭紛紛搶佔短視頻發展的風口,經過幾年的發展,短視頻市場漸漸走向成熟,短視頻內容制造的專業性和垂直性不斷深入,如今,各大網絡視頻平台注重節目內容質量的提升,自制內容走向精品化。

國家形象關乎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短視頻通過視聽語言符號呈現出國家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建構國家形象。目前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短視頻時長大多控制在5分鐘以內,根據生產者的媒介專業化程度,可分為兩類:專業生產內容(PGC)和用戶生產內容(UGC)。

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短視頻以專業生產內容(PGC)為主,即內容由專業人員和機構制作生產。此類短視頻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講故事形式、人物風景展示形式和動漫形式。講故事形式PGC國家形象短視頻和人物風景展示形式PGC國家形象短視頻皆構圖細致精妙,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且大部分運用長鏡頭跟蹤拍攝,紀實風格是其主要標志。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和自然光線構成紀實風格﹔以普通人物視角為線索,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展現給觀眾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的美麗、生態、文明的中國。二者亦有不同點:前者更加側重於故事情節的敘述和情感的表達,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后者則側重於秀麗風景與人物風採的展現。

動漫形式PGC國家形象短視頻以“復興路上工作室”和“中國唱詩班工作室”制作的一系列動畫短視頻為代表。“復興路上工作室”的作品多採用撞色的視覺效果來渲染環境、營造氛圍、表現人物的心境,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晦澀難懂的內容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呈現,以幽默夸張但卻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風格為主。而“中國唱詩班”的作品以中國古典風格為主,在畫面流暢度、分鏡和敘事手法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無論人物還是風景,其動畫皆採用中國畫的手法,畫風唯美而獨具中國韻味。

UGC用戶生產內容,泛指由普通網絡用戶創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這類國家形象宣傳短視頻數量較少,一般來說多採用日常生活化內容,比較接地氣。為增強畫面沖擊力,主體大多以特寫鏡頭進行突出。創作具有隨意性,剪輯手法與鏡頭運用並沒有明顯特征。

二、“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傳播語言

目前國內短視頻的制作越來越多地運用故事化的敘述方式,講故事形式的PGC國家形象短視頻通過刻畫細節,抓住觀眾心理,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將大量扣人心弦的小故事穿插在宏偉的自然風光中等手法傳播國家形象。

(一)訴諸幽默,構建風趣友善的大國形象

訴諸幽默指通過幽默表達讓受眾接受某種內容或觀念,達到說服目的,這種說服技巧常用於動漫類PGC國家形象短視頻的制作中。動漫類的視聽語言能夠讓文化背景不同的受眾在視覺層面擴大共通的意義空間,使之迅速理解傳播內容。

“復興路上工作室”的短視頻作品大多色彩亮麗,畫面跳脫,畫面切換較快,以刺激人們的多重感官,擅用多動態呈現過程打破原本嚴肅且晦澀難懂的傳統意象,拼貼出輕鬆幽默的動感風格。如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復興路上工作室”根據“十三五”規劃推出了短視頻《十三五之歌》,這支MV被廣大網友譽為“好聽、好看、好玩兒,提神、醒腦、長知識”的神曲。該短視頻畫面一出來就使用亮眼的紅色作為底色,以暖色調抓住人們眼球,接下來多採用撞色,大量運用夸張的人物形象,再配以活潑詼諧的搖滾旋律作為背景音樂,整個短視頻風格跳脫,此種畫面語言的運用呈現出一個風趣友善的國家形象。

