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2期

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

李聰
2019年12月25日09: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西安工業大學 文學院,陝西 西安 710021)

摘要:高校是思想潮流和意識形態匯集交鋒的地方,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微傳播展現出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和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得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從教育理念、傳播生態和傳播方式等層面都發生重大變化。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更顯復雜性、嚴峻性,要把握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理念,不斷進行路徑創新,著眼於目標教育,不忘初心、遵循規律。

關鍵詞:微傳播﹔教育﹔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4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這充分顯示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加速,微傳播的興起和發展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規范、價值判斷、語言特點等產生重要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和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使得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從教育理念、傳播生態和傳播方式等層面都發生重大變化,面臨著巨大挑戰。現階段認識和利用好微傳播,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現狀

1.微傳播的興起和發展

微傳播指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下以微博、微電影、微信、QQ、抖音、西瓜短視頻、LED顯示屏、電子廣告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傳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傳播的內容是“微內容”,多為語音、表情符號、語言等﹔傳播體驗是“微動作”,點擊刷新、評論轉發就能完成﹔傳播渠道是“微介質”,手機APP、電子廣告等[1]。隨著4G網絡發展,微傳播“去中心化、草根化、開放式的理念,吸引著龐大的用戶群”[2],迅速發展成為強大而獨特的微傳播力量,佔據傳播最前沿,成為傳播研究的重要領域。表面看來,微傳播是龐大傳播系統的小型化、微型化,但實際上,微傳播代表了一種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外形“微小”,但實際上是傳媒實質的升級。微傳播突破了傳統傳播的諸多限制,基於微觀、微小、大眾化、自主化的方向發展,能夠見微知著、以小博大,發揮其群聚效應[3]。

2.微傳播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勢更加嚴峻

我國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場所,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高校是各種思想潮流的聚集地,已然成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各種信息傳遞的多元價值必然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產生影響。網絡傳播空間已經成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擴張的新戰略要地,從未停止傳播各種非社會主義思潮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目前,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依然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外有西方滲透,內有教育理念和方式落后。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發聲,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多元化,微傳播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熱點的重要途徑。但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在“微傳播”中缺乏新理念和新途徑,缺乏吸引力而導致效果和話語權邊緣化趨勢。粉圈文化傳播的圈群化也會吸引大學生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這也導致學生對純理論、枯燥的意識形態教育缺乏興趣,直接影響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

二、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

我國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其社會功能也決定了是各種思想潮流的聚集地,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微傳播的興起,這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消解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話語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信息傳播主體的潛在的現實影響力。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是高校控制輿論的權力和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價值判斷[4]。在傳統媒介時代,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播的信息都經過“過濾”,所有信息均由官方發布。傳統環境下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權威性有一定保障,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也有一定的優勢。目前,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依然比較單一,教育客體都是被動接受,導致在新形勢下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使用的普及,網絡微傳播的興起,人人都是發言人,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傳統的教育方式跟不上步伐,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應有的影響力,逐漸呈現出被邊緣化趨勢。大學生是網絡傳播領域活躍的參與者,都會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微傳播手段獲取和傳播信息,比如,某一個社會熱點信息的傳播和評論等能在短時間內覆蓋數億移動終端用戶。與傳統媒體報紙、報刊等相比,微傳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信息產生的碎片化、內容多元化和傳播速度快,普通網民就是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都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來傳播解釋信息,往往很難發出一個權威聲音,但人人都有發言權,這樣就很容易弱化權威信息,而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主要是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影響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憑借其網絡技術和信息優勢對我國意識形態進行滲透,尤其對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掌握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網絡新聞輿論的話語權、主導權,從未停止過對我國輸出和傳播西方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理念。他們目的是通過傳播這些理念和價值觀來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瓦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以此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我們從阿拉伯之春、烏克蘭顏色革命等背后都能看到西方大國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價值觀輸出。西方反華勢力利用我國發展中的矛盾,進行輿論干擾和破壞,一方面糾纏“藏獨”和“台獨”,粗暴干預中國香港事務,歪曲事實,散布謠言,如近期美國就不顧中方反對頻頻就香港局勢發聲,在將暴力犯罪美化成“爭取人權和自由”,污蔑打擊暴力犯罪的合法行為﹔另一方面積極宣揚西方憲政民主、所謂普世價值,並借口人權等干涉別國內政,質疑共產黨執政,質疑中國社會主義性質和發展方向。這些因素都對我國意識形態尤其是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建設帶來巨大挑戰。

三、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是實踐先導,加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不僅要善用微傳播更要有新理念。

