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記者王傳順:用影像謳歌"戎裝天使"
3月19日上午,王傳順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ICU病房採訪拍攝。王傳順 供圖
那是在疫情最膠著的時刻,1月31日上午,我和同事們毅然前往武漢。到達的當天晚上就參加了防護知識培訓,第二天便前往火神山醫院採訪拍攝。
在武漢的76天裡,我用鏡頭記錄下了身著迷彩軍裝的白衣戰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攻堅克難、連續作戰的英雄壯舉。為了能夠拍攝到醫院重症病房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病患的畫面,我曾經11次進入醫院“紅區”進行採訪拍攝,而每次穿戴著防護裝備幾個小時下來的渾身濕透,也讓我切身體會到醫護人員在戰“疫”時付出的艱辛。
2月7日上午8點,我走進武漢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科的病房,這是我第一次進入“紅區”採訪拍攝。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我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手套,對攝影器材也做了相應的防護措施。雖然之前考慮到一些不利於拍攝的因素,但真正進到病房拍攝時才發現困難比想象中多很多,尤其是手上戴著三層手套,相機包著保鮮膜,每按一次快門都特別費勁。當天,我用了3個多小時拍攝了3個病區,其間甚至因為想要拍攝一個好的畫面距離病人太近,而被醫護人員“警告”。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在病房裡,我看到最多的畫面就是患者與醫護人員相互鼓勵、相互打氣。在採訪中,我聽說當時在重症病房的醫護人員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非常辛苦,院領導決定輪崗,把一線的醫護人員換下來。但是有16名調休下來的醫護人員聯名簽了請戰書,要求繼續戰斗。還有很多醫護人員不願意宣傳自己,怕家人擔心,同時覺得這只是自己的職責所在。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擔當,什麼是責任。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是許多新聞記者的座右銘。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我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給我印象最深、最難忘的記憶是2月19日第三次進入“紅區”,等待拍攝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第一批接診的病人,由於我當時戴的三層手套尺寸都偏小,防護服和護目鏡也不太合體,當時就感覺渾身箍得很難受。病人預計下午3點抵達,我2點30分就進入“紅區”等候,還不到半個小時護目鏡上全是水汽,看人都是影影綽綽的,等到4點,病人進來我隻能對著人影盲拍。但是更難受的是因為手套太小,手被勒得不回血,整個手都是麻木的。大概到了4點30分以后,我的眼睛什麼也看不見,頭疼得好像要炸開,整個人處於一種要昏倒的狀態。如果最后沒有醫生攙扶著我一點點挪出“紅區”,我一定會暈倒。往外走的過程中我看到有個護士在嘔吐,我試圖舉起相機拍下這一幕,但是發現根本掂不動相機。等我出去以后立刻吐得一塌糊涂,感覺就像死過了一次。
這次經歷讓我更加理解到了醫護人員的不易,作為記者的我只是偶爾進入一次“紅區”,而他們卻要忍受著穿防護服的悶熱和不適,每天數小時工作在“紅區”裡。還要細心地為病人診斷治療,再難受他們都不能倒下。
前一秒風平浪靜,后一秒驚心動魄。這是我多次進入ICU病房的切身感受。
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裡,陳靜護士長告訴我,從2月10日開始收治重症患者以來,數十天“戎裝天使”們和時間拼速度,與死神搶生命,每個步驟都是按秒計,每一秒都生死攸關。她還告訴我,ICU病房裡的護士們非常辛苦,很多時候病人大小便失禁,或者吃飯嘔吐,都要護士們來清理。常規情況下,這些都是由醫院裡的護工處理,非常時期這些都變成了護士們的工作內容。防護服一穿上即使不動都是體力消耗,但是護士們還要穿著它們完成各種工作。
在火神山醫院的拍攝中,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ICU主任張西京說了一句話讓我很震撼,他說:“在重症室行醫,必須有敢與‘死神’掰手腕的勇氣與擔當。”每天,我都被醫護人員的敬業、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大疫面前,他們都是英雄。我想對他們說:戰友們,向你們致敬!向你們學習!每天走向戰位的時候,你們一定要做好防護。
回望數十天的戰斗,我每天都收獲著無數的感動,每天都強烈感受到了軍人的擔當、軍人的情懷和軍人的奉獻。作為一名軍事記者,疫情一線成為我們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最好場所,採訪好、挖掘好、報道好廣大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