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多角度選擇新聞

范列
2020年01月22日13: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語境下如何多角度選擇新聞

社會新聞涉及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由於社會新聞具有社會性、廣泛性、人情味等特點,我們可以在社會大背景下對報道角度進行適度的調整,使報道內容產生質的飛躍。

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觀察角度會產生不同的視點。眾多的新聞實踐証明,凡是報道角度新穎獨特,就可以准確鮮明地表現事實中具有新聞價值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盡可能使某件事實發揮出對社會的最大影響。

從民間家風中選擇角度

家風深藏於民間,是民風社風的根基,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風的力量是無形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從2015年4月22日開始,《衢州晚報》以每周1—2篇的見報密度,全力打造全新專欄——《晒家訓傳家風》,並向全社會征集家庭家訓家風故事,用家庭美德傳遞社會正能量。截至2020年1月13日,《晒家訓傳家風》專欄已刊登288期,涉及教師、學生、農民、工人、軍人、醫生、企業家等不同家庭,從勤儉節約、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方面報道了275個家庭或家族的家訓家風故事,讀者反響熱烈。

《晒家訓傳家風》專欄注重前期策劃和報道角度的選擇,編輯部指定專人負責,要求文章切口要小、篇幅要短、故事性要強,每篇七八百字,一個角度,一個主題,重在“晒”“傳”,口語化描述,娓娓道來。《寒門飛出“金鳳凰”》刊於 2016年7月4日,剛好是《晒家訓傳家風》專欄100期,講述了常山縣輝埠鄉宋畈村雙目失明的村民胡富生自強不息、知識化人的感人故事。胡富生靠著低保補助金和妻子做臨時工賺來的微薄收入生活。有一次,年幼的小女兒陪父親路過一家包子店,肉包的香味讓小女兒挪不動步。回家后,胡富生講述了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劃粥斷齏”的故事,他相信女兒也能在艱苦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姐妹倆都在學業上終有所成,分別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

把人作為故事的主體,注重情節、細節,更容易與讀者形成情感互動、達到情感共鳴。正因為如此,2017年6月《晒家訓傳家風》專欄榮獲了中國晚報優秀專欄獎一等獎。

從社會新聞中講好故事

社會新聞涉及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由於社會新聞具有社會性、廣泛性、人情味等特點,我們可以在社會大背景下對報道角度進行適度的調整,使報道內容產生質的飛躍。《衢州晚報》“最美教師”報道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2011年11月10日早上,來自江西的農民工姚慧芬和上小學的兒子、女兒煤氣中毒在家。7時30分,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第四小學老師在晨檢時發現姐弟倆缺課,一路追查到家,及時發現了煤氣中毒的一家三口,挽救了他們的生命。10日下午,該校一位老師將此事當作好人好事報料給衢州的新聞媒體。這條新聞線索先后在4名記者中流轉,接到線索的前三名記者都認為新聞價值不大,而作為一般的社會新聞線索轉告給了衢州晚報社記者。衢州晚報社記者掂出了其中“愛心、責任心”的重大分量,於是,迅速與報料人取得聯系,馬上趕到學校、醫院採訪,並連夜寫稿。11月11日早上,筆者在談版會上得知教師救人的信息后,聯想到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剛剛發生,當即判斷這是一條弘揚社會正氣、彰顯普通人愛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稿,簽發上了《衢州晚報》的頭版頭條。《衢州晚報》全國首發《女班主任救下三條命》之后,新華社、央視、《光明日報》多次報道“最美教師”新聞,中央、省、市三級領導先后對“最美教師”事跡作出批示,此稿獲得了浙江省新聞獎一等獎。

“最美教師”新聞線索的4次流轉,恰恰反映出採編角度對一篇報道有多麼重要,它使一則普通的社會新聞迅速轉換成重大的獨家新聞,充分印証了新聞界的那句老話:角度決定成敗。

從司空見慣中捕捉瞬間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往往產生較大的變化,有時甚至出現局部道德斷層現象,如公交車上不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各地都有,司空見慣。於是,小小座位見証了城市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質,也考驗著攝影記者選擇角度、捕捉瞬間的能力。

幾年前,兩位相距千裡、互不相識又名不見經傳的《衢州日報》和《襄樊日報》攝影記者,不約而同地在公交車上抓拍到不給老年人讓座的相似畫面——《視而不見》和《冷漠》,先后榮獲了第15屆、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填補了浙江、湖北兩省當年度中國新聞獎攝影類獲獎作品的空白。《視而不見》《冷漠》反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通的現象,不過同樣在公交車上,汪加干在衢州抓拍的《視而不見》,將站立的長胡子老人和手抱幼兒的中年男子同時出現在畫面主體,與坐在左右兩排座位上視而不見的悠閑乘客形成強烈反差。近乎完美的構圖,將人們的熟視無睹現象定格在瞬間,使之成為永恆。與《視而不見》稍有不同的是,張楠楠在襄樊抓拍的《冷漠》中的弱勢主體形態發生了變化:老人終於站立不住了,隻得蹲坐在公交車廂的底板上,和《視而不見》相同的是,老人周圍的悠閑乘客依然是視而不見。《視而不見》《冷漠》前后榮獲中國新聞獎不是偶然現象,它是地市報重大主題報道領域新的突破,也成為攝影記者在司空見慣中捕捉瞬間、用獨特視角觸及社會公德負面問題的生動典范。

媒體融合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基礎上傳統媒體的有機整合,筆者以為,不管怎樣融合,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新聞工作者隻有准確把握時代脈搏,才能尋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報道角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推進社會不斷進步。

(作者單位: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