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汪曉東:與人民共情,這是人民日報記者一輩子的堅守

2020年03月28日12:30 |
小字號

戰場上,記者的首要職責是什麼?這曾是引發廣泛討論的新聞倫理學問題。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異常清晰。

先從環球時報3位前方同事的故事說起。2月9日晚,環球時報幾位前方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武漢市武昌區某街道將30多名重症老人通過一輛公交車進行轉運,轉運過程銜接無序、組織混亂,跟車服務不到位,導致這些患者長時間等待情緒失控,部分老人病情加重無人照料。發現這一緊急情況后,前方記者立即跟我聯系,我隨即將情況上報中央赴湖北指導組。中央指導組領導同志連夜作出批示,湖北省、武漢市有關方面迅速介入,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隨后,中央指導組約談了市、區相關負責人,相關人員也被嚴肅問責。中央指導組負責同志多次對環球時報前方記者提出表揚,肯定他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事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當時記者沒有立即報告這個情況,一車重症老人有很大的可能在冷風中苦等一晚甚至更長時間,那將會是什麼結果?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所有人都是戰士,無論是新聞工作者還是醫務工作者,首要任務都是救人。正如中央指導組有關負責同志所言,“記者提供一條有效求助信息,可能就挽救了一條生命,其意義和價值是一篇報道無法比擬的。”

不能不說到疫情爆發以來,人民日報開通的“四類人員”(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和不明原因的發熱患者)信息網絡征集平台。中央指導組領導同志對此予以高度贊揚,稱這項工作為疫情防控“發揮了特殊作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2月初,在疫情急劇擴散蔓延、整個武漢醫院“一床難求”的危急時刻,中央指導組緊急要求前方記者幫助收集“四類人員”信息。社長李寶善聽取我們匯報后,親自部署推動,2月5日,人民日報推出征集“四類人員”求助信息網絡通道,一時間,求助信息如潮水般匯聚,最多的一天收集到1.2萬條信息,迄今我們累計收集有效信息超過4.2萬條。我們每天把求助信息上報中央指導組,中央指導組領導同志連夜把這些求助信息批給湖北省委、武漢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一個多月,天天如此,很多的求助信息都是凌晨批出來的。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現在,大量非新冠肺炎患者也通過這一平台發出求助信息。征集“四類人員”信息主要依托新媒體中心的兩微一端平台,報社各部門、各單位、各平台廣泛推送,其中,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平台收集到1萬條求助信息,他們還組織了71人團隊對求助者一一回訪,國家人文歷史收集到近6000條求助信息,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組織志願者一起幫忙收集到近600條求助信息。

2月5日,人民日報推出征集“四類人員”求助信息網絡通道。

征集“四類人員”求助信息網絡平台的開通,打開了一條生命救援的綠色通道,讓數以千計的患者得到及時收治,極大推動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早盡早”,全社會好評如潮,稱贊人民日報“黨心貼民心,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2月13日晚上,我們收到求助信息:武漢市硚口區長豐街道一名懷孕39周的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尚未得到收治,情況危急。我們迅速將這一信息上報。2月14日上午,患者即被送進武漢中心醫院住院治療,15日下午,患者產下一個7.2斤的女嬰。經CT確認,沒有感染新冠肺炎。“感謝人民日報!”患者和家屬熱淚盈眶。還有很多患者和家屬發來信息:“謝謝你,善良的人,如果不是你,可能這條命就沒有了!好人一生平安!”“我和老媽都住進醫院了,謝謝你們!讓你們跟著擔心了!”……

本報網絡征集“四類人員”求助信息,在全社會特別是湖北、武漢的廣大干部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武漢市委有關負責同志專程來到本報前方報道組駐地,向人民日報社表示衷心感謝,他說:“人民日報的恩情,我們會銘記於心!這項工作彰顯了人民日報的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應急管理部等部門相關負責同志多次跟我們聯系,詳細了解求助平台運行情況,表示在今后的應急救援工作中將充分借鑒這一方式。

廣大網民對人民日報推出這一平台紛紛點贊:“黨報關鍵時候沖在前,管用好用實用!”“這個通道就是救命通道!”“這為抗擊疫情做了一大貢獻!”“我今后要成為人民日報鐵粉!”……

我回想起近20年來參加的大大小小的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包括汶川地震報道。開通專門的網絡平台廣泛征集求助者信息,這是第一次。中央指導組有關負責同志曾不止一次跟我說,這項工作“人民日報立了頭功”,“必將載入中國新聞史的史冊”。這無疑是很高的評價,我們聽了很受鼓舞,同時對我們作為黨報記者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汪曉東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採訪

事實上,除了網絡平台,這一個多月來,我們前方的同事,經常會收到各種各樣的求助信息,他們發給我之后,我也會第一時間轉中央指導組,很多問題也都及時得到了解決。在同時收到求助信息和報道任務的時候,我也會首先上報求助信息。

這段時間,看了我們很多前方同事寫的抗疫一線報道體會和感受,很受啟發。很多年輕的同事說,經此一役,收獲了成長。成長,不僅僅在於增加了一份特殊而難忘的經歷,更在於加深了對職責和使命的理解,而這,對於每個人的新聞職業生涯,對於當好一名人民日報記者,其意義是深遠的。

寫到這裡,想起了一個詞:共情力。“他們向我們求助,我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如果他們是我的家人呢?”這是一位前方同事的話,這話深深打動了我,我想,這就是一種共情力吧。

上連黨心,下接民心——作為人民日報記者,就要始終當好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作為人民日報記者,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人民日報為人民。

始終與人民群眾共情,這是人民日報記者一輩子的堅守,對我來說,也是參加抗疫報道最重要的感悟。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