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獎學金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框架分析

——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為例

王嘉珺,羅錦霖
2020年01月10日08:47 |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小字號

此文為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

摘要:本文選取《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兩家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從新聞取材、顯著性、建構框架出發,通過內容分析呈現《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對“中美貿易戰”的解讀和新聞框架特征。研究發現,《經濟日報》本土化定位凸顯、政治把關性強,在重大議題中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財新網偏重國際化視野、經濟議題設置特征突出,並注重對 “中美貿易戰”事態的追蹤。最后提出,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應注重國際化視野,促進報道信源多元化,積極參與全球議程設置﹔創作可讀性報道,讓公民了解貿易戰影響,增加報道的人情味。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 框架分析 經濟日報 財新網

一、 研究緣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美經貿關系不斷深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之時,美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斷抬頭。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對中國發動貿易戰: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征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2018年7月6日,美國政府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標志著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開始了貿易戰。2019年6月29日,中美元首大阪會晤同意繼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2019年8月24日,美國宣布將提高對約5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稅率,嚴重違反大阪會晤共識。

長達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給中美兩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影響。“中美貿易戰”日趨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媒體也密切關注“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和動向。其中,尤以財經媒體最為突出。本文試圖探究中國財經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中如何通過選擇新聞框架進行議題建構,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新媒體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道框架的各自特征。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發現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相關報道提供參考借鑒。

二、 理論基礎

最早從社會建構的視角研究大眾傳媒影響人們現實認識的著作是李普曼的《公眾輿論》。他認為“在媒介社會裡,人們對客觀媒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的中介。”[1]盡管李普曼沒有明確提出“框架”一詞,但之后的框架研究多多少少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框架”研究真正開始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框架”理論的發展起源於雪瑞夫。1935年,雪瑞夫提出“參照框架理論”,即“一套控制感性認識、邏輯評價或社會行為的標准、信仰或假設。1955年,“框架”一詞的概念首先由貝特森在《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提出,他指出“框架是一個有限定的、闡釋性的語境”。[3] 在社會學研究方面,戈夫曼被認為是第一位將框架理論發展成型的學者。1956年,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首次使用了“框架”的概念。[3]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提出“框架理論”一詞,即所謂的“社會事實”需要經過重新組合和再現才能呈現給大眾,這是“框架”的源頭。[4]塔奇曼將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引入媒介研究,他在《做新聞》中描述了媒介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組織的運轉規則和空間布局等。[5]1980年,吉林特將框架理論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他認為“媒介框架是一種持續不變的認知、解釋和陳述框式,也是選擇、強調和遺漏的穩定不變的范式。”[6]1989年,甘姆森將框架分解為2個層次:即“框限”與“架構”。其中,“框限”指人們觀察世界的鏡頭,代表觀察事物的取材范圍﹔“架構”指人們由框架建構的內容。他的觀點在新聞分析上對應兩個方面:一是新聞材料的選擇,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7]潘忠黨在《架構分析:一個理論亟需澄清的領域》,指出架構分析是對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裁選和詮釋現實生活的某一部分,與甘姆森的劃分一致。[8]1993年,恩特曼在《架構:一個破碎范式趨向澄清》中認為:框架牽涉了選擇與凸顯兩個作用,補充了框架的凸顯作用,成為后來西方研究者引用較多的框架定義。[9] 另外,還有學者對框架進行了分類總結。學者臧國仁在《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的理論與觀點》,並把框架結構分為高層、中層、底層三個層次。高層框架是指對某一社會事實的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事情”﹔中層框架指包含新聞事件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低層框架則指新聞框架隱藏最深的結構,通過語言、符號、修辭等特點來表現。[10]關於報道框架理論,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形成了成熟的報道框架分析范式與方法。

新聞報道框架具有選擇、凸顯和詮釋三個層面的作用,因此,本文將《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分析相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取材框架,即選擇何種材料進行報道﹔第二層是顯著性框架,即框架賦予所選報道何種程度的顯著性﹔第三層是建構框架,即如何組織和建構新聞文本。

三、 研究方法

(一)媒體選擇

為深入分析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框架,本文選取黨媒《經濟日報》和財經新媒體“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

