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這一年,媒體深度融合邁出堅實步伐

2020年01月23日08: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一年,媒體深度融合邁出堅實步伐

宣傳工作者在參觀青島西海岸新區融媒體中心。王培珂攝/光明圖片

工作人員在河北香河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進行調度。新華社發

在“2019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展覽會”上,觀眾在體驗融媒體產品。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智庫問答】

編者按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聚焦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就“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發表重要講話。一年來,宣傳思想戰線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進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新的成績,加深了思想認識。一年來的媒體深度融合有哪些進展?未來怎樣更好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切實做好媒體融合這篇大文章?光明智庫邀請專家交流探討,以期持續深化認識、更好貫徹落實。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 黃楚新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王君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匡文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准所高級工程師、“互聯網+”智媒技術創新中心專家 楊 崑

1.指明方向 新形勢下媒體融合發展的行動指南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怎樣認識這些深刻變化和新挑戰?在此形勢面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有何重大意義,帶給媒體界乃至社會各界什麼重要啟示?

黃楚新: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統覽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媒體融合的全新形勢,對全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有著非常深刻透徹的認識。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面臨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著巨大變化。

輿論生態中,主體移動化習慣已經形成。截至2019年1月份,我國網民已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佔比98.3%。手機已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第一終端,手機上的客戶端、社交媒體等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信源,人們的新聞閱讀也隨之越來越移動化、碎片化。

媒體格局中,新媒體優勢愈發凸顯。2020年1月5日,抖音宣布其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億。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以不可阻擋之勢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傳播方式中,“智媒化”傾向日漸明朗。由於人工智能技術、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聞的策劃、採集、編輯、分發、評價等各個環節,都呈現出一定的智能化、智慧化特征。這種變化給媒體界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可想而知。此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媒體界提供了極大鼓舞與深刻啟發。

首先,加深了新聞戰線對媒體深度融合所處階段、面臨形勢、全新特征的科學認識。總書記明確提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四個“全”、三個“無”,高度概括了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特點,從時空、介質、主體、效能、維度等方面對全媒體進行了“精准畫像”,極大拓展和深化了人們對於全媒體的認識。

其次,指導媒體界全面把握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趨勢與規律,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基於對全媒體時代總體形勢的科學判斷,總書記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對媒體融合的發展方向、規律特征等進行了深刻總結,使媒體界對深化融合的認識更深刻、路徑更明晰、方法更科學。

最后,為主流媒體抓住歷史機遇、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注入了信心,明確了要求,指出了路徑。主流媒體從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找准了努力方向,融合更有底氣,發力更加精准。

楊崑:今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迭代,“人—機—自然”間的融合不斷加深,以人為中心、多層融合的新信息流通形態逐步顯現,媒體傳播領域隨之發生劇烈變革——輿論傳播渠道融合化,通過多種物理渠道實現人人傳播、多向傳播、社群傳播,成為新時期媒體的必備能力﹔參與主體多元化,網絡為社會大眾賦能,使專業傳播與社會化參與的邊界日漸模糊﹔輿論生態復雜化,由於輿論傳播情緒化程度加深等原因,引導輿論和凝聚共識的難度隨之大幅增加。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抓住了技術創新這一影響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主流媒體轉型升級指明了道路:要著眼於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用新技術實現媒體流程優化、平台再造,提升新型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已經成為媒體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2.實踐突破 技術加持,為優質內容插上雙翼

光明智庫:全媒體時代,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VR等新技術發展給媒體融合插上技術的翅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報、黨刊、黨台、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一年來,在技術創新與應用等具體層面上,媒體融合取得了哪些進展?

黃楚新:一年來,媒體融合建設如火如荼,全媒體傳播格局構建穩步推進。

主流媒體積極擁抱全媒體時代。2019年2月19日,光明日報舉行“2019年媒體融合項目發布會”,從平台、技術、品牌、產品四個層面發布15個媒體融合項目﹔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央視頻”App正式上線,被稱為短視頻的“國家隊”﹔2019年12月11日,新華社承建的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這是在中宣部指導下、科技部批准建設的媒體融合生產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年來,重大新聞報道中的技術創新尤為亮眼。例如,AI合成主播再獲突破,2019年兩會期間,新華社聯合搜狗在京發布全新升級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並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4K超高清直播電影成功落地,2019年國慶期間,“央視頻”出品4K超高清直播電影《此時此刻——共慶新中國70華誕》,將國慶盛典的4K超高清信號接入全國70家影院,是電視與院線的首次聯手,通過全新的傳播方式讓人們收看國慶盛典直播﹔互動體驗式產品屢現“爆款”:2019年國慶期間,人民日報出品了5款H5產品,可以定制電影、在線換裝接受檢閱、換上民族裝等,吸引了海量網友參與互動。

