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本擴研”引發廣泛關注

傳媒教育,怎樣在學院與媒體間平衡?

杜一娜
2020年05月19日08:0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月15日發布消息稱,該學院將“大幅度擴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學院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這一辦學調整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有媒體還從非官方渠道得到消息稱,該學院“將從今年起取消本科招生”,這更加引發社會大討論。

應該怎樣看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這一辦學調整?是否還需要新聞學本科教學?新聞媒體單位在當下需要怎樣的新聞傳媒人?為此,《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學者、從業者、媒體研究者,共同關注和思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調整辦學所引發的討論。

辦學調整具有怎樣的導向性

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其核心目的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逐步形成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這被稱為“強基計劃”。

由“強基計劃”的目標和任務來看,不禁讓我們聯想到了20多年前的另一個話題——高考擴招。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從這年開始全國高校開始擴招。在新聞學學科教學上,不少原本沒有設置新聞學或者新聞院系的高校也為了響應“振興計劃”而啟動了新聞學專業的招生。但是,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提出,“保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相對穩定”,“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持續了13年的本科擴招被叫停,本科高校由於過度擴招而造成高等教育質量下滑,這其中也包括新聞學本科專業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首任院長、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監事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劉衛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顧了這段歷史。他說,從1999年開始,新聞傳播學專業招生規模擴大,不同層次的高校紛紛上馬新聞學專業,一時間全國有1080多所高校在創辦新聞學或相關專業。到2013年左右,創辦的熱情開始下降。隨著教育部推出“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突出強化教學質量工程,強化多媒體技能訓練,各新聞傳播院校也開始在提升內涵、提高質量上下起了大功夫。

由此,不難看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辦學調整,把未來重點放在加大培養研究生層次的人才上,這應當符合國家教育發展大計。

5月15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在其微信朋友圈裡撰文稱:作為學院和學科的“清新”學院依舊,學科依舊,但人才培養的產品線和供應鏈作出了重要調整:從今年開始,將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收本科生,今后“清新”將以研究生培養為主。在停招本科生的同時,學校大大擴大了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碩士生名額。今后“清新”無論是教學還是畢業生出口,將主要是研究生為主。在此文中,金兼斌還表示,這一調整,是對面向未來的新聞傳播人才應該具有的素養、技能的反思的結果,也是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反思的結果。今后“清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著力強化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第一專業要扎實,厚基礎﹔新聞傳播本身的訓練則像刀刃一樣嫁接其上,要犀利。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浩認為:“從教育理念上來講,清華大學這樣的決定有導向性,能夠成為新聞學教學的晴雨表。”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則認為,新聞傳播教育有不同的模式,例如美國一些常春藤名校沒有新聞學的本科教育,但也有很多名校有新聞學本科教育,所以很難一概而論,應當尊重各個學校自己做出的選擇或探索,將新聞傳播教育辦出各個學校自己的多元特色,“百花齊放”。

新聞學本科教育並非無用

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本擴研”所引發的還有“新聞無學”之說。有一些網友表示,很多知名的新聞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新聞系、新聞學院本科教育可有可無。也因此,有人提議可以不用再設置新聞學本科教育。

對此,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余清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聞學是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本科4年十分重要。隻有本科打好基礎,增強本領,提升能力,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記者。

“新聞傳播教育包括以人文關懷為底蘊、以事實和真相為旨歸的新聞學教育,在當代新技術快速發展的‘媒介化社會’,不但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具有特別的價值。因此,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教育,都各有其社會意義與價值。”周葆華表示,本科教育可以讓從高中畢業的學子更早地接觸到新聞教育,“點燃”新聞職業的理想,並將這種理想與踏實的業務訓練緊密結合,理解如何通過扎實的報道去呈現事實、揭示真相、服務社會,本科生獨特的人生階段和更長的學習時間,對新聞傳播院系的文化營造和認同也別具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表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做法不具備普遍性,絕大多數高校應該還會長期保留新聞傳播學本科,畢竟一些新聞傳播學專門教育和基礎教育還是十分必要的。不過,他表示,本科教育以后會更多考慮其他學科知識的涉獵,如與大數據相關的統計學、和算法推薦相關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

正在讀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的王軍峰也表示,本科、碩士、博士培養應該是階段性的連續,連續性中又有階段特殊性,沒有本科生教育,則基於本科生的碩博教育教學實踐難以完成,最終也不利於新聞人才的培養。不過,王軍峰認為,從當前的媒體環境和人才培養來看,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還是要緊跟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培養跟得上時代的人才。比如,要加強對人才培養的技術性教育,以適應當前媒體的技術性環境。

媒體需要怎樣的新聞人

當然,在討論是否設置新聞學專業的過程中,也有網友認為:人人都有麥克風,可以不需要新聞記者了。

對此,劉衛東表示:“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但不是人人都可以當記者!記者與編輯工作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崇高使命感的人才能勝任的,而不僅僅是職業。”

“對新聞界來說,有些傳統恰恰是彌足珍貴的,比如審慎、節制、平衡、理性、專業等等。”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深圳晚報》總編輯鄧自強表示,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學科不應喪失專業自信和專業靈魂,應該在堅持專業傳統和高貴追求的前提下,進行徹底的結構性改革,打破學界與業界的壁壘,無論師資還是課程,無論軟件還是硬件,均要融入世界信息革命大勢,積極響應和回答新聞業界融媒體改革的一系列問題與痛點,成為與新聞業界息息相通的學科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隻有這樣,新聞學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新聞與寫作》主編梁鳳鳴也認為,新聞與傳播學並非低門檻專業,恰恰相反,因為當下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5G時代來臨,新聞媒體需要復合型人才,無論本科時學習的是何專業都可以再學習新聞與傳播學。他舉例說,從事科技報道的記者如果學習過理工科知識,那麼在科技報道上會有更多優勢。目前,新聞與傳播學的不少研究與傳播都是跨界的,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均需要有計算機學科的基礎,“這不僅利於業界發展,也利於學界研究”。

“人才始終是媒體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在真刀真槍的媒體‘戰場’上,我們當然需要理論型人才和戰略型人才,但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各個垂直領域的應用型人才,他們需要有全面的新聞素養,有良好的內容生產能力、創意策劃能力、文案寫作能力、視(音)頻創作能力、媒體技術能力,以及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場景理解和應用能力。”鄧自強站在媒體機構的角度上給出現代媒體需要的人才標准和能力范圍,“我們需要更多具備動手能力同時又吃苦耐勞的職業素養優秀的員工,我們不追求高學歷,也不要求高深的理論研究能力。新聞學從來不缺少‘研究’,但更需要的是堅持去做、不斷去開拓未知的人。”

澎湃新聞總編輯李嶸也表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新入職的傳媒人能夠注重‘多面手’和‘專項能力’的統一結合,既要多掌握一些新媒體傳播技術的應用能力,又能夠在自己所從事的報道領域成為行家裡手。”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對人文精神的培養,畢竟傳媒人更需要的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對新聞敏感性的提高也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傳媒教育如何適應當下傳媒行業巨變,李嶸認為,新聞學的總體框架、理論和實踐還是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只是面對傳播媒介的劇烈變化,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陣地,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媒介都將逐漸退到次要位置甚至退出歷史舞台,現在的教學內容勢必要作很大程度的改革才能適應網絡媒體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