《經濟日報》是由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也是全國經濟類報刊中權威性、公信力最強的報紙,關於“中美貿易戰”的事態發展擁有最權威、最及時的消息,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財新網定位於原創財經新媒體,以客觀、專業的視角,7天24小時輸出高品質的原創內容,是財經新聞資訊必讀網站。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專業性強、影響力大,是財經新媒體的領頭軍。因此,本文選取這兩家媒體進行分析。

(二)數據選取

本文使用以下數據庫和網站獲取對應媒體的相關報道:

1. 博看暢銷期刊數據庫(《經濟日報》)﹔

2. 財新網官方網站(http://www.caixin.com/)。

2018 年3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以2017年中美貿易美方逆差3700億美元為由,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鋁產品征收25%關稅,由此正式掀開了中美貿易戰序幕。故本文以2018年3月23日為樣本採集起點進行研究,全面、深入探析《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新聞報道框架並進行對比分析。

在數據庫或平台搜索 “中美貿易戰”和“中美經貿摩擦”關鍵詞,選取2018年3月23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人工查重並剔除無效文章后,共得到《經濟日報》130篇、財新網239篇。

(三)編碼表類目的建構

本研究在類目構建上使用文獻梳理法並結合文本歸納法。首先借鑒已有研究使用的測量方法,如冉華和王鳳仙於2016年使用的“三大黨報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政策框架報道研究,以及侯迎忠和蔡思嵐於2018年使用的“香港主流報紙涉‘一帶一路’報道框架研究”的內容分析編碼表。在此基礎上,本文在選取的兩家媒體中按比例抽取15-25篇報道作為理論樣本進行質化研究,並進行開放性編碼,以此歸納出類目,得出以下編碼表。 

(四)信度檢驗與數據分析

在內容分析方面,培訓2位編碼員,從整體樣本中隨機選取37個樣本單位進行編碼員間信度的試點評估,由編碼員分別進行獨立編碼,計算克裡本多夫alpha值均高於85.5%,達到內部信度要求。

四、 “中美貿易戰”報道框架分析

(一)新聞報道的取材框架

新聞報道的取材框架是指媒體如何篩選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素材,通過稿件來源和新聞事實2個變量來考察。

1. 稿件來源分析

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多為時政類報道,消息來源多集中為政府機構、專家學者的新聞文本。因此,本文以“稿件來源”類目來表示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文本的來源方或提供方。本文將“稿件來源”分為“記者、評論員”、“官員、領導人”和“專家、學者”。

由表2可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稿件來源”主要以“記者、評論員”為主,佔比分別為86.15%和50.20%。可見兩家媒體都非常重視對一手資料的挖掘,但《經濟日報》作為傳統媒體在採訪報道方面優勢更大。其次為“專家、學者”,佔比分別為8.46%和40.59%。可見財新網報道來源渠道更廣泛。再次為“官員、領導人”,佔比分別為5.39%和9.21%。由數據對比可知,財新網的“記者、評論員”和“專家、學者”比例差異相對較小,更注重稿件來源的平衡性。

2. 新聞事實分析

新聞事實是經新聞文本表述,具有新聞價值的客觀事實。本文將《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分為六種類型:會議論壇、領導人出訪或講話、政策措施、政策評論、專訪和媒體調研。不同新聞事實的新聞報道其傳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會議論壇”主要就“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起因和未來發展展開深入討論,反映貿易戰的多方觀點和熱度。“領導人出訪、講話”主要是中美兩國元首、政府高官出訪、講話或新聞發言人發言,反映貿易戰的事態變化和發展。“政策措施”主要是中美雙方針對對方措施所進行的戰略應對,反映兩國戰略應對發展情況及程度。“政策評論”主要是就中美貿易戰的多方面、深層次、全方位分析,體現了貿易戰的深層原因、分析、應對及預測。“專訪”、“媒體調研”活動反映媒體對“中美貿易戰”信息了解的迫切性和事態追蹤的及時性。

由表3可知,《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政策評論”佔比均最高,分別為36.92%和42.67%。其次,《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媒體調研”佔比分別為17.69%和14.23%。可見兩家媒體及時跟進“中美貿易戰”事件發展。最后,“領導人出訪、講話”在《經濟日報》中所佔最小,僅有8.47%。“專訪”在財新網中所佔比例最小,僅有4.60%。

(二)新聞報道的顯著性框架

媒體如何將所選新聞事實安置在有限的版面,給予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即為顯著性框架。本文從兩方面進行量化分析:一是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量安排,二是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篇幅安排。

