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柳斌杰談"停本擴研":服務國家戰略 培養高端人才

杜一娜
2020年05月19日07:2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5月15日,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出消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今年起停招本科生、擴大研究生的招生數量。消息一出,引起新聞傳播業內外和社會廣泛關注。5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怎樣看待清華大學“停本擴研”這個決定?

柳斌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新聞教育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基礎,當然也是這樣。停招新聞傳播學科的本科生,是清華大學根據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以來全球新聞輿論的新形勢而作出的重要決定。根據黨中央的部署,清華大學近年來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國家強國戰略的需要和培養造就具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專業一流的各類高端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深度推進教育和教學體制的改革,此前推出的“五大書院”培養方式,就是朝著“強基礎、重交叉、促融合”的方向邁進,從體制上改進人才培養的模式。這次決定人文學科減招本科、增加研究生,也是人才培養結構上的改革探索。我認為是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一次大膽創新。

一是有利於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層次。在具有一門或幾門本科專業的基礎上,或在有新聞輿論工作實踐經驗的人員中選拔研究生,進行新聞傳播專業的教育和培養,將會大大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素質。二是有利於造就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手”。現在是“信息找人”的全媒體時代,“能寫文章會照相,拍段視頻放網上”,是大多數人都能做的事。我們要培養的“高手”,是要具備多方面知識,要能洞察和正確認識新聞事件,能夠分析和判斷新聞導向。三是有利於學科交叉、專業融合。因為現代新聞傳播領域是知識密集行業,形態創新、技術革命越來越快,國際化程度、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的領域。比如抗疫斗爭中的輿論問題,既要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知識,也要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更要具備國際輿論斗爭的能力和經驗,多學科融合才能完成這樣復雜的任務。所以,高端新聞人才培養要多學科交叉打基礎,多種專業能力訓練,多方面素質提高才能做到。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新聞學是不是一門專業門檻比較低的學科?

柳斌杰:這是一種誤解,或者說以前是這樣,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三四十年前,傳播手段單一,媒體形態也不多,我們培養的目標是當記者,能寫文章、能照相、能錄音、能拍畫面就可以了。一個高中生培養幾年,完全可以勝任。加之美國的新聞學教育一直是實用技術性質的,對我們沖擊很大,基本沒有形成學科體系。所以,新聞學長期處於“有學無論”或“有論無學”的狀況。

到了互聯網、數字化傳播時代就不一樣了,新聞學作為一個引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科,擔負傳播真理、傳承文明、記錄歷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所以,新聞學專業的門檻那是很高的。因為,你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你要懂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學、技術和社會各行各業的基本知識,你要面對整個社會採訪、報道、評論,引導社會輿論,不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怎麼去把握事件的虛實、真假、曲直、正誤、是非?就現代媒體形態下的專業技術來說,不但要編輯記錄下文字、圖片、視頻的內容,還必須會編導、編版、編程、編碼等等,這些都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方面的基本功,必然要求學生文、理、工兼修。這個學科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但目前也是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之一,從近年招生情況看,吸引力非常大。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現在大學的新聞教育是不是與新媒體時代的實踐還有一些差距?

柳斌杰:是的。大概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體系不適應,大多數學校培養定位是記者,採訪技能是重點,找信息源、文字表達、攝影、視頻錄制……還有就是傳播方面的技能,而實際這些是大多數人都能做的事。而最需要的新聞判斷、信息處理、輿情分析、輿論導向、社會監督這些關鍵的工作能力,卻都邊緣化了。二是教學體系不適應,照搬照抄,教法陳舊,精力不是放在“戰場”上而是放在市場上。三是教材體系不適應,基礎學科不扎實,知識單一。相關學科不深入,一知半解。例如,新聞政治學、新聞社會學、新聞文化學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專業學科不連貫,新聞、輿論、傳播、媒體都沒有聯系起來,基礎理論薄弱,偏重技術性。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以適應這個領域革命性變化。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認為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應該在哪些領域拓展?

柳斌杰:我認為當前最需要向幾個方向拓展:新聞教育要向基礎理論方向拓展,厚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為新聞學是引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比各門具體科學更宏觀,必須要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搞正確,不然怎麼能面向社會、面向公眾呢?怎麼能把握新聞輿論導向呢?全媒體條件下的社會輿論公開性、透明度越來越高,要科學開展輿情分析和輿論研究,解決核查信息、打擊假新聞等新問題。輿論學要拓展,言論要有理有據,入腦入心,不限於輿論監督一途。傳播學要向最新技術領域拓展,特別是要引入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傳播。媒體學要向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靠近,要深化媒體平台工程專業學方向,強化技術手段,通過工程設計優化傳媒和信息平台,不能單純講媒體管理。還有領導干部、社會公眾媒介基本素養的教育,以提高全社會正確判斷社會輿論和正確使用媒體、輿論力量的水平。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請您介紹一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教學中目前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柳斌杰:不一定不同,就是有些自己的特色。

一是把堅實的基礎理論教育放在首位,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掌握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基本精神。共建單位人民日報的社長、總編輯都來給學生講這個課,也請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參與了課程的討論與講座。堅持數年,已有成效。學生政治水平和辨別能力明顯提高。

二是實行導師負責制和專業協作制。每個學生都有副教授以上的導師負責全程培養,相同專業方向的老師組成協作組,共同探討學生的教學和科研,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教師不缺位。來自幾十個國家的留學生還專門配有生活、語言方面的導師,對每一名學生做具體的幫助和指導工作。

三是搭建學術實踐平台,指導學生從事實際的學術研究。例如,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文創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國際新聞研究中心,都是向各高校和全社會開放的專業研究平台,研究生都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興趣選擇參與,結合實際問題,培養研究能力,所有的研究生部都有機會得到鍛煉。

四是提倡學科交叉,支持研究生在全校選修喜歡的課程。每年都有一批其他學院的研究生選修新聞傳播學,我們熱情支持、認真培養。而我們學院的研究生也有大批兼修理工、經管等研究生課程的,不少人能獲得雙碩士學位。雙向互動,多種兼修,促進了學科交叉、知識融合、學術交流,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五是注重國際交流和社會調查。學院與國外名校都有交流合作計劃和項目,研究生除參加經常性的國際學術交流外,還要到國外去交流、學習一段時間。這些國際交換生能很好地開闊國際視野,了解國外的專業教育,比較國外的教學方式和專業要求,提高自己參與國際新聞輿論斗爭的能力。社會調查是我院的傳統,學生深入基層的調查成果多項受到有關領導同志的好評。既向社會學習,又增長自己的才干。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學校的決定,強基礎、重交叉、促融合,依據新的目標重構我院研究生教學的整個體系,探索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高端人才培養的規律和模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教育和新聞事業作貢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