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自媒體走出困局的出路
——論自媒體把關人的“再精英化”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摘要】從2014年到2018上半年,區域自媒體作為新媒體產業新模式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隨著區域自媒體紅利期的結束,區域自媒體自身內容呈現形式單一 、粉絲忠誠度低、引導輿論能力差這些問題也逐漸暴露。扮演信息傳播活動中把關人角色的新媒體編輯、記者對這些問題的出現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自媒體把關人的“再精英化”則是目前解決區域自媒體上述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本文將從區域自媒體行業的現狀、問題入手,闡述自媒體編輯、記者信息把關人“再精英化”這一概念,通過其背景和特點展開闡述,意在揭示當前區域自媒體的不足,提出解決方案,為區域自媒體乃至新媒體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再精英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6
一、區域自媒體現狀
(一)區域自媒體行業現狀簡述
“2014年至2018年上半年,是區域自媒體的紅利期”[1]。根據2018年最新公布的各地的區域自媒體價值排行榜中,75.2%的區域自媒體是這個時期崛起的。榜單中上海地區政務類自媒體價值排行第一的“上海發布”就是在2014年創辦的、廣西地區本地資訊價值排行榜第二的“桂林夜屎佬扯板路”的創立時間則是2015年。在這個榜單中其余的區域自媒體的佼佼者,如“無錫生活網”、“成都同城會”等區域自媒體的成立時間均在這個區間。這段時間,區域自媒體憑借著傳播內容的接近性、受眾群體粘性度高,其價值遠遠超過泛粉,更容易進行漲粉變現[2]等機遇快速發展,造就了區域自媒體發展的“黃金時代”。
但現在,區域自媒體的紅利期已經過去。現階段,區域自媒體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5月份,綜合各區域自媒體的發展狀況來看,區域自媒體行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格局已經定型。上文已經說過,區域自媒體的特征之一就是用戶的粘性度高。這意味著誰能夠在區域自媒體領域誰先佔據市場,抓住用戶閱讀習慣,誰就能佔據市場主動。以“上海發布”為例。據2018年區域自媒體價值排行榜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全年的總閱讀數454萬+,其中頭條文章的閱讀量為 200萬+,每條信息的閱讀數為61378萬,全年總的點贊數為25916。而同樣是上海地區政務類信息自媒體,在這份榜單排名第二的“青春上海”一年的總閱讀量僅為58萬+,僅為前者對的九分之一。無論從信息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青春上海同上海發布都極為相似,但僅僅因為青春上海的成立時間比上海發布晚,錯過了佔領市場的最佳時機,所以再也無法撼動“上海發布”的領頭羊位置。
再者,廣告收入的下降。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新媒體,將內容變現是其盈利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即“內容+電商”模式。“這種模式的主導核心是“電商”,換句話說,其內容的推送所有要素都是圍繞著產品進行展開,內容的形式可以變化,但自媒體背后的廣告商在一段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區域自媒體的受眾一旦了解了你的主要推送產品后,哪怕內容再花樣百出,受眾也會明白你所有的工作都是為某一固定商品來展開,從而不再對相應內容進行點擊觀看。這樣就會造成流量減少,而流量的減少帶來的后果就是廣告商看到自媒體號無受眾吸引力后會終止同就該自媒體的合作,造成自媒體的資金鏈斷裂。以“桂林夜屎佬扯板路”為例,2016年其用戶數量為42萬,全年的廣告收入117.2萬元。到2018年,其用戶數增長到了50萬,但其全年的廣告收入則為100.6萬元。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受眾數量增長后,夾雜了太多含有廣告的軟文,背離了原來“內容為主”的路線。廣告收入的下降,對現階段的區域自媒體而言的打擊是致命的。正如巫溪網CEO雞血哥在採訪時說的“目前階段區域自媒體隻能單純靠廣告來實現盈利,一旦廣告商務板塊營收下降,會直接影響到公司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雖然我們也想盡快的拓展盈利渠道,但整個行業來看,其系統工具和團隊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幾乎不可能。”[3]
(二)區域自媒體目前的問題