1. 報道量分析

本文對2018年3月23日到2019年8月31日的369篇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數量及時間分布進行分析。其中,《經濟日報》130篇,財新網239篇。由圖1可知,《經濟日報》2018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其中,8月份的新聞報道數量最多,達到了17篇。可見,《經濟日報》對“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在7-9月份形成了一個高峰。而《經濟日報》2019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數量在8月份最多,達31篇。財新網2018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其中,7月份的新聞報道數量最多,達到了33篇。而財新網2019年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量8月份最多,達19篇。

由圖1可知,《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從2018年3月到8月整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經濟日報》新聞報道數量逐漸呈下降趨勢。2019年4月至9月,《經濟日報》報道量呈波動上升趨勢。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數量從2018年3月到7月呈逐漸上升的趨勢。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5月至8月,財新網的報道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可見,《經濟日報》與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量總體保持較強的相關關系。作為黨報的《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數量隨著貿易戰變化而變化的趨勢較為明顯,即當貿易戰達到白熱化階段時,其報道量也相應處於小高峰的態勢,而當貿易戰發展較為平穩時,則報道量也較少。相比之下,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更具有預見性。貿易戰正式開始之前,財新網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報道已經處於持續上升的熱度,體現了其作為財經新媒體對貿易戰的重視。

2. 報道篇幅

基於對樣本整體篇幅的分析,本文將報道篇幅分為四個檔次:1000字以下的是短篇報道,1000-2000字為中篇報道,2000字-3000字為長篇報道,3000字以上為超長篇報道。

如表4所示,《經濟日報》的樣本中有較多時政短評以及政策發布內容,對於“中美貿易戰”的長篇分析相對較少,樣本整體以短篇和中篇為主,長篇報道和超長篇報道較少。財新網的樣本中有較多分析“中美貿易戰”影響以及評論“中美貿易戰”策略的報道,而政策發布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樣本整體以中篇和超長篇為主,長篇報道和短篇相對較少。

(三) 新聞報道的建構框架

1. 報道主題

本文將中美貿易戰的主題劃分為三個類別﹔“政策發布及解讀”,具體表現為報道圍繞著中方或者美方發布的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政策或者是媒體對於新發布政策的簡要解讀或者轉載﹔“戰略分析及應對”,具體表現為報道圍繞著對中美貿易戰雙方採用戰略的分析或者是對中方應對戰略的建言獻策﹔“事件影響及評論”,具體表現為報道主要闡述中美貿易戰對國際貿易或者國際政治等方面帶來的影響。

如表5所示,《經濟日報》中的報道主題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佔比為70.00%。在“戰略分析及應對”層面,《經濟日報》的記者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后發表了多篇旗幟鮮明的評論,表明了對中美貿易戰的反對態度,比如:“堅決反制美方的無理之舉”、“沒必要擔心中國底牌不足”等。這些報道主要分析了中美貿易戰中的形勢以及中國能夠採取的回擊手段。其次是“事件影響及評論”,佔比22.31%,《經濟日報》報道著重解讀了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特定產業的影響以及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但報道數量不多。最后是“政策發布及解讀”,佔比7.69%,《經濟日報》報道中轉發了一些中方在中美貿易戰中的重要回應以及政策。

財新網中的報道主題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和《經濟日報》相似,佔比63.59%。財新網在“戰略分析及應對”層面著重發揮其深耕經濟、商業的優勢,邀請了多位業界專家以及知名學者對中美貿易戰的形勢和中國的應對政策進行分析,和《經濟日報》不同的是,財新網引用了大量的經濟數據,對中美貿易戰局勢進行了量化分析,如:“沈明高:如果貿易戰來臨,中國怎樣成為贏家”等。與此同時,財新網借助其在華盛頓的記者站獲取了大量一手美國政府的政策動態和美國主流媒體報道,將了解到的美方信息運用於戰略分析之中,比如:“美政府聽取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稅意見,美半導體業疾呼反對”等。其次是“事件影響及評論”,佔比19.67%。財新網主要從經濟視角分析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各個產業帶來的影響,以及對中美經貿交往帶來的影響。最后是“政策發布與解讀”,佔比16.74%。財新網在分析戰略與影響之外也轉載了中國政府發布的重要政策和表態。

