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媒體融合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彭祖平
2019年11月26日13: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媒體融合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從近年來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已由初期的顛覆與被顛覆關系,向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發展,但要真正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目標,仍需要不斷對現有資源和平台進行優化,重點是圍繞融媒體的內容生產、集成指揮、數據分析、平台創新、用戶服務等進行多向度拓展。

  融媒體“毛細血管”存問題

  在報業融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各級各類報社圍繞平台布局優化、內容制作分發進行了很多有益嘗試,應當說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現實境況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成為當下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大障礙。以瀘州日報社為例,自2016年“中央廚房”投用以來,大致經歷了從零到一、照貓畫虎、摸索創新、良性運營這幾個發展階段。經過近兩年時間的運營,瀘州日報社旗下融媒體矩陣目前覆蓋200萬人,並時常有50萬+的現象級產品誕生,較為不易。但從發展的質量來看,融媒體“主動脈”總體供血通暢,但在實際運行環節,還存在“毛細血管”局部不暢的問題,集中在集成指揮、內容建設、渠道暢通、用戶集聚等方面暴露出不足。

  在內容建設方面,旗下新媒體存在“啃老”現象,內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瀘州日報社“兩報”貢獻,自身原創內容嚴重缺乏,有時僅停留在形式創新的層面。同時,過度依賴專業生產內容,而忽略了用戶原創內容對平台的貢獻。

  在渠道暢通方面,目前,滬州日報社的內容集成平台主要是融合新聞和信息資源而搭建的一個龐大的媒體內容組織,從渠道建設上,未直接參與管理功能和平台價值的塑造。這對多平台資源多層次整合形成障礙,不利於新媒體平台的價值增值和商業變現。

  新聞“抓活魚”有技巧

  新媒體消遣式娛樂、碎片化閱讀的特性,決定了其產品制作的方向不再是以往長篇大論的灌輸式傳播模式。從近年來瀘州日報社融合轉型的經驗來看,大致呈現出長文不如短文、文字不如音頻、音頻不如視頻、視頻不如H5的傳播規律。如此前,瀘州日報社利用國內外嘉賓參加酒博會的契機,策劃推出了新媒體作品《瀘州歡迎您!》和H5產品《敬你一杯瀘州酒!五湖四海是朋友 瀘州歡迎你!》,均創下了50萬+的閱讀量。其中,后者讓用戶通過H5體驗“劃拳”的方式,在娛樂的同時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這也充分說明,融媒體“抓活魚”首先要注重接地氣,其次還要尊重互聯網傳播規律,勇於進行一些策略改進——

  注重“借力打力”,除常規的微信微博外,還要借助抖音、今日頭條等傳播平台或借鑒其新的傳播方式。如策劃推出的《瀘州文物戲精》H5產品,借助外力獲得了50萬+的觀看量,讓新媒體作品更有文化味、更具“嚼頭”。

  注重“網紅效應”,一方面為了交流傳播經驗,另一方面為了吸引用戶眼球。如邀請直播農村日常生活成“網紅”的“農村四哥”來做客,講述創作經驗和心得。同時,報社自身也加快“網紅”記者隊伍打造,達到了較好的“吸粉”效果。

  注重“標題制勝”,好的標題是吸引用戶關注的重要手段。如針對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標題隻有一個“查”字,換來的是大量的閱讀點贊轉發。可見,好標題之於快速傳播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優化資源配置有路徑

  根據新媒體生產經營的特質,國內報業近年來不斷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以求建立一種高效順暢的融媒體運營體系。但就新媒體而言,其本身與知識經濟、網絡技術、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社會化生產要素伴生,很多成果是在前所未有的創新中形成的。因此,傳統媒體尚需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以增強適應市場需求和傳媒新生態的能力,使融媒體資源配置和創新能力不斷得以優化。

  首先,體制機制改革是促進融媒體加速發展的原動力,但同時更是一場涉及各方利益重新分配的深層次“基因變革”,因此,目前還存在較大壁壘。從近年來業界成功案例來看,其關鍵就在於勇於打破傳統媒體在體制機制上的束縛,如實行編內編外的同工同酬、靈活的考核機制等措施。由此可見,隻有從制度層面形成良性運轉的生態體系和面向市場的發展格局,以效率為先導調整內部激勵機制和組織架構,制定和完善適用於融媒體發展的考評體系,才能從內容、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上,保障融媒體之間的聯動與融合,進而保障融媒體體系高效、順暢運轉。

  其次,構建立體的一體化管理體系迫在眉睫。這其中包括媒體品牌的重新塑造、用戶培育、資源整合、融媒體平台商業價值挖掘等諸多方面,對傳統媒體及其管理者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其中,重中之重是整合和打包旗下優勢資源,形成看點和賣點。同時,縱觀報業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歷程,具有移動化、數據化、平台化、服務化等顯著特征,堅持開放合作的心態和多元創新的發展模式,正契合互聯網思維與生俱來的開放屬性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這些都是推進報業媒體融合發展、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智慧全媒體發展有規律

  置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時代,媒體的智能化、智慧化發展已呈勢不可擋之勢,這也為融媒體產品或服務的延伸提供了新機遇。然而,與互聯網高科技企業“改變世界”的雄心和價值觀相比,許多傳統媒體還停留在“如何適應改變了的世界”這個階段,這也決定了在向智慧全媒體發展的過程中誰支配誰、誰改變誰等深層次問題。

  但不論世界如何改變,根據近年來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和經驗,無論是融媒體還是未來的智慧全媒體,其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由此可以得出一些規律性認識——

  其一是要堅信內容為王。雖然互聯網在傳播方式、科技手段應用等方面有很多創新,但內容始終是媒體應該堅守的立身之本,因為互聯網和新技術不可能讓二流內容變為一流內容。同時,堅持內容為王對各類主流媒體還有更大的意義,能有效避免在眾聲喧嘩中忘卻初心和來時路,更有利於為互聯網提供清朗內容。

  其二是要關注技術創新。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極大地改變了媒體傳播格局,無形中塑造了速度更快、覆蓋更廣的傳播體系。要跟上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就必須對新技術保持高度敏感,及時關注技術上的迭代和創新。如果仍將目光停留在“報網端微”或H5、VR等這些淺層應用和技術手段上,就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使媒體淪為互聯網企業的下游供應商,進而喪失主導權,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

  其三是堅持用戶至上理念。在推進智慧全媒體建設中,媒體要通過大數據分析、網上調查等手段,摸准用戶喜好和訴求,將各類新聞產品和用戶服務做精做細,這不僅體現了媒體的互聯網思維,更是媒體應一貫堅持的群眾路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