首先,區域自媒體內容呈現形式的同質化。在入圍2018年區域自媒體價值排行榜前十的榜單中,榜單上所有的自媒體內容的展現形式都是消息+軟文的呈現形式。以無錫生活網為例,在2018年1-6月份發布的共192條推送消息,其內容的涉及城市資訊、旅游、交通、教育等各方面,但其內容的呈現形式均是以消息和通訊為主。像深度報道、短評等常規的新聞體裁從未出現在該公眾號上。區域自媒體自身的受眾定位是以本地受眾為主,從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角度上來說,將本地信息及時、全面的傳播到受眾方是符合傳播規律的。但本地資訊中能夠引起大部分受眾注意的資訊數量是有限的,一旦有一件能夠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新聞事件,本地自媒體勢必會爭相報道。在內容相同的情況下,信息的呈現形式便成為吸引受眾點擊觀看的關鍵所在。傳播方必須要考慮不同受眾對於信息解讀的需求,而不僅僅滿足於現階段簡單的消息搬運或再加工。像目前區域自媒體這樣單純的以短消息、通訊為主要信息呈現形式,以信息的簡單再加工的做法是區域自媒體在紅利期退去后面臨的重要問題。
再者,區域自媒體喪失輿論引導權。網絡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將公共話語權由過去的少部分媒介集團把持變成話語權的大眾化。而新聞評論則是話語權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引導輿論的重要工具。我們一直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將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掌握在手裡,這是因為輿論有盲目性和自發性,隻有在專業人員對它進行積極引導后才能起到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因此掌握輿論引導權對一個媒體來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遺憾的是,區域自媒體似乎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是將輿論話語權放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聞評論在區域自媒體中沒有出現。在2018年全國價值排行前十的資訊類區域自媒體榜單中,新聞評論欄目的出現次數是驚人的0次。作為引導輿論重要的形式,誰拿下了新聞評論誰就在當地的媒體圈掌握了主動權,但可惜的是,現階段得到區域自媒體從業者都將它放棄了。第二,沒有對輿論走向進行引導。以2019年5月中旬的桂林生活網為例,作為桂林當地最大的資訊類自媒體,在雁山區民房發生大火的新聞中,出現了各種關於火災發生原因的猜測,但因為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沒有公布,社會上便出現了各種關於火災原因的猜測,網上甚至出現了認為故意縱火的傳言,一時間人心惶惶。作為桂林地區最大的資訊自媒體,桂林生活網理應利用自身影響力將流言的危害降到最低,但它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每天依舊只是簡單的新聞資訊的發布。該做法便是典型的對輿論走向的不作為。
最后,編輯、記者團隊的專業素養不足。專業素養主要體現在編輯、記者對待社會問題能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探討看待,且能抓住社會問題的根源。但現階段的情況是,區域自媒體的發展思路還停留在依靠標題、圖片擴大影響力的階段,因此在對編輯人員進行招聘時更多地關注應聘編輯的人士是否有攝影攝像技能,是否對流行文化有著熟悉度,對他們的社會問題的探究、思考能力卻忽視。以上海頭條為例,它在某招聘軟件上列舉的新媒體編輯崗位的要求有一條就是“我們不在乎你是否會採訪、評論,隻有你有拍出的照片能博人眼球,你就來應聘”。這種抓取流量的策略在自媒體起步階段的確是一條快速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道路,但在2018年還在沿用這種思路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在自媒體的受眾達到一定數量后,自媒體要考慮的應是如何對現有受眾數量進行維持。區域自媒體要想留住粉絲,最根本的做法是提高推送內容的質量,朝著深度性、專業性方向進行改革。但目前區域自媒體編輯因為專業素養問題不能勝任這些工作,他們的專業素養有著明顯的缺陷,隻能做一些簡單的消息搬運這類可替代性極強的工作。他們沒有辦法對新聞事件、社會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剖析和解讀。因此便導致了區域自媒體內容呈現形式的同質化、不能進行輿論引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質就是編輯的新聞專業能力、素養不足。可以說,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們專業能力、素養的不足是導致區域自媒體行業所有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二、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的再精英化