2. 報道體裁

本文將中美貿易戰相關報道的體裁分為“消息”、“評論/社論”、“特稿”、“新聞專訪”和“演講/宣言/報告”六大類別。

如表6所示,《經濟日報》和財新網的報道體裁以評論為主,分別佔比37.69%和34.31%。其中,《經濟日報》的評論為時效性較強的短評,內容簡短且觀點鮮明﹔財新網的評論更多為專業性較強的長評,鞭辟入裡地分析了貿易戰帶來的影響,並且為中國政府建言獻策。其次是特稿,分別佔比22.31%和25.94%。可見《經濟日報》和財新網都重視對“中美貿易戰”的特定議題進行專題分析。最后,《經濟日報》中“演講/宣言/報告”數量最少,佔比2.31%。財新網中“新聞專訪”數量最少,佔比10.47%。

五、 結論

(一) 報道框架分析

1.《經濟日報》的主導框架特征

(1)取材框架

《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道以“記者、評論員”為第一稿件來源,注重稿件來源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其中,評論員大多是中國政界、學界的權威專家,而稿件來源很少有國外媒體、政商界聲音,體現了《經濟日報》作為黨報的權威性和政治傾向性。在“新聞事實”構成中,《經濟日報》主要以“評論”和“媒體調研”為主,並通常就“中美貿易戰”事態深度解讀、提出戰略應對,並對未來發展展開詳細對話,且與官方觀點高度一致、前后呼應。

(2)顯著性框架

在“報道量”上,2018年《經濟日報》的報道量達到小高峰,之后報道量隨時間推進呈現不穩定增長的態勢。在報道篇幅上,由於《經濟日報》多為時政短評以及政策內容發布,所以主要以短篇和中篇為主,體現了《經濟日報》對於政策發布功能的偏重和報紙的大眾化傾向。

(3)建構框架

在“報道主題”上,《經濟日報》的報道主題主要以“戰略分析及應對”為主,《經濟日報》的記者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后發表了多篇評論,表明對中美貿易戰的反對態度,體現了作為黨媒的喉舌作用。在“報道體裁”上,《經濟日報》多以“評論”為主,其中較多的評論為時效性較強的短評,內容精簡有力。而其它的報道體裁也佔有一定比例,為全面呈現中美貿易戰提供了多元化視角。

通過以上的分析總結,可以得出《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報道的以下特點:一是《經濟日報》發揮了作為黨媒的喉舌作用,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政治傾向性﹔二是報道跟蹤事態發展,但缺乏媒體的預見性﹔三是《經濟日報》逐漸在弱化其精英報紙的傾向,更加注重大眾化報紙定位。

2. 《財新網》的主導框架特征

(1)取材框架

財新網報道的信息來源以國內的記者、學者為主,但也大量引用了美國報紙、學者的觀點,信息來源多樣化﹔財新網在取材上充分發揮了其在經濟領域的資源優勢,邀請財新網特約專家對中美貿易戰的動態進行深度解讀﹔除此之外,財新網充分利用華盛頓記者站的優勢,密切跟蹤美國國會的政策動態,第一時間提供來自美方的消息,並通過整合美國媒體的報道對美國針對貿易戰的政策措施進行合理預測。

(2)顯著性框架

財新網高度關注中美貿易戰,關注時間早,並且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在中美貿易戰初期,財新網發布了多篇貿易戰影響的預警類報道,並於7月份達到報道量頂峰(33篇)。除此之外,財新網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發布了較多以評論為主的相關報道,且超長篇報道數量居多,其中大多數報道都是對中美貿易戰的深度解讀或各行業影響的分析,專業性強,分析深刻。

(3)建構框架

財新網的報道體裁豐富,主要以評論和特稿為主,兩項總佔比達60.25%。財新網重視對中美貿易戰進行局勢分析,並提出應對貿易戰的建議。財新網的報道普遍具有一定深度,信息源廣泛且全面,報道嚴謹,注重基於數據得出結論。

通過以上總結可知財新網的報道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注重深度分析性報道,內容詳實嚴謹,具有較強的精英色彩,忽視了公眾對中美貿易戰的態度﹔二是財經網著重對中美貿易戰中的經濟領域進行分析報道,忽略了政治因素帶來的影響﹔三是財新網的報道參考資料豐富,引用權威數據,但是部分報道分析圍繞數據展開,缺乏對數據之外的內容的分析拓展,視角單一。