(二)訴諸感性,樹立平易大氣的國家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霍夫蘭提出“訴諸感性”的說服技巧,即通過營造某種氛圍或運用感情色彩強烈的符號來感染受眾,以達到說服效果②。在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的短視頻作品中,訴諸感性常用在講故事類的PGC制作中,通過講故事完成情感代入。如“中國唱詩班”2018年8月的短視頻作品《夜思》,以現代中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為原型,講述他在1932年作為國聯調查團裡唯一的中國代表,前往東北調查“九一八”事件和偽滿洲國成立的真相。顧維鈞在明知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仍不顧危險,面對日本人的威脅阻擾,他不卑不亢,智挫詭計,揭開日本侵佔東三省的真相,展現了一位外交官的愛國主義情懷。該短片以水彩風的美術風格搭配傳統音樂,在細節上最大限度還原當時的歷史情景,不僅完成了一個有故事性的動畫作品,更使其成為可以管窺時代風貌的繪卷。

“中國唱詩班”以中國經典古詩文為創作母題,較好地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精髓,詩畫一題,表現出濃郁的中國風土氣韻。“中國唱詩班”的每一份作品並非單純講述詩歌的故事,而是將故事與情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當短片最后詩歌響起的時候,很自然地將觀眾帶入到其所描繪的場景中去。“中國唱詩班”系列動畫在講故事的時候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這一核心要素,當典雅的琴聲響起,一個個傳統人物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屏幕上,上演著我們先輩們曾經的生活,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潛藏的文化記憶,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蘊含著打動人心的朴素情感。講故事形式PGC國家形象短視頻通過故事情節吸引、感染、引導受眾,在傳播過程中樹立了中國平易大氣的國家形象。

(三)以生動的鏡頭語言塑造國家形象

圖像媒介向觀眾呈現的畫面語言涉及視覺形象、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等綜合的表意因素。畫面的視覺形象,也就是鏡頭的語言,承載著拍攝者和創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內容。與其他語言形式相比,鏡頭語言更具可視性和直觀性③。巧妙的鏡頭運用常常能夠表達更豐富的內容,留給人們足夠的空白與聯想思考的余地。編劇汪海林曾舉過一個例子:“老張和他太太已經十年沒說過一句話了。”這是小說語言,如何用鏡頭語言表現?電影拍出來的畫面是:老張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他寧可用自己的飯盒喝水也沒有用他太太的水杯喝水,幾分鐘的場景,兩個人一句話都沒說。

“講好中國故事”國家形象宣傳短視頻在拍攝過程中運用多種鏡頭語言,如“旁觀式”(拍攝者獨立於鏡頭之外)、“在場式”等表情達意,在剪輯過程中較多採用“片段集合式”結構。“片段集合式”結構指於完整的運動過程中選取部分主要片段將其相組接,對視頻進行拍攝,這樣快節奏、高信息量的剪輯方式,比較廣泛地存在於短視頻中④。例如,2018年12月趣頭條推薦的獲評“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一等獎作品《快閃看改革 奮進新時代》,在短短1分27秒的時長裡集納了關於聽(老式綠皮車和高鐵的聲音對比)、看(老式電視機和高清雲電視的對比)、住(老式公寓和現代設施完善的公寓的對比)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納涼、通訊、郵寄與快遞的對比,移動支付、一些老物件和現代化事物的對比等等,快閃集合的鏡頭語言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活潑的畫面所傾訴出的對祖國的熱愛與為祖國感到自豪的情懷很容易激發起受眾的同理心。

三、“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傳播內容

內容始終是媒體報道與對外宣傳的立足之本,與受眾價值觀和視聽習慣相一致的媒介內容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以宣傳國家形象為目的的“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應努力將中國發展理念傳遞給世界,向世界表達中國,從而使國際形象反哺中國影響力,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

