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樣態、新互動、新呈現,媒體答好"加試題"

曾祥敏
2020年06月02日07:10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觀會 | 新樣態、新互動、新呈現,媒體答好“加試題”

從2014年媒體融合元年伊始,每年的全國兩會也成為媒體展示採訪報道新技術、新手段、新理念的新聞交流場。2015年的H5產品初現,2016年VR沉浸報道、移動直播小試牛刀,2017年微視頻發力,2018年人工智能試水、豎視頻肇始,2019年人工智能探索、VLOG盛行。2020年全國兩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推遲舉行,疫情防控常態化也為兩會新聞採訪報道出了“加試題”:參會採訪記者數量減少、會期壓縮、代表委員採訪轉為線上,等等。上述種種新情況、新挑戰也為融媒體報道產品技術“上新”、形態革新、內容創新提供了發揮與運用的空間。

總體上看,今年全國各層級、各類媒體兩會報道化挑戰為機遇、穩中求變,體現出雲中對話、智能探索、微視融合和場景賦能四大特點。

技術創新為先導 人工智能促生產

5G、4K/8K、AR、人工智能等是技術創新的主要發力點,尤其是各媒體運用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傳播等方面深度探索,不斷創新呈現和連接的新樣態、新手段。

在5G正式商用后的首次兩會報道中,5G+4K/8K和人工智能視聽剪輯技術引領廣電媒體的新發展。今年兩會,一直強調視聽傳播創新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國內首次運用5G+8K實時傳輸和快速剪輯集成制作報道兩會,並在4K超高清頻道轉播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等重要會議﹔其攝制的8K實時視頻也同步在新媒體平台和全國各大城市的40多萬個超清大屏展示。

新華社“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

在“雲採訪”成為常態的同時,一直對技術異常敏銳的新華社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利用全息成像技術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影像,使採訪對象與記者即使相隔千裡也能“面對面”實時交流,開創5G時代遠程同屏訪談的先河。此外,人民日報記者在會場可通過手勢或語音控制5G+AR採訪眼鏡,實時了解人物信息資料並以第一視角進行現場直播﹔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利用AR眼鏡通過5G網絡開展交互式直播並同時讀取評論與彈幕,在互動交流中帶給用戶“沉浸式”觀看體驗。

人民日報新媒體記者採用AR採訪眼鏡現場採訪拍攝。

在參會記者人數壓縮的情況下,人工智能技術最大程度提升了新聞報道的速度與效率,也增強了產品的可視化與可讀性。

例如,人民日報“智能雲剪輯師”隻需記者輸入表格數據,AI編輯部就能自動生成動態的數據新聞視頻,大大減少后期編輯制作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再如,新華社推出“兩會機器人”,通過AI技術快速剪輯兩會金句短視頻、制作數據可視化產品,推出“MAGIC帶你看: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變化”等短視頻﹔新華社聯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兩會期間快速生產出多條新聞播報視頻。此外,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的“代表委員微名片:與代表委員互動”H5產品結合了大數據和人臉識別技術,讓用戶可通過AI面部識別進入代表委員互動頁面並進行實時互動。

微視頻持續發力 可視化融合新手段

在可視化的傳播語境下,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微視頻仍是主流的報道形式,且由此衍生的豎視頻、動畫短視頻等形式與傳播場景和內容表達緊密貼合,創新微視頻表達形態。

新華網繼“無人機航拍換個姿勢看報告”“全息交互看報告”后,今年運用AI聲像來呈現兩會報告——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共振時刻,延續了其微視頻融合新技術的一貫思路。而豎視頻形式常用於對會議現場、領導人講話、代表委員提案建議等內容的拆條加工,具有較好的共情傳播效果。例如,“央視新聞”抖音賬號推出豎視頻“習近平:你講的醫治87歲老人的事情,我印象深刻”,用原聲畫面還原了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生動細節。

新華社“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

此外,動畫視頻、互動視頻等形式也豐富了視頻類新聞產品矩陣。例如,最高檢新媒體中心“最高檢@吃瓜群眾:‘十大業務’連連看!Slay全場”以風趣幽默的動畫形式介紹最高檢十大職能﹔再如,新華社客戶端推出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打破單向線性敘事,允許用戶自主選擇“劇情”走向,在交互與探索中了解雲南基層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又如,光明日報推出“90秒,看一個奇跡”利用3D+AR技術融合實景與虛擬圖形,以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展現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

Vlog短視頻“單人操作、第一視角、個性化”的特點契合了今年兩會報道的新要求,成為各家媒體競相採用的微視頻形式。例如,《中國日報》“小彭Vlog”系列視頻延續其一貫的生動有趣風格,以記者視角記錄了兩會報道從籌備到採訪的各個環節﹔再如,央視新聞“記者追兩會Vlog | 零延時‘隔空對話’是如何實現的”,探秘今年兩會“雲採訪”背后技術保障團隊的故事﹔又如,江蘇廣電“我蘇”客戶端還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擔任Vlog拍攝者,呈現代表委員視角中的兩會,使嚴肅、硬核的時政報道語態軟化、視角下沉,更貼近年輕網民的閱讀習慣。

“場景+交互” 聚焦重磅議題貼近傳播

審議《民法典(草案)》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重磅議題之一,各家媒體均使用了“從搖籃到墳墓”來形容民法典與普通公民的相關性。其中,場景性與互動性成為眾多民法典主題融媒體產品的核心要素。

例如,人民日報“3D動畫大片|當哪吒遇上民法典”“桃園三兄弟如何利用民法典解決爭端?”等短視頻採用歷史故事等用戶熟悉的場景作為闡釋民法典的場景﹔再如,人民網水墨動畫“《民法典》版成語新說之‘信誓旦旦’”用《詩經 衛風 氓》的故事背景解釋民法典中涉及婚姻的條款,兼具藝術性與趣味性。此外,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也是此類融媒體作品的常見背景設定。例如,新華社“科普萌漫丨‘從搖籃到墳墓’以‘長圖橫屏漫畫+短視頻’”的形式,將公民一生中常見的法律問題融於一圖。

人民日報3D動畫短視頻《當哪吒遇上民法典》頁面截圖

今年兩會報道中H5產品逐漸回歸融媒體交互產品服務內容表達的本質功能。其中,以民法典為依據邀請用戶參與“斷案”的互動元素被廣泛應用。例如,新華社“這個案子,咋斷?”H5將四大名著中的情節編為法律問題﹔再如,封面新聞聯合最高法推出“最高法出題!靈魂‘考’問:張三這些案,怎麼判?”H5,緊密結合網絡熱點,使用戶在答題中明晰民法典相關條款與應用情景。

從融合發展的角度而言,兩會成為技術創新和引領的窗口。當然,技術是為內容服務,為人服務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呈現出的融媒體產品和技術有的還是實驗,有的還是概念,能否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還要看其是否真正滿足生產、傳播、分發的需求,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才是融合創新的落腳點。(作者曾祥敏 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