(二)對比分析

1. 《經濟日報》凸顯本土化定位,財新網偏重國際化視野

《經濟日報》信息來源相對單一,更多的是選取中國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政府等機構的公文。而財新網信息來源較為多元:既注重本土信息源,同時還選取一定比例的國外媒體、政府、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報道,注重報道的平衡性,具有國際化視野。當然,在對“中美貿易戰”報道的對比分析中,兩家媒體也各具特點:《經濟日報》偏重於採取深訪的方式,深入探析“中美貿易戰”問題,可讀性更強﹔而財新網更注重採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以圖表的方式呈現事態全貌與發展,專業性特征明顯。

2. 《經濟日報》政治把關明顯,財新網經濟議題設置特征突出

《經濟日報》的短篇評論性報道數量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發展過程中高頻次並措辭明確地向大眾傳遞中央對待事件的態度,比如:“如果美方任意妄為,中方必然亮劍”、“面對貿易霸凌,隻有應對較量”和“美貿易霸凌主義損人不利己”等。《經濟日報》作為黨的喉舌,強有力地體現了其在“中美貿易戰”議題中的政治嚴把關。財新網的中長篇評論性報道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發展過程中為公眾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分析和經濟領域學者的觀點,比如:“中美貿易摩擦的五重視角”、“美學者:中美仍存談判空間邊打邊談重節奏”和“中美貿易沖突對中國經濟的嚴峻影響”等。可見財新網作為財經新媒體對於經濟議題設置能力更強,具有專業性。

3. 《經濟日報》重大議題發揮輿論引導,財新網注重事態追蹤

《經濟日報》關於“中美貿易戰”報道量的呈現與事態發展高度吻合:當“中美貿易戰”處於激烈交鋒狀態時,《經濟日報》報道量明顯增多﹔當“中美貿易戰”處於緩和狀態時,《經濟日報》報道量顯著降低,體現了《經濟日報》作為黨媒在關鍵時期重大議題上的輿論引導能力。財新網持續關注“中美貿易戰”發展:在“中美貿易戰”初期,財新網就已發布大量相關報道,且財新網初期總報道量達《經濟日報》初期總報道量7倍之多,足見其對於“中美貿易戰”的高度重視及事態發展的敏銳嗅覺﹔在“中美貿易戰”降溫時期,財新網維持一定數量的報道量且均高於《經濟日報》,體現了財新網對事態追蹤的即時性。

(三)關於“中美貿易戰”報道的啟示

1. 增加國際性報道,促進報道信源多元化,鼓勵中國媒體參與全球議程設置

當今世界已高度全球化,新聞媒體應有全球視野,新聞信息來源也應全球化。《經濟日報》在報道中應增加海外媒體對於事件的評價,以及海外政府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反應,用國際化的視野對事件進行報道。財新網應利用遍布全球的財經資源,拓寬在海外媒體中的影響力,產出專業性強的新聞內容,參與全球議程設置進程。

2. 創作可讀性報道,讓公民了解貿易戰影響,增加報道的人情味

《經濟日報》的新聞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情感煽動力,但《經濟日報》的報道涉及內容較專業,評論和表態較多,缺乏和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內容的報道,可讀性不夠,在同一時間內的多篇表態性報道產生一定的重復。財新網的報道專業且數據詳實,但可讀性有待提高。財新網報道文字內容較長且數據內容復雜,要求讀者具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符合財新網的專業性定位,但財新網也需要增加一些與社會生活和微觀經濟相關的內容,增加報道的可讀性。

參考文獻

[1]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第13—14頁.

[2] 理查德·鮑曼著, 楊利慧譯.“表演”的概念與本質[J].西北民族研究,2008,2:35

[3] 歐文·戈夫曼著, 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204.

[4] Goffman,E.(1974).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6] (美)托德·吉特林著,張銳譯: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北京: 華夏出版社[M],2007年,第13—14頁.

[7] 臧國仁.新聞報道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C]. 中華傳播學年會,台北,1998:1.

[8]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17-46.

[9] ENTMAN.R.M.Framingunited-state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contrasts in narratives of the KAL and Iran air incidents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1,41(4):6-27.

[10] 臧國仁.新聞報道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J﹞.中華巧播學年會:5. 

(責編:劉揚、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