(一)以平民生活視角透視和諧的國家形象

在國際傳播過程中,要以中國人的氣質為根底,致力於尋求人類共同的表達形式,增強親近共享的認知,這是我們從以往國際傳播中的“宣傳”目的向“傳播”目的轉變的正確思路。

描述普通人生活場景的媒介內容對廣大民眾而言具有心理接近性,講述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讓受眾對短視頻內容產生認同。隨著“傳受一體”的傳播環境出現,受眾更多地參與到傳播過程之中,普通受眾具有“低語境”特征的話語表達方式則被更多地納入媒體報道,尤其是對外宣傳中。時政宣傳片更具政治性,媒體需要分外關注如何在政治與平民化解讀中尋找平衡點。因此,在報道的話語體系轉變中,媒體不再從“高大上”的精英角度敘事,而是以一種“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裡巴人”的話語體系和敘述視角實現重大國家議題的平民化敘述。宣傳國家形象的短視頻應將國家整體命運與百姓個人發展相結合,積極擁抱大眾,貼合受眾閱讀需求。如《光明日報》2017年12月發表的創意定格動畫《五年大發展改變百姓“小日子”》即是從百姓生活出發,將國家五年建設發展的成果具象為一個個百姓可見可觸的具體成就,生動活潑地展現了五年發展中人民生活的進步,該動畫上線后迅速獲得幾十萬的點擊量。

從國民個體命運出發創新敘事方式,打造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我國十九大的對外報道中也凸顯出話語敘述方式和對外話語體系的創新。比如人民日報客戶端2017年10月上線的國家形象宣傳短視頻《中國進入新時代》,選取7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普通人,展現屬於他們的“中國夢”,將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結合,以小見大地展現中國夢的具體內涵。影片最后強調“每個人的夢,都是中國夢”,更是從側面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一心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中國進入新時代》亦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熱播,以友好熱誠的平民視角把我國描繪成國際社會中的一員。

(二)以中國特色風景畫面打造豐滿的國家形象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國家形象短視頻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短視頻用鏡頭記錄下我國廣袤的疆土,當東北進入冰天雪地的季節,南國海島上卻是一片盛夏的景象。國民形象和特色景觀都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特色風景更是國家形象的直觀體現。例如,矗立在我國西藏邊境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令人心馳神往的泰山之巔,溫婉如畫的水墨江南,悠遠綿長的長江,孕育中華文明的黃河,充滿奇幻色彩的敦煌莫高窟等,都體現了我國自然地理的獨特魅力,短視頻以圖像和音聲符號描繪出一幅壯麗的自然生態景觀,從而塑造出一個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多樣的國家形象。

短視頻利用中國特色風景畫面去構建一個豐滿的中國形象。如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對外宣傳短視頻《相聚烏鎮》,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出品,是一個獨具中國韻味的水墨動畫短視頻,該短視頻同步在美國CNN黃金時段播出。《相聚烏鎮》以一滴墨幻化為一隻燕子為開篇,小橋流水烏篷船,白壁青瓦,槳聲燈影,長街深巷……我們的視線隨著一隻飛翔的燕子穿梭在畫面中,如夢的烏鎮就像一幅水墨畫緩緩鋪展開來,將人們帶入如詩如畫的溫潤江南。老人孩子,妻子丈夫,日常的點滴滲透著溫情。同時還有電腦、手機等互聯網科技產品的出鏡來彰顯互聯網大會的主題,美麗的烏鎮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與進步。該短視頻將“古老”與“現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品性完美結合在一起,江南古風與現代文明氣息在烏鎮相融共生。諸如此類的短視頻做到了“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形象通過一個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景物變得具象化,豐滿而溫情。

(三)通過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打破傳播障礙

美國國際關系理論大師漢斯·摩根索(Hans J . Morgenthau)曾說:“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同我們的實際情形一樣重要。決定我們社會身份及所處社會地位的不是我們本來的樣子,而是我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⑤在過去的很長時期內,我國在對外傳播講故事時幾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宣傳模式,而無視“接受者”的文化,但目前我國已逐步轉變對外宣傳理念,不斷優化講故事的模式。

從外國人的視角出發反映我國巨大發展變化,報道的主體、發聲的主角不再是中國人自說自話,而是重視通過外國記者、在華外國人之口發聲,從貼近外國受眾閱讀心理的角度出發,增強對外傳播的引導力。十九大報告原文提供了中、英、法、西、日、俄、德等12種重要語種的版本,超過1800名外國記者報名參加了對十九大的採訪,比十八大多出近100人。國內媒體充分利用外國記者踴躍投入十九大報道的機會,齊心協力鋪設外宣窗口,通過外國朋友的目光折射出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形象。