(一)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再精英化背景
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在他的《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一書中對“精英化”有過解釋,他表明“精英化是一種由社會結構中的精英由於佔據了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充分掌握了文化傳播的話語權一種社會現象”[4]。“中國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這裡的“仕”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今天的精英階層。”[5]
就新聞而言,在過去掌握新聞話語權的編輯、記者們是屬於精英階層的代表。以維新派為例,他們在變法時期出於“政治斗爭的需要, 為了‘在民眾中間傳播新知識、新觀念以及促進思想一致’ ,把學會、學堂和報刊作為維新變法的有力工具”[6]而報紙編輯們,譬如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他們當初都是都過科舉仕途走入政治圈的,他們就是所謂的“仕”,他們掌握著大量的話語權,始終把握著社會輿論的走向。在新中國成立后,編輯、記者們依舊是精英階層的代表。劉少奇就對記者在我國的定位有過明確的評價,他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7]。其定位依舊是精英階層的代表。
但隨著新媒體時代話語權分散,原先的專業編輯、記者因為不再有對信息壟斷權,其社會地位逐漸下降。由原來的精英逐步向普通從業者轉變,典型的例子就是“新聞民工”概念的出現。這個概念出現反映出了記者編輯的兩點現狀,一是折射出了記者編輯們“他們基本可以享受編制內同行待遇, 但仍感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職業地位受歧視”[8],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了“在中國傳媒改革的歷程中, 中國式的文人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 黨的宣傳工作要求以及西方的新聞專業理念和商海的誘惑, 構成了中國新聞從業者錯綜復雜的內心活動”[9]。尤其是新媒體時代,這樣的焦慮感則更為突出,因為他們從原來的“喉舌”變為了大眾眼裡的“新聞民工”。從傳播者的角度上看,再精英化的做法是符合他們的內心需求的。從整個行業角度出發,編輯、記者的再精英化也是解決目前區域自媒體問題的有效措施。
(二)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再精英化的特點
需要承認的是,話語權的分散在新媒體興起階段對整個媒體行業起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對區域自媒體而言,具備一定資質后便能組建一個傳媒機構的現狀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方面這樣的大環境給了更多的單位、個人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但新媒體行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編輯、記者話語權分散化、平民化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問題,因此編輯、記者們的再精英化便是從業者們應該思考的一條改革道路。但新媒體時代的“精英化”同過去的傳統媒體時代的“精英化”相比,又有著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價值觀上的精英意識。所謂的“精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著對自身精英身份的價值認同。單中惠、劉亮在《社會精英與統治秩序 :西方雄辯家教育的闡釋與訴求》一文中就稱“成為社會精英的先決條件就是德性的建構”[10],這個德性的構建就是精英價值觀的塑造過程。過去的對編輯、記者的精英化,隻涉及到對對他們社會地位及專業能力的認知。而對自我定位的精英化問題卻從沒有提及,因為過去記者、編輯就是精英化的代名詞之一。
