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業界探討:我們如何直面疫情后的出版業

王坤寧 李婧璇
2020年03月30日10:0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疫情對出版的影響嚴峻,線上營銷和線下營銷會進一步融合,在線教育的創新進程加速……疫情期間,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出版研究院開設的品牌活動——出版論壇,由線下轉為線上,相約雲端,用一場場出版學術盛宴抗擊疫情,提振信心。

相約雲端論衡出版

3月22日,出版論壇(第98期)暨“疫情與出版”系列特別講座第一講在騰訊會議線上平台推出,至今已舉辦三期講座。由於此次“疫情與出版”系列特別講座不設門檻,緊扣熱點,回應出版領域難點與痛點,吸引了眾多師生旁聽,頗受好評,除南京大學出版專業學生在線聽取外,也吸引了數百位來自全國其他高校出版專業的師生及相關出版從業人員在線旁聽,尤其互動環節更是反響熱烈,騰訊留言區、B站彈幕紛紛“點贊”。

“效果非常好,大家一致認為,講座主題好,講得也好。目前已經吸引了3000多人參與。”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志強告訴記者,最初就打算開一講,沒想到第一講過后,反響很好,開始擴容為四講。“沒想到第二講開始后,在線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希望這個講座能惠及全國出版高校及出版行業,為出版教育貢獻南京大學的力量。”張志強說,將繼續邀請知名出版專家做客“疫情與出版”系列特別講座,已擴容為十講,之后會根據情況繼續拓展。

后疫情時期帶來業態轉變新思考

談及疫情對出版的影響,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徐海認為,疫情對出版的影響嚴峻,教育出版、圖書市場、編輯工作、流通市場、線下門店等紛紛受到沖擊。“因為圖書不是剛需產品,線下門店關閉可能導致全年1/6銷量的損失。”徐海認為,在流通環節,電商渠道也因為疫情期間緊急物流的“擠壓”受阻﹔大型教育場所關閉,各類國際書展、地方書展、實體書店相繼停擺,重啟時間未知。

徐海認為,后疫情時期讀者閱讀需求與習慣發生變化,需要重新思考未來出版的選題。一是要注重人類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的選題,探討人與自然過去、現在、未來共處的道路,探討人類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自然災害以及生老病死等基本話題﹔二是體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選題﹔三是不同文化與文明之間沖突的選題。“疫情的暴發引發多元社會思潮顯現,如何在疫情之后,凝聚共識,尋求共同的價值觀,為國家現代化文明作出貢獻是出版人迫切思考的問題。”

徐海坦言,疫情暴發期間出版人積極出版了大量不同內容、題材、形式的抗疫出版物,尤其是電子出版物的大量制作,也是一種“逆行者”的體現。同時,“后疫情時期帶來出版產業業態轉變的思考:從載體來看,進一步加劇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閱讀會因為疫情的持續發生成為出版領域具有更多權重的出版形態﹔從題材來看,傳記文學、純文學會有很大的生產量,疫情暴發為文學作者提供了創作土壤”。

在線教育創新進程加速

圍繞著“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熱點”“疫情對在線教育的深遠影響”和“出版社教育出版數字化的啟發”三個層面,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吉述闡述了“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與教育出版數字化思考”的相關問題。

宋吉述表示,在線教育經歷了從文字材料到視頻課再到直播互動的形式,此次全國性網絡教學具有標志性與裡程碑意義,“但學校組織的網絡授課、在線作業仍然改變不了被動化的特點”。宋吉述說,校外在線輔導需求旺盛,為線上培訓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促進線上培訓市場規模增長,進軍線上培訓,出版社具有主流內容帶動力、地域化影響力的先天優勢。“錄播課程再次紅火體現了音視頻資源的重要性,體系化、嚴謹化的網絡課程以及音視頻資源是出版社未來努力的重要方向﹔電子課本等學習資源作用顯著,數字教材是出版社的核心壟斷性資源,出版數字化應處理好壟斷性、精准性與海量性的關系。”在宋吉述看來,各種教育工具、平台登場亮相,加速在線教育的創新進程,對出版社的內容發布形成深遠影響,強化綜合性平台的支撐作用、出版社輕應用以及提升編輯與技術人員水平成為出版數字化的重要抓手。

宋吉述坦言,此次疫情加快了中國在線教育形式的轉變,推動了直播互動課堂的普及﹔改變了網絡教育內容結構,推動音視頻類教育資源建設﹔推動校內在線教育市場格局變化,帶動內容類、平台工具類企業進入校園。宋吉述認為,出版社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應抓住校內教育內容資源需求上升的機遇,以數字教材為龍頭,加強精准性內容研發,不斷拓展壟斷性內容、精准性內容、海量性內容﹔增強技術研發能力,或與大型平台合作,逐步建立自主運營平台﹔圍繞內容與本地化服務,發揮內容帶動與區域優勢,適度拓展在線輔導業務﹔要以網絡課程為抓手,大力拓展視頻類資源,重點打造體系化網絡課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