十九大期間,人民網打造面向海外的多語種短視頻《看見中國》欄目,通過西方人之眼、之口提供更具有說服力、更活潑生動的對外傳播內容,吸引大量海外用戶。大會期間,海外社交媒體累計閱讀量達到2100萬,互動量約18萬。人民網的《海外看中國》欄目,是人民網美西公司策劃打造的一檔系列視頻節目,十九大期間,該欄目採訪多位外國人,從美國政要到舊金山街頭的普通民眾,從國際智庫創始人到硅谷工程師……以海外視角,講述中國故事﹔通過“硅谷人喜歡中國創新”“國際智庫贊美中國成就”“美國政要稱贊中國發展”等主題,邀請國際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政要說出他們的“中國印象”,以國際專家之口來構建中國形象。該短視頻系列目前還在不斷更新中,如2018年發布的短視頻《我在中國體驗高鐵》《美國學者談改革開放》等。

在短視頻中將外國人作為傳播者,通過外國人之口來講述中國故事,這種實施接近性傳播的策略有助於打破不同文化間的傳播障礙,以外國人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構建中國形象。

四、“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傳播渠道

(一)專業權威媒體引領國家形象傳播方向

由於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不同,中國與其他國家話語體系存在差異,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往往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國外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不絕於耳。如2018年8月19日,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接受採訪稱,中國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甚至建議德國與日本、加拿大等國建立“多邊聯盟”。因此,在當前的媒體背景下運用短視頻“講好中國故事”,進行國家形象宣傳與塑造,必然需要構建中國自己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其中尤為重要的則是專業權威媒體需就中國發展的一系列成就設置國際議題,形成媒體報道議程。中國權威媒體以傳播者的身份引領方向,遵循傳播規律,積極主動地去自我建構國家形象,給海外遠離中國的受眾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形象。

十九大期間,中國官方媒體無不將這一盛會作為當年重點報道項目之一,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平台、多內容融合的融媒體報道矩陣,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都不遺余力展開貼近性、創新性的十九大報道,短視頻更是因其短小生動廣受歡迎而成為媒體寵兒,各官方媒體平台如人民日報、China Daily、央視網以及一些省級政府網站都制作生產了一些優秀的短視頻欄目或作品。

國內媒體對十九大會議的反復強調不僅會形成國內公眾關心的公共議題,更會吸引國外媒體形成報道議程,十九大會議的話題擴大至國際范疇,進而促使事件本身的關注度呈裂變式增長。不僅十九大如此,縱觀近年來中國舉辦的國際峰會與其他體育性、文娛性活動,都是國內專業權威媒體通過對話題的反復強調設置國際議題,令世界媒體自發聚焦中國。

(二) 通過社交媒體拓展國家形象的傳播廣度

帶寬的不斷發展以及各網站平台的聯合,使得網絡形成一張大網,各個端點的信息得以自由流通傳遞。傳統視頻網站、移動短視頻客戶端和社交平台都支持短視頻拍攝上傳,為短視頻提供了多樣的傳播渠道,社交平台巨大的流量圈極易形成病毒式傳播,而通過分享轉發也能增強視頻與網民的互動,使國家形象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社交媒體時代用戶對視頻內容的偏好,使得利用短視頻平台對外傳播成為未來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立足點。用短視頻構建國家形象需要利用社交媒體來拓展國家形象的傳播廣度,盡管國家形象本身主要是政府和傳統媒體的“硬”訴求,但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硬”訴求需要以“軟”手段來實現。除了專業權威媒體統籌外宣集中發力,在社交媒體傳播場域中,也應形成相對一致的對外話語,為外國人了解中華文明、深入解讀中國提供窗口。在全球主要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中文相關內容中,視頻也超越了其他信息形式,成為用戶最受歡迎的內容形式。YouTube曾經有一段很熱門的短視頻,是一名瑞典背包客在中國的高鐵上拍攝的:在運行時速300公裡的高鐵上,一枚硬幣站立9分鐘沒倒。這段視頻引發了世界各地網民的激烈討論,雖然只是普通網友的無心之舉,但該短視頻在改善中國高鐵的國際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應善於運用民間力量,抓住各種契機來向外界展示中國,讓外界了解一個真實具體的中國。