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們面臨最重要問題首要任務並非專業技能的缺陷,而是對自我定位的重新認識。新媒體時代的編輯、記者經歷了從精英化到平民化社會定位時代,他們的精英化心態已經所剩無幾,最能反映出這一變化的就是媒體工作者用“新聞民工”這個詞來進行自嘲。我們常常在探討新媒體時代的編輯、記者們應該在素養、專業技能上面有所提高,但呼吁了這麼多年,新媒體編輯、記者的這些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愈發遭人詬病。事實上,這些單純的倡導技能、素養都是治標而不治本的做法,因為他們沒有從內心真正對編輯、記者的定位有著清醒的認識,沒有從內心自發的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有著正確的解讀,還是把自己單純的當做消息的搬運工。在前文提出的區域自媒體不能進行輿論引導,並非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只是他們“在追逐市場發行量、 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的媒介逐利行為中迷失了自己。注水新聞和虛假新聞等大量出現的新媒體時代,這些都進一步瓦解了神聖的專業主義理念。”與其費盡心思的准備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評論,還不如寫一篇消息或者軟文來的輕鬆,社會現象對於他們而言過於虛無縹緲,而自己作為一名地位日益底下的編輯、記者對這種現象的出現也無力回天。正是這種心態的作祟,才導致了他們不願意主導話語權、引導輿論,從而各項技能、素養逐步荒廢。
要解決區域自媒體出現的問題,首先應喚醒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們內心精英意識。如同維新派辦報人所遵循的“ 以筆舌傾動人主” ,“ 籍報章鼓簧天下”[11]理念一樣 , 提高自身的定位。隻有心態上提高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他們自然會明白掌握話語權是編輯、記者們的使命。更關鍵的是,一旦編輯、記者們在價值觀上對自身定位提高后,他們會重新審視自身專業素養、專業技能,對二者進行查缺補漏,重新學習提高。這些改變都是自發進行的,不再是社會、輿論對他們進行批判后被迫的自省行為。自發的自省行為最大的特點是改變者自身在反省的過程中不會產生抵觸情緒,這樣的改革才會具有徹底性,心理層面的問題解決了,不進行輿論引導、專業能力、素養不足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其次,為受眾代言。“代言一直是媒體的初衷之一。”[12]為誰代言,替誰說話則取決於媒體背后的集團利益。而目前新媒體的主要盈利方式就是通過內容的推廣來賺取廣告費,最大化的廣告商的利益是目前各大區域自媒體的普遍現象。但廣告商支付給自媒體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自媒體這個宣傳平台夸大商家產品的影響力,他們隻在乎目的的打成,手段的合法性他們是不予以考慮的。因此在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違背新聞原則的新聞,引起這些失范行為的原因就是廣告商要求編輯、記者毫無底線的為產品進行宣傳,倘若編輯、記者們堅持所謂的新聞倫理,一旦廣告商發覺宣傳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會將資金撤離,而自媒體也會因此失去利益來源,這實際上是一種惡性循環。
當然,自媒體這麼做也有它的不得已。傳統媒體從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是黨的宣傳機構。這就意味著傳統媒體不需要為資金以及生計而發愁,他們要做的僅僅是擔任好黨的喉舌這一角色,為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宣傳就行。但對自媒體來書,大部分的媒介集團都是私營機構,他們首先解決的是資金問題,隻有爭取到最大的資金支持,他們的機構才能夠正常運作。在新媒體行業起步初期依靠內容打響知名度,但在這之后要考慮的問題便是進行市場的擴大化,這一過程單單依靠內容帶來的收益是不能夠實現的,必須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撐,而滿足這一條件的機構目前隻有廣告商,所以他們在新媒體行業初期為廣告商代言的行為也情有可原。
但新媒體發展到現在已近十年,行業盈利模式已經由單純的廣告商資金扶持向內容變現轉變。現在隻要自媒體有好的內容,且內容能夠吸引足夠數量的受眾,廣告商會自動上門來找你進行合作。上文提出的區域自媒體內容呈現形式同質化問題裡,指出了目前大多數自媒體內容都是以“消息+軟文”形式呈現,這裡面根本原因是因為這樣的形式能夠最大化將廣告商的產品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這是廣告商對新媒體機構的硬性要求。但一旦盈利模式變成內容變現,變成以內容為主導的盈利模式后,編輯、記者由重新拿回了內容選擇的主導權,寫什麼、怎麼寫再次由編輯記者主導。編輯、記者考慮的不是讓廣告商利益最大化,而是怎麼讓文章達到質量的最優化。從這方面看,編輯、記者們的再精英化也具備了較好的外在條件。除此之外,新媒體時代最為核心的理念就是“內容為王”。隨著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受眾不再是對新聞信息全盤接收,他們會通過自身的判斷,選擇質量更高、能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引起內心共鳴的信息。因此,能夠站在廣大受眾立場上為他們代言,為他們的利益發聲,有質量、有深度的文章才能博取他們的關注。更關鍵的是,一旦有符合他們需求的信息,他們願意為這樣的內容實現付費,這是能解決新媒體資金問題關鍵。