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節目的敘事策略解析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健康傳播類電視節目在傳播嚴肅健康知識的同時,兼顧娛樂性,以故事化表述方式引入典型醫案,消除了健康專業知識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傳播壁壘,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評價。本文以央視《健康之路》電視節目作為研究對象,基於敘事學理論,討論節目的敘事策略,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闡述,旨在傳播人文主義關懷,營造良好積極的醫患關系氛圍。
關鍵詞:《健康之路》﹔敘事策略﹔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2
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是一檔日播談話類服務節目,自2011年改版后,在傳播健康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貼近性”、“服務性”和“實用性”的欄目特色,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傳播專業的醫學知識。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說過:“聽故事的願望在人類身上同財產觀念一樣,是根深蒂固的。自有歷史以來,人們就聚集在篝火旁或石井處聽講故事”[1]。故事化逐漸成為健康類節目敘事的發展趨勢。筆者從敘事學的視角出發,探究節目的敘事策略。
一、豐富的敘事場景
《健康之路》融入了多重的敘事場景,如情景劇演繹、動畫展示、現場實驗以及特邀廚師現場制作養生佳肴等。根據M.J.波特的“場景功能模型”可知,不同的場景有著不同的功能或目的,這些情景推動或強化了敘事過程[2]。相較於專家單一的講述健康故事,多場景的敘事有助於建立觀眾的視覺場景,補充了觀眾對於專家文本描述的理解空白,讓節目更加形象立體生動。
例如在《前世今生話黃芪》一集中,為了說明黃芪“補氣、消水腫、消創傷”三種主要功效,在專家講解的同時,節目分別設置了三個不同的情景劇,由嘉賓演繹歷史上黃芪這三種功效治療了不同病痛的故事。在豐富了節目的內容的同時,加深了觀眾對於黃芪功效的認識與記憶。此外專家會借助道具和實驗進行檢測,用來佐証自己的觀點。如在《看出來的健康危機》中,通過眼底照相機拍攝出來的圖像,可以看到人體眼底的血管有沒有明顯的病變,從而判斷是否患有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可視化的實驗讓觀眾有了直觀的感知,增強了信服程度。
二、積極的觀眾互動
敘事不是故事的一種靜態的呈現和反映過程,而是故事的講述者與故事的接受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的雙向交流過程[3]。相較於同時期其他健康類電視節目中觀眾作為布景板的存在,《健康之路》更強調與觀眾的互動性。
在2011年節目改版的最初,每期節目有100名現場觀眾參加,他們在主持人提出問題后按下手中的表決器選擇答案,所有問題都答對的觀眾可成為當期節目的“健康達人”[4]。節目過程中,主持人也會提出某個健康問題,邀請現場的觀眾或者嘉賓回答。而在近期的節目中,還增加了新的互動形式,如專家針對某一病痛對觀眾進行現場診治。在《這樣補腎,事半功倍》中,專家就根據現場觀眾所描述的症狀,給出治療的藥方。而且有時觀眾並不局限在錄影棚內,節目組會在網上發起問卷調查,讓網友對健康問題做出回答。這樣不僅獲取更多的反饋,增強了線上線下的互動,還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在互動的過程中,觀眾作為敘事過程的參與者,完成了從受眾到傳者的模式轉變,借助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加深了對健康問題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巧妙的懸念設置
懸念的設置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與可視性,是故事化敘事的關鍵因素,是吸引觀眾持續觀看的動力之一。《健康之路》常常在節目的開頭部分,由主持人針對某一現象提出疑問,然后專家通過層層驗証的方法對問題進行解釋。而在解釋的過程中如果觸及到新的知識點,嘉賓或者主持人又會提出新的問題。大懸念與小懸念環環相扣,讓觀眾在懸念的引領下對問題的了解逐漸深入。例如在《守好“三高”飲食安全門》一集中,嘉賓帶著自己認為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食品跨過檢測三高的“安全門”,門上紅、黃、綠三盞燈則代表高、中、低三種檢測結果。檢驗結果不是隨著嘉賓過了安全門就馬上出來,而是進行了加密,以及慢動作回放等多種方式延長懸念的時間,經歷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后才公布,引發觀眾對未知結果的期待,增加節目的粘性。
同時節目組善於採取 “熟悉陌生化”和“陌生熟悉化”的方法設置懸念。前者是通過對我們相對較為熟悉的事物對其進行陌生化處理來達到,后者則通過對我們來說相對陌生的事物進行熟悉化從而實現拉近觀眾距離的目的[5]。例如《結石傳言大揭秘》中,有人認為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質,容易誘發腎結石,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經過專家的講解,人們知道了人體對於鈣的吸收,有自動屏蔽的關鍵機制。即使喝過量的牛奶,鈣的吸收量也不會成倍地增加,血液中、尿液中的鈣離子含量還會維持在穩定狀態。節目以“熟悉中的陌生”設置了一個懸念,提高了節目觀賞性。
四、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
敘事節奏是指敘事藝術作品的情節發展與情緒演進中所顯示出來的輕重、緩急、快慢的有規律性的變化,並通過觀眾的生理感知進而作用於觀眾的審美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6]。科學的運用敘事節奏,使得節目內容張弛有度,富有韻律感,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
《健康之路》在每一集中,由鋪墊和小高潮形成了鬆緊結合、一張一弛的敘事節奏。例如在《“救”在身邊》一集中,節目在開始就講述了一則新聞事件:一名女士在首都機場突發心源性猝死,暈倒在擺渡車上,情況危急。而因為女士身邊恰好心內科醫生,做好了急救措施,用20秒的時間挽救了她的生命。開篇敘事節奏緊湊,讓觀眾迅速進入節目。接下來為了緩解新聞帶來的緊張感,採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介紹了如心肺復蘇等急救的措施,此時的敘事節奏變慢。當然,持續緩慢的節奏會讓觀眾感到索然無味,所以接下來專家用密集的數據加快敘事節奏,強調急救的重要性。如在發現患者在心臟驟停后,搶救的黃金時間約4∼6分鐘,4分鐘內進行搶救,患者的存活幾率高達50%﹔超過4分鐘,患者的存活幾率就會驟降到10%﹔10分鐘以后患者存活率低於4%,基本上回天乏力。專業醫學數據的加入,不僅體現了節目的權威性,還增強了敘事的緊迫感,提升了節目的吸引力。
節目組巧妙的融入多種敘事技巧,構建了良好的節目氛圍,讓晦澀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降低了觀眾的認知難度,從而改變了健康類節目呆板無趣的刻板映像,激發了觀眾的觀看興趣,充分滿足了觀眾的知識需求和娛樂需求,體現出人文關懷,拉近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做到了健康知識的有效傳播,有利於觀眾提高健康素養,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顯杰. 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0.
[2] M.J.波特, D.L.拉森, A.哈思考克, et al. 敘事事件的重新詮釋——電視敘事結構分析[J]. 世界電影, 2002(6).
[3] 梅瓊林, 王冰. 電視敘事方式的兩歧選擇[J]. 天津社會科學, 2004(5):111-114.
[4] 方潔, 李宇, 莫競西. 生態學視野中的健康類電視欄目研究[J]. 國際新聞界, 2012(6):36-42.
[5] 黃雯. 中美科普類電視節目敘事差異研究——以美國Discovery科普類節目和央視《走近科學》節目為例[J]. 中國電視, 2014(9):86-89.
[6] 謝耘耕,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 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19.
(作者簡介:魏小津,女,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