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自媒體亂象及其治理路徑
【摘要】自媒體在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因其傳播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齊,增加了輿論生成的復雜性。分析當下自媒體快速發展過程中的亂象表現及其成因,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自媒體專業素養不足、把關機制缺失、倫理道德滑坡以及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因素。自媒體治理的路徑在於加強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自媒體管理的長效機制,切實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法律素養,使自媒體成為我國輿論構建的積極力量。
【關鍵詞】自媒體﹔公信力﹔法律素養﹔輿論生態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在自媒體空間大量涌現。一方面,自媒體激發了社會公眾的表達欲望,拓展了社會公眾的表達空間,豐富了人們的信息來源。另一方面,由於自媒體缺少專業化或組織化的內容把關機制,其傳播不良信息而造成的亂象日益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也為自媒體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隻有提升自媒體良好的輿論引導功能,才能體現自媒體的積極社會價值。優化自媒體傳播空間的輿論生態,根本之策在於提升自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素養。
一、目前自媒體亂象的表現
各類自媒體從業人員表現出來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了解新聞傳播機制,具有良好專業素養的自媒體從業人員,體現出正能量作用。例如,傳統媒體機構衍生出的自媒體業務,就因為自有的傳統把關機制與良好的職業素養,擴大延伸了傳統媒體機構的社會影響力。一些專業背景的機構與個人,因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具有責任意識,其自媒體體現出專業優勢。例如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V,因積極、專業而負責任的言論對其廣大粉絲群形成較大的正面影響。這些是自媒體正能量的體現。同時,游走於灰色地帶的自媒體更是不容小覷。各類形形色色的此類自媒體,由於缺乏制度化的把關機制,或者動機不純,或者缺乏專業素養等原因,傳播的一些信息產生了不良社會效果,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吸引眼球的“標題黨”行為。例如,經典童話故事《灰姑娘》被“標題黨”改造為《勾男寶典,身份卑微的我是這樣勾引到王子的》。“標題黨”的特點不是從新聞信息主旨出發,而是為了吸睛而扭曲的率性發揮。
二是新聞事件不斷“反轉”。自媒體因傳播虛假信息,干擾正常的輿論走向,導致后期傳播過程中不斷“反轉”,甚至使傳統媒體卷入其中。例如,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因為媒體報道的刻板成見,在事實尚未核實的情況下,想當然地將責任歸咎到另一車道正常行駛的女司機身上,自媒體“自我幻想的真相”扑面而來,這種不負責任的報道議程設置滿足了普通大眾對於事件的簡單化認知,形成非理性的輿論洪流。[1]但是隨著報道深入,真相細節的陸續披露,新聞事件發生“反轉”。在事件塵埃落定之后,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均顯得尷尬難堪。
三是歪曲事實的信息傳播行為。自媒體傳播的許多不實信息,有的是出於無知、狹隘,有的是刻意為之,別有用心。例如,當下某些以公共知識分子精英面目出現的大V,在自媒體上通過某些具體社會事件,以偏概全,冷嘲熱諷,以春秋筆法丑化我們的黨和政府。有的自媒體以陰暗的心態,傳播丑化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信息。民國時期是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年代,被有的自媒體美化,認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大師輩出、文化教育如何優秀等。上述歷史虛無主義行徑的刻意裁剪,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四是違規非法的信息傳播行為。例如,網紅直播行為,有的舉止夸張,有的涉黃,有的自媒體游走於公序良俗的邊緣灰色地帶,吸引青少年參與。
五是炒作熱點的行為。針對社會熱點事件,有的自媒體並不接近信源,為了蹭熱度,隨意截取報道素材,有的武斷表態,有的捕風捉影,脫離了客觀真實的基本要求,導致輿情復雜化。
二、自媒體亂象的成因分析
一是嘩眾取寵動機作祟。根據人們的獵奇心理,自媒體從業者採取嘩眾取寵、標新立異、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偷換概念等手法,制作背離事實的標題。或者截取戲劇性的事件部分予以傳播,騙取點擊率,誤導讀者,體現出低俗化的傳播傾向。
二是盲目搶時效。在社會事件發生后,有的自媒體即使僅獲取部分信息,有的尚真偽難辨,或者事件還在進行之中,根據主觀臆斷確立主題,倉促加工,省略或弱化審核環節,或者就沒有審核意識,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搶在傳統媒體之前發布。傳播的信息常存在不真實的隱患。