最明顯的就是現階段財經新聞,“在中國,財經媒體先搞付費新聞,這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好多年來,財經新聞已經成了頗為專業的類別,需要專業的記者,所以,付費新聞的改革先從財經媒體鋪開就顯得順理成章了。[13]”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為受眾代言不僅是區域自媒體編輯、記者再精英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對整個新聞業中“部分新聞從業者開始以金錢觀代替新聞規律支配的價值觀,他們精神動力缺失、職業行為失范、人文精神失落”[14]這些失范行為修復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區域自媒體目前內容同質化問題的有效方案。
(三)新媒體時代編輯、記者精英化的實現途徑
首先,重拾傳媒教育的精英化路線。目前新媒體行業的編輯、記者之所以被人們詬病素質愈發低下,就是因為現在的新聞學教育在通識化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編輯、記者更像是流水線下制作的產品,新聞學招生人數逐年增長,但培養出的新聞人才卻屈指可數。原因在於新聞學招生時門檻低,不像諸如體育、戲劇表演等專業化極強的學科那樣注重專業素養的考察,把高考分數作為唯一錄用標准。但新聞學是一門與社會聯系緊密的學科,要想真正在新聞行業有所建樹,就必須具備多學科的背景知識以及極高的人文素養。而目前我們大學裡的新聞學,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培養的畢業生隻能算作新聞工作人員而非新聞人才。因為人文素養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四年的本科學習很難將眾多的本科生人文素養、跨專業知識培養到一個較高水平,因此很多學校便放棄了對學生這一塊的培養,專攻他們的專業能力。因此要想從源頭上解決自媒體環境下編輯、記者隊伍素質問題,就必須重拾新聞學人才教育的精英化。而要進行精英化教育,則需要各大新聞學院招生時必須提高招生要求,除高考成績外,還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考核制度,對符合要求的考生才能准予他們入學,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的辦學模式。
韋爾斯利學院的辦學宗旨是“作為一個高等院校,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領袖素質的人,使她們能感受到將要成為世界的公民,而不是一個狹隘的美國公民,他們必須具備知識淵博,能夠清楚地表達,學會傾聽,並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15]為了保証其畢業生精英化的定位,他們在招生過程中嚴格遵循少而精的原則,以2004年為例,韋爾斯利學院最終從4094名申請者中招收了1477人[16],在審核學生所遞交的各項材料中,SAT和ACT成績是否優秀是招生委員會的衡量指標之一,同時學生高中時期的GPA成績、社會實踐活動及入學申請書、面試情況等也是選拔的重要參考依據。正是這種小規模的、面向精英階層的教育理念,才使它成為了專家口中“這個國家本科教育的最好典范”[17],多年來為美國各行業輸送頂尖人才。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確實是新聞教育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再者,行業內要樹立精英化意識。竇鋒昌在《從專業化到社會化:新聞學人才培養目標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向》一文中提到,“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專業媒體還是社會化媒體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度大大提高”[18]。但目前新媒體業內對新聞人才的定義特指專業技能層面。隻要編輯、記者隻要懂專業技能,他就是新聞人才,但這樣對新聞人才的定義是狹隘的。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人才除了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外,他還應具備社會視野、解讀社會問題、政策的能力以及承擔公共話語權引導的能力,就如暨南大學劉濤指出的那樣“融合新聞人才的基本素養內涵是“全媒型”“復合型”“專家型”“創新型”[19]。隻具備某一方面技能就被稱之為人才,是錯誤的做法。現階段的新媒體行業充斥著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隻追求短期效益,掙快錢,點擊量,卻從很少考慮過媒體要想持續發展,內容為王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們對人才的錄用隻考慮專業技能的問題,對於所謂的專家型、創新性人才特質全部放在心上,沒有意識到高質量的人才才是企業發展的保証。整個新媒體行業沒有形成編輯、記者再精英化共識,新媒體的入行標准自然會降低,最終導致了新媒體行業編輯、記者質量的參差不齊。
