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新聞規律:有機運動的必要性與條件性
(廣西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摘要:規律是事物之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本質、必然的聯系。馬克思認為報紙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1]他提出的“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便可視為報紙乃至新聞的內在規律之一,遵循新聞的內在規律是實現有效傳播的前提。今天,此規律依然能為新聞真實的實現提供可行之策,但如今的新聞有機運動的實行是有條件的,即社會的辨識力、操作的規范性以及制度的保障性,缺一不可。
關鍵詞:新聞規律﹔有機運動﹔必要性﹔條件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4
1842年底,“《萊茵報》因發表駐摩塞爾記者關於當地農民生活狀況的通訊而受到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的指責,理由是這些通訊沒有詳盡地講述一切細節和全部原因”[2]。馬克思以該記者名義寫道“一個新聞記者在極其忠實地報道他所聽到的人民的呼聲時,根本就不必隨時准備詳盡無余地敘述事情的一切細節和論証全部原因與根源。何況這樣做需要許多時間和資料。一個新聞記者可以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復雜的機體中的一小部分,他在這個機體裡可以自由地為自己挑選一定的職能……隻要報刊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3]在此,馬克思提出了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闡釋了事實被完全認識的實現方式。新的傳播時代下,傳播格局、媒介形態等都已發生變化,有機運動規律不再僅僅適用於報刊,而是融入了各種新聞媒體形態中,並仍然能夠通過有條件地實行來為新聞真實的實現提供助推力。
一、馬克思“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的內涵
馬克思對報刊有機運動的闡述包含了他對新聞及新聞的作用、任務等的認識,他認為新聞最終就要以揭示事實為目標,而有機運動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必然途徑。筆者在此將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的內涵分為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事實的揭示是一個過程
在馬克思看來,完整事實的揭示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和事實都是動態發展的,是不斷變化的,新聞記者每個人每次隻能獲取有限的一部分信息,而他們要做的只是“極其忠實地報道他所聽到的人民的呼聲”,每一個人、每一個階段、每一份報刊都做到忠實地報道,並通過與事實的動態發展進行同步運動,全部內容最終就能逐漸得以呈現。
(二)事實的揭示應該分工
馬克思認為一個新聞記者不需要一下子擺出所有細節和原因,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自身的處境等如實反映僅能反映的事實即可。所有的報刊和新聞記者的總和在馬克思眼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機體,而其中的每一個記者都隻需負責一個部分的內容,最終事實的揭示需要的是整個機體的運作,而非個人作用。
(三)報刊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在多數人的觀念裡,新聞報道呈現出的信息必須是准確的,與最終的事實相符,但在馬克思看來,這裡的准確僅僅指的是每個新聞記者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圍下力所能及的准確報道,他允許一定的失實,並作出在有機運動的運作下,事實的揭示會沿著由片面向全面、由錯誤向正確的路徑發展的推測,“今天它所報道的事實或所發表的見解中的錯誤之處,明天它自己就會推翻。”[4]報刊會在自己內在規律的支配和作用下一步步靠近真相。
二、新聞有機運動的必要性
新聞有機運動的目的是呈現新聞真實,即事實真實,事實逐漸呈現的過程與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相似的,因此新聞有機運動的必要性來源於非人為性失實的必然性。同時,當下的傳播環境日益復雜,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之間的沖突也日益明顯,為了搶奪“第一時間”而放棄新聞真實的行為是偏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實性永遠是新聞的生命,由此,新聞有機運動就顯示出了現實價值。
(一)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下的非人為性失實