三是缺乏專業素養。傳統媒體往往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正確的價值觀,規范的稿件審查機制,新聞信息的公信力強,長期以來發揮出穩定的輿論引導功能。但是對於許多自媒體來說,由於專業知識素養匱乏、視野局限,即使許多是出於真誠動機的自媒體傳播活動,也常偏離客觀真實的傳播內在要求。一些突發事件信息因搶時效而疏於甄別,或者出於低俗興趣點所致或者出於偏見,會選擇性報道傳播信息,傳播的主題偏離了事件的整體真實。事實上,客觀、真實、公正等新聞的基本要求常常被許多自媒體置若罔聞。
四是缺乏把關機制。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報道素材的全面、客觀,報道立意的正確價值取向,媒體需要通過報道流程不同環節的糾錯機制得以實現,進而以正確的方式引導輿論。面對社會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全面信息事實需要大量的採訪與調查,並核實多方信息,才會有比較完整的呈現,給讀者提供真實准確的新聞信息。這也是傳統媒體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制度基礎。而自媒體傳播平台的彌散化致使“把關人”缺位,導致其監督審核功能喪失。[2]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自媒體,為了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需求,多重視具有吸引力的素材表達,通常會弱化像傳統媒體一樣擔負的核實職責。
五是為了謀取不當利益。有的是企業虛假產品信息傳播,有的是危機公關行為,有的是擾亂視線行為。例如,某些網絡大V、網絡紅人,出於個人好惡或者私利,罔顧新聞事實,甚至逾越法律底線,惡意詆毀、污蔑、丑化、攻擊當事人一方。例如,前一段時間,網絡大V陳杰人,通過在自媒體上擴大丑化報道某基層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瑕疵行為,要挾基層政府“私了”,以謀取不當利益。
六是倫理道德滑坡。當下,許多“網紅”以及想成為“網紅”的年輕人,為了牟利,通過自媒體平台,直播低俗的肢體行為,謀取“打賞”獲利。甚至違背倫理道德底線,直播大尺度的肢體表演。
三、自媒體亂象造成的后果
一是不利於提升自媒體公信力。公信力作為新聞媒體的一種“軟實力”,愈加成為一種稀缺資源。[3]與大眾關系密切的自媒體更是如此。現實生活中,魚龍混雜的海量自媒體信息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許多自媒體具有提升公信力的追求,其秉承專業精神,遵守新聞傳播規律,表現出良好的行業自律,能夠守住不傳播虛假信息的道德底線,也因此逐漸形成了個體一定的公信力,正面大V的形成過程就具備這樣的特點。另一方面,有些自媒體也在喪失自身有待提升的公信力,它們責任意識淡薄,為贏得關注不擇手段,靠“噱頭”炒作,甚至傳播虛假信息等,這隻會帶來消極影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缺失日益影響著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程度,腐蝕著新聞媒體的客戶群。”[4]自媒體的不規范、違規違法傳播行為,直接傷害了自媒體整體的形象與公信力。
二是不利於媒體融合發展。當前許多熱點事件都是因自媒體第一時間快速披露,並經傳統媒體二次傳播,擴大了影響力﹔同時傳統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經過自媒體的二次加工傳播,社會影響力也會進一步發酵。尤其是對於負面新聞,當地媒體往往難以主動報道。自媒體在這方面常發揮出獨特優勢,主動披露,傳統媒體跟進,形成輿論聲勢。但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亂象則隻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僅有損自媒體形象,而且連累了參與互動的傳統媒體的形象,不利於媒體的融合發展。
三是加大輿論引導難度。自媒體傳播活動既讓社會大眾發聲,又影響著社會大眾的價值判斷。自媒體發揮優勢,與傳統媒體形成的良性互動,促進新聞事件良性發展的案例比比皆是。兩者的優勢互補,構成當下輿論引導的新態勢。現實生活中,一些自媒體表現出來的亂象違背了行業的基本規則,為搶時效,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形成誤導誤判的觀點,諸如“反轉”一類的行為造成的報道混亂,都加大了社會輿論引導的難度。
四是不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媒體講求客觀、真實、全面,不作價值判斷。而為了搶發新聞或達到某種目的,片面、扭曲甚至錯誤的海量自媒體信息,擾亂了受眾的視線。有的在后續發酵的傳播中造成偏離事實的歪曲行為﹔有的對新聞事件當事人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有的在新聞事件幾經“翻轉”之后,形成對“吃瓜群眾”的誤導、利用以及欺騙。自媒體亂象的“三俗”表現,對社會大眾遵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負面的解構,應引起高度重視。
四、自媒體亂象治理路徑
一是完善互聯網新聞傳播的法律規范。國家網信辦《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管理實施細則》《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等法規文件,是治理自媒體亂象的法規文件。依據自媒體的發展態勢,還要及時出台具體可行的法規措施,使自媒體治理有法遵循,監管部門執法有法可依,逐步完善互聯網媒體的管理制度。