就像上海某高校新聞學院院長在2015年一次高校新聞學教育改革研討會上說的那樣,“我們也想把新聞專業學生往高端化培養,但企業不需要那些能力,認為這些宏觀層面的東西太過虛無縹緲,對企業收益毫無用處”。但現在的情況是,隨著受眾整體素質的提高,受眾對於信息需求不再是簡單的消息、通訊這種形式,他們更渴望深度報道、新聞專題這樣的內容呈現,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們具有極高的社會視野以及政策解讀能力。因此業內管理者必須明白受眾需求的大勢,在業內形成精英化意識,提高人才招聘標准,這才是對行業整體發展有益的。
三、結語
作為新媒體時代新的信息傳播模式,區域自媒體在一段時間內迎來了高速發展,但隨著區域自媒體紅利期的結束,現階段的區域自媒體面臨整體格局定型,廣告收入下降的局面,造成這些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呈現形式的同質化、不進行輿論引導、編輯、記者團隊的專業素養不足造成的。因此由區域自媒體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須對編輯、記者團隊進行“再精英化”的改革,樹立他們的精英意識、引導他們為受眾代言。要做到這些,就要重拾傳媒教育精英化及新媒體行業內建立精英化意識,隻有這樣才能讓區域自媒體繼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搜狐網.48位本地區域自媒體大咖的干貨分享[EB/OL].
[2]搜狐網.48位本地區域自媒體大咖的干貨分享[EB/OL].
[3]公眾號:小周周自媒體.新媒體及自媒體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分析[EB/OL].
[4]文豐.卡爾·曼海姆“精英論”研究[J].科技視界,2015(13).
[5]劉宏.從精英到百姓:中國新聞話語的轉變[J].青年記者,2018(25).
[6]郭劍波.“社會精英的報刊”——從傳播學論戊戌維新報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7]高貴武,江灝鋒.從政治精英到普通業者:中國記者媒介形象流變——基於建國以來《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的分析[J].新聞界,2018(10).
[8]馮強.“新聞民工”:一種記者角色認知的形成機制[J].新聞傳播,2013(8).
[9]馮強.“新聞民工”:一種記者角色認知的形成機制[J].新聞傳播,2013(8).
[10]單中惠,劉 亮.社會精英與統治秩序:西方雄辯家教育的闡釋與訴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
[11]郭劍波.“社會精英的報刊”——從傳播學論戊戌維新報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12]劉宏.從精英到百姓:中國新聞話語的轉變[J].青年記者,2018(25).
[13]劉宏.從精英到百姓:中國新聞話語的轉變[J].青年記者,2018(25).
[14]張曉鋒.新聞職業精神論綱[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15]李敏,朱煒.美國文理學院辦學的精英化透視——以韋爾斯利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8(12).
[16]Education USA Today. College Acceptance Rates:HowMany Get It?﹝EB/OL﹞.(2006-11-02)﹝2017-10-18﹞. https://usatoday30. usatoday. com / news / education / 2006-11-02,collegerates_x.htm.
[17]KOBLIK S,GRAUBARD S. Distinctively American:The Residential Liberal Art College[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0:XV.
[18]竇鋒昌.從專業化到社會化:新聞學人才培養目標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向[J].高教探索,2018(11).
[19]劉濤.融合新聞人才培養的“四維融合”模式與實踐探索——以暨南大學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19(3).
(作者簡介:何偉,男,上海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危機輿論傳播、新聞評論研究﹔肖鴻波,男,上海體育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新聞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外新聞史、新聞評論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