短視頻塑造國家形象時應將官方對外媒體和新媒體資源相結合,建立一個互通的對外傳播交流圈。例如,利用微博搭建公共話語平台,同時利用國外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直接與外國人互動,增強傳播親和力,並與主流媒體分享中國故事。通過傳統媒體講好中國故事,並通過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的相互連接,充分發揮各自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優勢,利用短視頻完成中國形象、中國故事的輸出。

(三)多元形態媒體打造交互立體傳播渠道

社交媒體是創造多種交互立體傳播渠道的催化劑。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本身就是人們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的產物,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革新,它們最終演變成可以提供多種內容產品和服務產品的平台,並最終促進了各種形態媒體的融合。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要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需要統籌對外傳播資源,在國際傳播中運用各種媒體形式打造融合傳播渠道,如互聯網、移動手機、廣播電視、報刊等,與電影、廣場宣傳片等各種形式的傳播進行合作,開展三維、多維溝通,提高傳播覆蓋率,增強對外傳播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如“中國唱詩班”動畫短視頻《一生至愛》由傳統媒體新京報於2019年4月9日發布在其官方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被大量轉發並獲得廣泛好評。這個隻有2分20秒的短視頻以梅花為“媒”,講述了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與詩人管道升相見、相愛、相怨再到重歸於好的愛情故事。經典的《我儂詞》配以中國風動畫,純手繪意境和古典配樂,使整個畫面燦爛而溫情,構建了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同時又充滿人情味的中國國家形象。依托於移動媒體的微信和微博等各種社交平台傳播短視頻具有天然優勢,能利用碎片時間非常方便快捷地到達大量受眾。講述中國故事、宣傳中國形象的短視頻在傳播過程中不僅應該以社交媒體為主要陣地,還應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打造交互立體的傳播渠道。

五、結語

國家形象是本國公民和外國民眾對某一國家的綜合性的印象和評價,其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總體道德評價,更是一種關乎國家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品牌資源和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中國事情”“講好中國故事”,正是對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重視。

本文探析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的短視頻在宣傳構建國家形象過程中的傳播語言、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策略。“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以訴諸幽默、訴諸情感以及生動的鏡頭語言等方式來傳播中國國家形象,其內容策略是從平民生活視角、中國特色風景畫面入手來透視和諧國家形象,並通過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打破傳播障礙來取得良好傳播效果﹔“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短視頻的傳播渠道是以傳統專業媒體引領國家形象傳播方向,以社交媒體為主要陣地,打造多元形態媒體的立體傳播渠道。

短視頻傳播建構國家形象目前尚存在著過度娛樂化、UGC(用戶生產)監管難、內容不盡如人意等問題。但短視頻構建國家形象的方式無疑讓觀眾耳目一新,短視頻特別是PGC(專業生產)短視頻的未來發展需更加明確傳播目的,豐富短視頻內涵,挖掘並滿足國內外受眾的真正需求,提升立意,提高表達、拍攝、剪輯的水平,從而制作出優質的短視頻以傳播我國形象。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87.

③王軍民.如何讓鏡頭說話[J].新聞研究導刊,2019(05):138.

④王田助.淺談融媒體時代人物類短視頻鏡頭語言的應用——以“新時代新青年”系列短視頻的創作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03):94.

⑤Ramon Pacheco Pardo.Politics Among Nations[M].Macat Library:2017-07-15.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