二是積極探索建立自媒體管理的長效機制。互聯網的去中心性、平等性、無界性無限地延伸了信息傳播的廣度,真實新聞傳播速度並不會快於虛假新聞,失實新聞傳播速度與范圍已完全超出傳播者的控制能力。[5]探索自媒體的管理機制顯得尤為迫切。目前出台的有關自媒體管理規定側重於平台管控,對於運營者群體缺乏制約措施。為此,首先盡快建立行業管理組織,構建起政府管理部門與自媒體群體的鏈條,彌合政策管理與自媒體行業間的空白地帶,貫徹相關政策,搭建業務指導、培訓平台。其次建立自媒體公約,在國家法律框架內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再次提升技術監管服務水平。管理部門要運用成熟的大數據技術體系,採集獲取數據,進行語義分析,構建模型,預測研判。[6]網絡技術管理部門應根據法律法規,強化對自媒體的失范行為的監管,促使自媒體提升遵守職業道德規范,遵守傳播的法律法規,淨化網絡環境,[7]切實促進自媒體行業自治自律的良性發展。最后調動社會網民參與治理的約束力量。在懲戒機制中明確網民監督的激勵措施,提升網民受眾的自媒體信息識別水平,主動抵制,拒絕轉發,適時舉報自媒體亂象。[8]
三是明確自媒體從業者的法律底線。“輿論混雜著理智與非理智。”[9]自媒體從業者隻有將遵守法律底線的意識內化於心,扎實提升自身法律素養,自媒體才能贏得社會信任並提升社會影響力。為此,自媒體要在享受技術大眾化賦予的人人皆可發言的同時,也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自覺提升法律素養,傳播真善美,以傳播正能量來擴大影響力。為了提升自媒體的法律素養,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網絡管理部門為自媒體從業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簡約的專業法律法規指引,包括行業用語規范、報道的典型法律案例等,有效促進了自媒體的學習,規范了傳播報道行為。定期通報自媒體重大典型違法違規事件案例,同時評選正面典型,從而改善、淨化自媒體傳播生態。法律約束是外在的要求,法律素養是內在追求的體現。以制度化建設培養自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養。隻有強調新聞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增強專業素養,自媒體才能逐漸提升公信力,成為社會輿論引導中的重要力量。為此,自媒體要借鑒傳統媒體的機制與經驗,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要緊抓機遇,提升專業精神。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裡手。[10]提升新聞傳播理論素養、把關意識、責任意識,使之成為自媒體從業者自覺的內在要求,並在有關制度化建設中有所體現。
五是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自媒體傳播活動,主要體現的就是通過傳播信息,發表個人見解,以影響輿論。提升自媒體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自媒體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場鮮明,法律意識清晰,鞭撻丑惡、歌頌真善美。在此過程中,法律素養建構起報道的真實性基礎與傳播的影響力,有助於衍生出公信力。放眼歷史長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尊重、仁愛、友善、公平、正義,無不與法制精神相統一。因此,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與表達,對自媒體的傳播報道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1]劉爽.“后真相”時代報業的挑戰與機遇[J].中國報業,2019(9):76-77.
[2]田全喜.微信公眾號版權困境與治理[J].華中學術,2017(4):215.
[3]黃楊.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提升傳播力的路徑分析:以澎湃新聞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8(11):17-23.
[4]高樹川.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與新聞道德建設[J].新聞窗,2016(1):86-87.
[5]王軍,王鑫.國內外對失實新聞的核查機制初探[J].新聞愛好者,2019(2):43.
[6]張愛軍,李文娟.微信政治輿情與多中心治理策略[J].學術界,2018(10):74.
[7]江凌,徐雨菲,顏欣雨.當前自媒體亂象及其治理路徑探析[J].新聞愛好者,2019(1):11.
[8]王瑞山,靳瀾濤.微信時代群體性事件的生成及其應對[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6(2):74.
[9]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1.
[10]丁柏銓.論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J].新聞愛好者,2018(1):4-8.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