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2020年05月13日07:45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編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來,各級各地媒體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把“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提出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概念,做出了“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指示,為信息革命背景下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同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光明日報賀信中指出,希望光明日報“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個重要指示,透徹洞察光明日報的歷史傳統、深刻指出光明日報的發展方向,在全媒體時代賦予了光明日報新的使命與新的時代角色。

  一年來,緊密圍繞“思想文化大報”定位,深入落實“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要求,充分發揮“團結、聯系、引導、服務知識界”功能,光明日報的融合轉型從各個角度對標總書記的賀信精神,將報紙的歷史優勢延伸到移動端、以新媒體的生產方式牽引報紙改革,正在形成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平台構建強調思想文化定位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直接體現在平台的革新上。光明網誕生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一批中央新聞網站﹔光明雲媒創設於2010年,是光明日報第一個移動端新聞信息服務系統,后經多次升級改造為光明日報客戶端。包括光明日報在內,主流媒體最早的app建設都側重於平台革新本身,把新聞和信息從印刷版換成移動端鋪陳。近年來,扁平化傳播越來越受到分眾化的挑戰,平台特色與內容特色越來越一體化,充分適配“思想文化大報”定位和服務知識界功能的移動端平台,成為光明日報所需。為此,光明日報啟動了新版客戶端建設,經過多輪技術測試和內容板塊重構,最終於今年4月8日上線。

  光明日報新版客戶端海報

  新的app是光明日報以平台落實總書記賀信精神的重要舉措,意在打造以團結服務知識分子為方向的內容發布平台。

  內容構架上,底端tab設置“知識界”入口,以“訪談”“學者”“新銳”“人才”“追思”五個子頻道凸顯光明日報知識分子報道的各個面向﹔頻道設置“思想”“作品”“美術”“讀書”等特色門類,對思想文化界的動態掃描更為細致。

  專題打造上,聯動文化、科技、理論等垂直領域相關機構動態推出特色專題,交叉引流。

  技術應用上,加大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打造具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知識、文化、思想、理論引擎、聚合信息平台,向多渠道、多終端、分眾化和專業化方向拓展。

  視覺設計上,強調雅正、清秀、書卷之氣,強化光明日報的辨識度,提升對目標人群的凝聚力。

  一言以蔽之,將“思想文化大報”的概念由紙上延伸到屏上,全方位構建知識分子的掌上精神家園,是光明日報在平台構建的目標所向。

  融合生產強調思想文化視角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深層體現在機制的再造上。隻有以報紙為終端的生產流程和機構設置,轉變為以報紙為端口之一的多終端生產方式,才能達到深度融合、整體轉型。

  圍繞這個目標,光明日報近年來進行了兩項改革,一個是將原來負責移動端業務的融媒體中心改造為全媒體總編室,成為整體內容生產的統籌部門﹔另一個是基於知識分子定位和特色內容設立多個獨立處室,如社評室、智庫辦、重點報道室、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辦公室,從成立之初就採用全媒體生產模式,以特色內容的融合生產牽動整體轉型。

  這兩項改革夯實了融合生產的機制,更強化了融合生產的特色,使得思想文化視角貫穿日常融合生產全程,這在此次新冠肺炎戰“疫”報道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報道《我,走出方艙醫院》海報

  武漢保衛戰階段,全媒體總編室積極聯動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和各內容生產部門,形成了以兩微一端為樞紐的防疫報道統籌機制,緊緊圍繞科學防疫、戰“疫”精神、醫護人員及科研群體報道發力,在光明日報兩微一端和第三方平台光明號上推出原創報道、文章、視頻、海報兩萬多篇。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作品《決戰ICU》海報

  全球抗疫階段,光明日報以全媒體方式推出了“光明國際論壇筆會”,打通上述多個部門,採訪、約請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政要、國際組織領導人,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討論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截至4月24日,筆會已推出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 羅格夫、波蘭前副總理科洛多科、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麥克法蘭等5期12位思想者的文章,每一期都被全網各網站轉發,在讀者尤其是知識界引發熱烈反響,學者認為,這是抗疫語境下光明日報思想文化擔當的集中體現。

  議題設置強調思想文化主題

  思想文化是光明日報報網端微共同的靈魂,涵養文化自信是光明日報內容生產的價值指向,這些都具體地體現在網端微常態活動和常設欄目上,而其中很多活動和欄目已經具有了文化風標的意義。

  比如,在文旅部的具體指導下,光明網連續多年舉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評選,讓非遺傳承人從幕后走向網端,讓非遺從小眾走向大眾,推動塑造了互聯網時代的非遺概念﹔比如,光明網與國家圖書館聯合推出“文脈頌中華 e頁千年”專題,通過對古籍善本立體化展示詮釋,讓互聯網一代直觀感受具象化的中國文化,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光明日報在主流媒體中獨特的功能。

  移動端在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下發展完善,欄目建設、議題設置一直緊密圍繞“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而發力。一年多來,光明日報兩微一端同時推出“光明追思”專欄,傳遞黨中央對知識分子的關懷,讓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成了互聯網讀者中的“網紅”,自有平台累積閱讀量超過三個億﹔推出《新動力人群shuo》視頻欄目,跟蹤報道成長於新業態、掌握新技術的新型知識分子,“新動力人群”是光明日報率先使用的概念,在新媒體產品中獨樹一幟。光明官方微博推出了“智庫答問”等專欄,調動光明智庫直接間接聯系的數千學者智慧,與互聯網讀者互動﹔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藝苑”“史事”等欄目,一方面“轉譯”報紙頭部內容,一方面適配微信生態獨立創作,銳化了光明新媒體的辨識度,細化了與各專門領域專家的聯系。最終,形成讀者尤其是知識分子讀者對光明新媒體的穩定預期。

  動態產品強調思想文化格調

  新中國幾代知識分子尤其是思想文化大家,幾乎與光明日報都有淵源,而我們也以長期關注知識群體思想動態、學術成果為己任。這種長期追蹤形成的數據庫和素材庫天然成為了重大報道節點新媒體產品的創作基點,也成為了光明融媒體產品知識分子品格和文化氣質的來源。

  2018、2019年全國兩會,光明日報推出兩季“光明的故事”系列短視頻,以知識分子的視角和故事,講述總書記對知識界的關懷。兩季包括特別篇累計瀏覽量超過13個億,讀者在各平台的留言累計數萬條。新中國70年華誕,光明日報推出的《一起走過70年》《我的前輩們》等主題短視頻,創新拍攝形式,搭建攝影棚,將時間的線索聚集在有限的空間裡,以對話的形式展開,邀請青年文化學者蒙曼、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新一代航天人李飛,從文學、歷史、科技的角度對話文化大家王蒙、哲學家張世英、航天科學家孫家棟等學界泰斗,以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奮斗史講述壯闊的共和國史,以中國學人的薪火相傳表達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無數網友列隊留言“致敬!”

  總的說來,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歷史任務,已經將一個有著70多年歷史的思想文化大報放入了全媒體的傳播場景。在整體轉型中,我們既要知來路,清醒認識到創新本身就是更好的理解傳統﹔更要見方向,精准而深入地落實總書記“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重要指示,讓光明日報的核心精神獲得全媒體意義上的光大,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精神力量。(作者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 本文內容由光明日報社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