王君超:在齊心努力下,主流媒體的互聯網思維有了長足進步,媒體融合成效實質性顯現。第一,一批主流媒體積極拓展自媒體陣地,在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自媒體平台上已穩住陣腳,搶佔了一定的話語權﹔第二,主流媒體“中央廚房”建設基本完成,實現了傳統編輯部的一體化改造﹔第三,主流媒體技術優勢和研發潛力開始凸顯,無人機隊、機器人、虛擬主播等廣泛應用,新華社的“媒體大腦”和光明日報的“鋼鐵俠”等產品引發廣泛關注﹔第四,主流媒體推出的一批融媒體報道,在重大時間節點上引發強烈反響。

其中,媒體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尤為引人關注。VR、AR、MR等技術不斷升級﹔採訪裝備越來越人性化、可穿戴化﹔機器人寫稿、編輯、主持節目都已變成現實。這些極大改變了我們的媒體景觀。可以預測,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媒體技術創新不僅會成為“人體的延伸”,而且會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想象。

3.正視短板 緊跟時代、服務人民,以轉型實現“自我革命”

光明智庫:您認為當下的媒體融合存在哪些短板與瓶頸?如何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尋找解決之道?

黃楚新:一是重技術輕內容的傾向部分存在。佔領媒體融合高地不能忽視內容建設。內容有了技術加持可以產生放大效果,但僅有技術就成了無本之木。二是形式同質化嚴重,融媒體產品品類相對單一,形式遠談不上豐富多彩﹔三是服務意識不夠明晰。媒體融合不是最終目的,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信息需求才是媒體融合的目的。如果產品炫酷卻遠離大眾,難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要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要堅持內容導向,內容和技術並舉,以內容為王,以新興技術助力內容實現與分發﹔其次,打通媒體融合“最后一公裡”,大力建構縣級融媒體中心,更好地服務群眾,引導群眾﹔最后,豐富產品形態,結合各媒體自身特色,開拓創新傳得開、叫得響的融媒體產品。

匡文波:當下媒體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用戶黏性不夠,數量有待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未能雙豐收,媒體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內容生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質量,更好滿足受眾需求。媒體融合是一場自我革命,隻有時刻緊跟時代發展、滿足人民需求,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楊崑:當前,新技術的應用和媒體的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例如基於算法的精准傳播能力是促進媒體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通用的算法技術缺乏自我修正能力,易於引發信息繭房、媒體社會責任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此外,各級媒體機構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缺乏高效協作的成熟模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出的建設目標和整體思路,做好頂層設計、提升治理能力,在實現新技術植入的過程中,同步實現媒體的流程再造和模式轉變。

4.前景展望 做好“智能”與“融合”兩門功課

光明智庫: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您認為下一步媒體融合的著力點在哪裡,如何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化發展?

匡文波:首先要注重技術進步和有效應用。技術進步重新定義了普通用戶和內容生產、媒體機構之間的關系。媒體內容創新不但要依靠自身力量,也要和用戶一起創造,利用新技術引導用戶參與內容生產,這樣才能順應國家方略和時代要求,持續產出貼近人民的優質內容。同時,媒體深度融合最終是人的融合。全媒體時代需要全媒體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全面的人才隊伍是在急劇變化的傳播環境中掌握輿論主動權的需要,是講好中國故事、以融媒體實現“融人心”的需要。

黃楚新:要積極引導現有媒體人發揮內容寫作優勢,始終重視內容的價值,堅持內容和技術並舉。同時,大力培養跨學科人才。媒體深度融合不僅需要掌握新聞傳播學,還需要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

王君超:媒體深度融合,內容上應注重導向性、時效性、感召力,不能單純追求技術標准,不能因為追求呈現方式和表現形態的多樣性而弱化新聞性﹔不能因為碎片化特點而影響整體信息量及社會效果。從生態構建來看,主流媒體需要從自媒體的熱議話題中尋找有價值的議題,使新聞策劃更“接地氣”,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將使媒體更加“人性化”“智慧化”,從而更加貼近人們的點滴需求。

楊崑:“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是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方向,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在創新上繼續下功夫。在內容生產上,需要構建全新的智慧化內容生產能力,讓內容生產與受眾需求全時有效匹配﹔在媒體生態上,需要進一步開放,充分利用5G等新技術帶來的萬物互聯等新環境,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媒體融合,構建全員參與的新生態﹔在技術上,需要加快探索適合媒體場景的技術應用方案,實現對媒體在新環境下傳播效果的精准把控。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美瑩、王斯敏、蔣新軍)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