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廣播新聞訪談:在核心競爭力上構建影響力

陳蕾
2020年06月18日14:0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播新聞訪談:在核心競爭力上構建影響力

作為廣播節目的傳統形式之一,廣播新聞訪談一直活躍在各大廣播電台的節目單上,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廣播新聞訪談節目在面對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在與時俱進地創新。但無論如何調整,廣播新聞訪談依然要正確認識並牢牢把握住核心競爭力。

深度定位 挖掘獨特優勢

在社交網絡發達、“短傳播”盛行的當下,很多人會有疑問:開設一檔長達30分鐘的廣播新聞訪談節目是否還有必要?從深度新聞訪談彌補“短平快”傳播的劣勢來看,答案無疑是很有必要。

“新聞是如何發生的?誰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事件會向何方發展?新聞故事在此展開,各方觀點在此匯聚。”這是北京新聞廣播《新聞天天談》節目的宗旨和出發點,這幾個要素,也充分推動新聞深度的不斷推進。以“江蘇常州局前街小學召開聽証會,倡導‘把戒尺還給老師’”這則新聞為例,節目從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不同角度出發,分析了教育懲戒的作用,在提倡“賞識教育”的同時,提醒教育懲戒回歸本位,可以說是當下有顛覆意義教育理念的跟進。社會環境在變、家校關系在變,節目重新審視了當下教育懲戒的價值,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於形成和諧的“家校共育”理念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從而更全面地回歸新聞本身,這恰恰彌補了“短平快”傳播的短板。

找准話題 開發新聞價值

信息豐富的時代,選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找准了選題,節目就成功了一大半。《新聞天天談》節目一個重要定位就是“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所以,教育話題一直是節目密切關注的方面。因此,節目最終敲定了“戒尺”這個話題。

首先,從時新性考慮,江蘇常州局前街小學的“戒尺”聽証會事件,存在著不確定性,還會有更新的進展,所以更能引發受眾的關注。其次,從重要性考慮,“教育懲戒”的話題層次更為豐富,它具備成為新聞訪談話題的多個元素:家校矛盾突出、市民密切關注、觀點碰撞激烈、新聞價值顯著。最后,從趣味性來看,“小小戒尺”故事性強、細節突出,講述和討論起來更有張力,更適合收聽。

不斷反思新聞價值、力求厘清新聞背后的困惑,是新聞訪談節目選擇話題的必經過程。如果把尋找選題的過程比作去菜市場買菜,會發現蔬菜品類極大豐富,但味道卻大不一樣,怎麼透過外表辨別味道,必然需要眼力和閱歷,這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持續的積累,才能讓經驗豐富。

細化提問 探索新聞本質

提問,是新聞工作的核心環節之一,是新聞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重要展示,也是能否做好新聞訪談的關鍵要素。在很多人看來,廣播新聞訪談以嘉賓的講述為主,主持人的話相對較少,但是,廣播訪談最大考驗就是主持人在訪談過程中如何時時把控、適時引導。因此,訪談提問非常關鍵,在准備階段,設置的問題越多越好,考慮得越細越好。

《把“戒尺”還給老師,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賦予溫度》這期節目在准備階段就列出了五個層面的問題。之后,繼續分解每一個大問題,每個大問題再延展出3—5個小問題。經過不斷的分解式思考,最終形成了20多個問題。

新聞訪談過程中,最難掌握的是嘉賓的思路,即使跟嘉賓提前充分溝通,也難免打亂事先預設的問題走向和回答節奏。那麼,分解式梳理問題的過程,就是充分了解和思考的過程,從宏觀和微觀、邏輯和細節上探究解構新聞事件。

直面碰撞 實現話題效果

新聞訪談節目中的嘉賓,是話題的主要闡述者,合適的嘉賓能使節目事半功倍﹔恰當的搭配、差異化的互補,才能讓節目更出彩。

學校就“戒尺還給老師”召開聽証會,邀請各方代表參加,集中反映出學校、家長和社會對“教育懲戒”的普遍困惑。處於不同的位置和立場,各方對於“教育懲戒”的想法自然不同,所以,請誰來講,將決定節目的質量。

為了保証專業和品質,節目在前期預設嘉賓時,提出了四個共同點和四個不同點,並最終找到符合這個人設的兩位嘉賓。他們的觀點在訪談中自然碰撞,在碰撞后達成共識。

同時訪談節目邀請嘉賓,是希望嘉賓提供信息、給出觀點,這就決定了主持人的定位:一方面是催化劑,一方面是黏合劑。

在《把“戒尺”還給老師,要把握好力度,更要賦予溫度》節目中,兩位嘉賓多次碰撞觀點,主持人適時總結或者引出新的話題,這些碰撞加快了訪談節奏,吸引了聽眾,也碰撞出真理。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新聞廣播)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