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新社:創新用心傳播兩會聲音

2020年05月29日07:45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新社:創新用心傳播兩會聲音

按照統一部署,中新社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精心組織,周密策劃,全力做好非常時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聚焦核心 用心創新

全國兩會報道啟動后,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下團組活動,中新社已策劃推出多件全平台融媒體產品。

例如聚焦總書記的“兩會時間”,圍繞總書記今年兩會首次下團組,制作融媒體產品《近觀中國丨特殊之年的兩會,習近平為何先提“人民”?》,以文、圖、海報融為一體的形式突出展現總書記的深刻思考,生動傳遞總書記的為民情懷。

又如,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備受矚目,中新社推出深度報道《由湖北及中國,習近平見“人”見“事”亦見“治”》,圍繞審議現場釋放出的訊息,結合採訪權威專家,梳理總書記由湖北及中國的“人”“事”“治”三個維度﹔中新社還廣泛回訪湖北團代表,播發綜合報道《再與湖北人民“面對面” 習近平釋放多重信號》,講述湖北團代表眼中總書記此次“走近湖北”的深意和釋放的重振湖北、改革重塑等信號。

全員上“雲” 移動優先

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全國兩會報道採訪名額縮減、採訪方式變化等情況,中新社探索代替面對面的有效採訪形式,努力實現人減報道量不減。

依托31個境內分社的採集力量和採集網絡,提前聯系採訪各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前期報道中有節奏制作推出視頻專訪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在各平台累計播放量逾1000萬次,被香港明報網、美國中文電視、上海電視台等國內外客戶下載採用。通過視頻連線“雲”訪談形式進行專訪直播,對境內和海外社交平台同步播發。在視頻採訪基礎上,同時播發文圖稿件,滿足受眾不同需求。

創新表達方式 講述全國兩會故事

不一樣的記者手記折射“中國之治”。中新社策劃推出“‘非常’手記”系列,從記者視角看非常時期的兩會。如《“非常”手記:從“紅區”到“議事廳”,當計劃終於趕上“變化”》,記述曾在武漢“紅區”參加戰“疫”報道的中新社記者如今在北京的“議事廳”報道中國年度規模最大的政治會議,背后是中國經濟社會從“非常”走向正常的大背景。《從咖啡廳到“雲端” 不一樣的採訪一樣的賀一誠》,專訪澳門特首賀一誠的記者結合自己多次參加全國兩會報道、“跑”港澳代表團的經歷體驗,讓受眾了解採訪背后的故事。系列手記代入感強,讓受眾了解今年全國兩會報道背后故事的同時,增強了報道說服力,放大整體傳播效果。

“新”“活”產品形象詮釋國家大事。例如,創意產品《20張海報,帶你看懂政府工作報告!》以制作精美的數據圖解海報,提綱挈領、精准明晰展現過去一年“成績單”以及2020年工作目標與任務,視覺沖擊力強,表達通俗易懂。該產品在各平台累計閱讀數超600萬。創意產品《聽完政府工作報告,我家小區鄰居聊起來了》通過漫畫展現普通民眾熱議政府工作報告的情景,反映報告讓民眾強信心、有奔頭,構思巧妙,內容貼近普通人生活,符合網友閱讀習慣。

強化融媒報道 全平台傳播形成集束效應

此次全國兩會報道,中新社發揮新聞產品品類豐富優勢,推出文、圖、視頻等全平台報道。主持的微博話題標簽#微觀兩會#、#兩會30秒#、#兩會聲音#累計閱讀量14.8億,#周刊君帶你看兩會#累計閱讀量18億。

同時,加強融合報道,一次採集、分類加工、多平台呈現,使中新社產品有更廣輻射。例如,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和一位尋子家長做視頻連線,中新社記者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展開採訪,制作推出文字通稿、記者手記、圖片、Vlog等多形態產品,取得較好傳播效果。

借力物聯網 中新社兩會新聞報道進社區

此次全國兩會報道,中新社創新傳播渠道,在社區雲梯智能屏上投放原創視頻、直播等產品,精准直達社區居民。雲梯視頻覆蓋北京、上海、鄭州、銀川、武漢、深圳、杭州等88個城市,覆蓋住宅、寫字樓、商業綜合體、醫院、學校及政府機關等的15萬台電梯。從5月20日起,每日投放兩條中新社原創視頻,根據全國單日投放效果大數據分析,單條平均播放量達560萬。以5月24日投放的《海霞分享獨家抗疫故事》為例,24小時內播放5739707次,累積有效觀看人數達1048732人次。

此項嘗試抓住居民乘梯這一碎片化時間,讓受眾獲得最新最快的一手信息,為傳播提速,讓新聞真正接地氣。(中新社全國兩會報道組供稿)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