非人為性失實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非故意、客觀性失實,由於客觀物質世界與事物的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新聞媒體在報道一個事件時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暫時性甚至出現錯誤,這樣的失實是不可避免的。根據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認識的過程是反復性和無限性的統一,人們對一個事物的認識總要經歷多次反復與“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才能一步步靠近真理。新聞報道也是如此,發生一件事后,根據明確可靠的的新聞來源進行“極其忠實”的報道,保証新聞的時效性,並要以此作為有機運動的起始點,在后續的報道中不斷地將更新的、更完整的、更准確的信息對原先的報道進行補充、修正和完善,最終達到呈現事實、還原真相的目標。如2019年5月16日發生的“周口男嬰失蹤案”以及2018年發生的“樂清男孩失蹤案”,雖然二者都屬於反轉新聞,但新聞事實本身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鬧劇”,相關報道由失實到呈現真相,就是通過新聞有機運動糾正非人為性失實的過程。
非人為性失實的必然存在就在根本上為新聞的有機運動創造了必要性,換句話說,隻要新聞存在,新聞的有機運動就需要伴其左右。對於此類不可避免的非人為性失實,新聞的有機運動可以最大化地填補它們造成的事實空白,進而助力新聞更好地發揮其功能。
(二)經濟利益訴求下的畸形競爭
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進,使越來越多的媒體單位及媒體工作者產生了更強烈的經濟利益訴求,在眾多的媒體和內容中脫穎而出是他們的目標,賺流量、抓眼球是他們實現目標的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搶奪第一時間”成為很多新聞媒體的重要規則,常常來不及核實信息真偽,為追求時效價值而放棄了真實原則,進入畸形競爭的惡性循環中,致使媒體的形象和公信力岌岌可危。“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的報道就是典型的案例,2018年10月28日,萬州長江二橋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公交車與一輛小轎車相撞后,公交車墜入江中,事故原因還未有調查結果時,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北青網發布的內容為:“北青報記者從重慶市萬州區政府工作人員處獲悉,今天上午一大巴車在萬州區墜江,目前政府正組織救援。”隨后,網易新聞客戶端在轉載時增加了“據傳,事故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橋上逆行所致”的內容,但后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此內容為虛假信息。
在經濟利益的引誘下,很多媒體一心想著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最新最全的內容,但往往會掉入陷阱。新聞的有機運動規律提出的要求是,雖然時間和資料有限,但要“極其忠實地”進行報道,一旦偏離了事實,就不再屬於新聞有機運動的范疇。因此,這樣的畸形競爭屬於人為性失實,即純屬人為事故,亟待改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注意。新聞有機運動的提倡和實行在能夠保証時效性、滿足媒體正常競爭的情況下,引導媒體堅守真實性原則,有利於淨化傳媒市場風氣,改善媒體形象。
三、新聞有機運動的條件性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媒介條件極其有限,種類單一且數量少,干擾因素也較少,新聞的有機運動可以直接運作並產生可以想見的效果。但在當下新時代的傳播環境中,由於我國轉型期的社會結構分化,社會思潮多元,社會環境日漸復雜,加之傳媒技術飛速發展使得傳播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傳播效果難以控制,這就給新聞有機運動的實行帶來了困難與風險,因此,一些前提條件成為當下實行新聞有機運動的必要環節,包括社會對非人為性失實的辨識力及包容力、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規范操作及自身素養、法律規范角度的底線設立等。
(一)培養社會對非人為性失實的辨識力和包容力
馬克思要闡述報刊具有其內在規律時說:“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這種規律它不能而且也不應該由於專橫暴戾而喪失掉。”[5]新聞的有機運動順應媒體對事實真相逐步揭示的發展規律,並且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職業記者與普通公民之間的分工協作,新聞真實是有望進一步實現的。這就需要加強社會媒介素養教育,提高社會成員對非人為性失實的辨識力,將其與別有居心的人為性失實區分開來,真正促進新聞有機運動的實行及其價值的發揮。同時,社會成員也要多一些耐心和包容,真相有時候會“遲到”,但在新聞有機運動的運作下,它是不會“缺席”的。
認識與揭示真相是一個過程,但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新聞熱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們被席卷其中,注意力隨之而分散,似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和關注力停留在某一事件上。當非人為性失實事件發生后,人們急於發表意見、宣泄積郁,或將其與人為性失實混為一談,一味指責媒體,轉而又把目光投注到別的熱點上。在新聞有機運動作用后,媒體揭示出真相時,這條新聞早已成為涼透了的黃花菜,無人理睬。實際上公眾沒有耐心等待真相與急於批評指責的信息消費習慣都不利於新聞有機運動推動事實真相的揭示,反而隻會倒逼新聞媒體與記者放棄真相而追求“眼球效應”、逃避責任,新聞有機運動也就失去了其價值與意義。因此,整個社會對事實真相的向往、對事實揭示過程的理解以及對非人為性失實的包容,都是新聞有機運動更大化發揮效用的重要社會條件。