暢通信息渠道及時了解輿情動態。在微傳播視域下,人人都是“自媒體”,“它創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沒有強權和中心的信息空間,引起了傳播從單項到互交的質變”[6]。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信息接受、傳播更加習慣於自由、開放的網絡途徑。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依靠單一灌輸,而轉變成平等的主客體教育,教育客體有了更多的自主行為。所以我們要把握運用好社會、高校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善用微傳播,加強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正面引導,積極開展“微互動”暢通信息渠道及時了解輿情動態,尊重差異,形成共識。高校要善用微傳播了解學生訴求以及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關注,對學生關心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客觀回應學生的訴求,辯証解析熱點焦點問題,同時還要堅決批駁錯誤觀點。隻有暢通網絡輿論渠道,關注和重視學生信息圈,才能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結合學生關注的焦點和興趣,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育。壯大“紅色網絡大V”,建立一支可靠的評論員隊伍,以點帶面地推進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學習,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大學生對主流思想的學習討論和思考,提升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正能量。隨著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在迅速傳播的過程中出現“碎片化”現象,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正處於完善期,社會閱歷不足,思想認識不成熟,對各類信息的辨別分析不全面、不科學,容易對學生造成困擾和誤導,迷失自我,甚至偏離社會主流價值,影響其價值判斷。所以要積極利用微傳播,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LED廣告等全面進行宣傳,尤其是背后的優秀事跡,在校園廣泛傳播,使得學生更深刻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建立健全微媒體工作保障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談到:“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現在還要加一條,用得好是真本事”。其實質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增強新時代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公信力和滲透力,提高教育實效性。完善微傳播相關組織領導制度,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傳播監管制度,規范信息傳播主體的參與行為。

四、微傳播視域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路徑創新

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微傳播”給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是並存的,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應該著眼於目標教育,不忘初心、遵循規律,採取切實可行的策略[7]。

正視“微傳播”的影響,重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微傳播是一柄雙刃劍,高校師生已成為使用“微傳播”這一媒介的重要群體,“微傳播”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些許負面影響。高校要正視其帶來的影響,盡可能消除負面因素[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研究,正確認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言說邊界意識,為話語理念、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的創新性工作筑牢理論基礎[9]。積極發揮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探尋意識形態教育新思路,優化意識形態教育環境,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時代感與層次感,進而凝聚價值共識。

改變傳播教育工作理念,把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微”傳播。微傳播視域下信息傳播的空間變得更加開放,方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精簡。意識形態的教育傳播必須要考慮受眾者的接受情況,也就是要從心理等角度考慮教育客體。在意識形態微傳播的過程中要考慮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以及學習特點,要善於把主流意識形態“微語化”,融合網絡資源,以適應受眾群體的特點。四川涼山發生火災后,英雄消防員不幸犧牲,他們的英雄事跡在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微平台迅速傳播,大學生們也積極轉發、點贊、評論,傳播正能量,像英雄們致敬,在學生中掀起熱潮。在微傳播中,傳統自上而下的傳播話語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微化傳播內容,微化傳播形式,實現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傳播效果。首先,應該建立宣傳教育“微平台”,推進微傳播,將意識形態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碎片化閱讀中去。其次,要利用重要時間節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講解,拓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最后,要積極發揮一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圍繞著立德樹人目標,樹立身邊典型,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優秀事跡。

搭建平台,創新教育模式,將微傳播的多元化傳播方式與高校師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10]。相比傳統媒介的傳播途徑單一和內容乏味,“微傳播”表現的更加靈活多樣,抓住“微傳播”特征的優勢,各類手機APP,包括支付、視頻、交通、共享、理財、地圖等應用型微平台也會自動推送相關信息。微課堂、微講座、短視頻、網課等網絡平台學習也逐漸成為高校師生學習知識,了解社會的主要途徑,動一動手指,刷一刷手機,幾分鐘便可以獲取大量信息。重視微平台建設,創新教育方式,注重提升傳播形態的吸引力,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興趣愛好等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避免單一理論灌輸,要用生動形象地語言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如校園短視頻、翻轉課堂、各類文化創意活動等,搭建平台增強意識形態教育微傳播的魅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唐平秋.善用微傳播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EB/OL].人民網,2019-03-21.

[2] 周連山.微時代媒體的責任及應對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12(16).

[3] 陳志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4] 鄭永廷,林伯海.堅持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與話語權[J].思想理論教育,2015(4).

[5] 鄭永廷,林伯海.堅持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與話語權[J].思想理論教育,2015(7):12.

[6]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

[7] 鄧智華.微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問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8] 曲一歌,王艷華.“微傳播”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2).

[9] 黃君錄.新媒體時代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

[10]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北京,2017-10-18.

(基金項目:西安工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研究課題:“網絡虛擬空間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及其建設研究”(XGSY2017014)。

作者簡介:李聰,男,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和意識形態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