(二)加強記者的操作規范意識和職業素養意識
在新聞有機運動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人。是否按照規范流程制作與傳播新聞、是否具有辯証和發展的眼光、是否足夠自律等都會決定某些行為是否在新聞有機運動的范疇之內,也會影響到新聞有機運動的效果。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囿於有限的社會活動與設備條件,新聞記者隻需做到如實反映所見所聞即是新聞有機運動的一份子,但今時不同往日,開放復雜的社會生活與日新月異的傳媒技術,為新聞傳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難度,新聞有機運動除了如實反映外,還有了其他要求。比如,是否運用了可靠度較高的信源所提供的信息、是否通過兩個以上互不關聯的渠道對信息進行核實、是否給當事方平等的說話機會等等,這些行為規范是判定某新聞報道是否屬於新聞有機運動范圍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某新聞信息來歷不明,或偏袒某一方所造成的失實,都不能算作非人為性失實,也就不會被視為是新聞有機運動的過程之一了。
僅僅操作規范還不夠,身為新聞媒體這個大機體的一部分,新聞記者自身所具有的職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集體運作的效果。例如,看待問題是否能運用發展的眼光和一分為二的辯証思維,是否足夠自律而不會利用新聞達到自己的不正當目的等。思維固化和目光短淺的記者可能會陷入是非泥沼中不辨方向,無法很好地擔任忠實反映的任務﹔不夠自律與缺乏職業道德的記者則可能會為了私利將新聞傳播帶入陷阱而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后果,因此記者的規范操作意識和職業素養意識都是新聞有機運動是否能夠有效和順利進行的重要的專業條件。
(三)“建立職業道德機制與監督機制”[6]
建立行之有效的職業道德機制和監督機制是為了防止居心叵測之人利用新聞有機運動做一些危害社會和公共利益的事情,也是為新聞傳播和新聞有機運動設立一條紅線和保護線,當有破壞力量侵襲時,新聞媒體這個大機體能有一定的免疫力與抵抗力。首先,在全行業內乃至全社會確立忠於事實的理念是很重要的,對事實真相的重視會為新聞有機運動的實行開辟一條寬闊的大道,為其掃除一定的阻礙因素。在新聞行業內,對事實的敬畏會植根於新聞工作者內心而演化成為一種自律,這對於他們遵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內在驅動力,對於新聞有機運動的順利進行也是一種驅動力。其次,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會對所有的新聞報道行為、新聞工作人員都有約束力,而對新聞真實的實現和新聞有機運動的實行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保障作用。此外,“形成失實后的‘更正與答辯’機制。新聞工作是在時間的機床上奔忙,第一時間報道的事實很難保証所有細節的真實。因而,主動更正此前發布新聞中的差錯,是新聞傳媒的正常業務之一。”[6]最后,新聞媒體內外要設立監督機制,善於發動全社會成員的力量進行監督,共同保障新聞有機運動的穩定實行。
四、結語
新聞同萬事萬物一樣,有其自己的內在規律,新聞的有機運動規律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遵循規律而行事,是取得理想傳播效果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提出的“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內容豐富並且科學可行,但為適應新的傳播時代,此規律需要一定的條件為其發揮效用而保駕護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新聞對真實性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新聞的有機運動規律的內涵也將會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新聞真實的實現提供不絕的養分。
參考文獻:
[1]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
[2]陳力丹.馬克思論“有機的報紙運動”[J].新聞界,2017(4):102-103+108.
[3]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1-32.
[4]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
[5]鄭保衛.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
[6]陳力丹.新聞記者首先要對真相負責[J].新聞戰線,2011(4):33-36.
(作者簡介:尹鶴,女,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與傳播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