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兒童“精神食糧”的安全
為什麼兒童暢銷讀物裡有"負能量"?
▲ 作為童書的“把關人”,童書出版機構應加強角色定位,重視童書質量的把關。出版機構還應注意從作者環節進行把關,加強三審制度,加強編輯培訓,進而對兒童本位、兒童分級閱讀有更科學的認知。
▲ 作為童書行業監管機構,要擴大童書審查的視角和維度,提升審查專業性。而目前,質量監管在童書審查的專業性上還有待提升,同時也要打破唯名家是從的觀念,堅守兒童優先的原則。
▲ 作為童書的購買主力軍,家長可以採取童書試讀機制,家長如能先行為孩子進行篩選,不僅能給孩子一個更安全的閱讀環境,客觀上也能促進家庭親子共讀,但這種篩選不能過於家長本位,不應剝奪孩子多元閱讀的權利。
“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都想自殺了……”
“我被一種8歲孩子所特有的害臊弄得渾身緊張,一陣陣發熱。”
……
近日,當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列舉出多篇兒童文學名家作品中一些片段描寫時,很快引起網友特別是家長們的不適。很多網友認為,這些明明是兒童文學作品,卻涉黃、涉暴,甚至有教唆青少年自殺的情節,實屬“三觀不正”“內容失格”。熱烈討論之下,被網友摘錄的《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一書火速下架,幾位兒童文學名家均遭質疑。
近年來,隨著童書市場銷量猛增,一些劣質童書開始以次充好流入市場。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新出少兒圖書近5萬種,堪稱少兒出版大國,但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充斥著錯別字等低級錯誤﹔有的情節失當,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含有恐怖、殘酷、色情等內容﹔有的封面印著“教育名家推薦”等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帶有誤導性的宣傳語,家長在購買時也難辨質量……如何堵住劣質童書乘虛而入的漏洞,加快淨化童書市場,守護好孩子們精神食糧的安全?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
劣質童書會在兒童精神世界帶來“負能量”
標榜當代兒童文學領域中最受讀者歡迎的經典圖書之一的系列暢銷書《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並非第一次受到網友指摘。
去年9月,微博網友@鉛筆小欽曾特地發文稱:“我女兒今年二年級,平時也算乖巧,她特別愛看書,昨天因為一些作業習慣的問題我對她進行了批評,她居然說那我像楊歌(書中主人公)一樣跳樓好了。”女兒的話,讓該網友“震驚的差點說不出話來”。
該網友介紹說,《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是學校推薦讓買的,親自閱讀后她說:“且不說到100多頁第二篇幅開啟已經是初中生的生活了,包括了愛情羞恥等不適合小學二年級的內容(此書為小學一二年級推薦閱讀書目),竟然直截了當地寫出因為告白信被曝光感到屈辱而跳樓穿越去北極這樣的情節。”她表示,針對這本書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她堅決投訴到底,並希望“淨化孩子閱讀的環境”。
針對這本“推薦童書”所呈現出的內容,這位家長的反應和擔心是小題大做嗎?“童書育兒法”創始人、北師大兒童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陳苗苗認為,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劣質童書確實會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兒童社會學習理論,兒童是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為,然后儲存到大腦中,進而加以模仿學習的。對兒童來說,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除了父母、同學、師長,特別有影響力的學習渠道就是童書中的人物了。”陳苗苗介紹,“正因此,當上述網友的孩子被批評后說出‘我像楊歌一樣跳樓好了’這樣的話,這確實是觀察、內化、模仿而得來的。所以,劣質童書對兒童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會影響兒童的社會行為。”
除此之外,“劣質童書還容易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念”。陳苗苗認為,童書和一般成人讀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服務對象是少年兒童,少年兒童正處在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童書的本質是“以善為美”,它的功能是引導兒童成為健全的社會一員。所以,“有些劣質童書打著接地氣的招牌,卻傷害了兒童健全人格的養成,實際上不良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陳苗苗在研究“童書育兒法”的過程中發現,“好的童書會通過和兒童產生共鳴、讓兒童發生內心的淨化、領悟進而激發兒童把吸收到的人格智慧應用到生活中。而劣質童書與兒童精神世界發揮作用時,其實也是在遵循這樣的心理學過程,只是它產生的是負能量。”
童書創作者必須具備制作兒童文化產品的文化素養
全民閱讀時代,少兒圖書市場正成為圖書零售市場規模佔比最大、增速最快、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2018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顯示,去年全國出版的少年兒童讀物新版就有22791種之多。陳苗苗認為,劣質童書出現的原因,正和童書出版的宏觀環境以及生產機制密不可分。
就宏觀環境來看,童書出版擁有政策、市場等多重利好。“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兒童閱讀、重視大語文改革,這使得童書和其他板塊相比變得越來越剛需。”在陳苗苗創作《1000天閱讀效應——0∼3歲嬰幼兒閱讀啟蒙選書用書攻略》一書時她發現,很多“90后”家長們對0歲開始閱讀這個理念已經非常認同。
同時,與成人閱讀率徘徊不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童書閱讀率的持續走高。這種情況下,“童書板塊涌入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把童書的出版門檻變低,好像這個板塊隻要是能用兒童的話語與兒童對話就可以了。”
但事實是,“童書出版是非常專業性的行為,它所堅守的兒童本位是建立在兒童文學、兒童心理學、兒童美學基礎上的,這就要求作者、編輯作為童書生產機制的上游,必須具有制作兒童文化產品的文化素養。”目前,童書生產上游在市場的指揮棒下,把目光更多投放在銷售環節,“關注銷量本身無可厚非,但因此忽視產品質量就本末倒置了。”陳苗苗說。
充分發揮童書出版、監管機構和家長的“把關”作用
加強監管,特別是童書出版機構要更有效地執行“三審三校”制度,是業內專家們的一致建議。
電子工業出版社社科人文出版分社副社長潘煒博士表示,目前我國的出版監管制度在世界范圍來看都是非常完善的,但如何執行是關鍵。他認為,最近一些童書暴露出的問題總體比較淺顯、易於發現,通過“三審三校”足以把這些問題消滅,而劣質童書得以充斥於市場,原因在於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
同時,在童書領域,名家效應依然明顯。不少暢銷童書作家的作品都曾遭受“少兒不宜”的質疑,但他們的作品依然廣受推薦。
在陳苗苗看來,編輯不應該唯名家是從,“名家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質量保証、品牌保証、銷量保証,但其在創作中也會出現疏忽,這就需要編輯有火眼金睛和職業素養去提出修改意見。”但目前,一些名家因為代表著流量和碼洋,使得編輯唯命是從,“這反映出流量對生產機制的挑戰,也提示出版業要加強自身話語權。”
要想將劣質童書盡快驅逐出孩子們的閱讀世界,童書出版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受到嚴格把控。
陳苗苗建議,作為童書的“把關人”,童書出版機構應加強角色定位。“童書出版機構是為廣大少年兒童提供精神食糧的生產者,肩負著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甚至於比一般的兒童食品、玩具企業,更應重視質量把關,因為它塑造的是兒童的人格。”因此,出版機構應注意“從作者環節進行把關,加強三審制度,加強編輯培訓,進而對兒童本位、兒童分級閱讀有更科學的認知。”
從童書行業監管機構來說,陳苗苗認為,要擴大童書審查的視角和維度,提升審查專業性。而目前,質量監管在童書審查的專業性上還有待提升,同時也要打破唯名家是從的觀念,能夠堅守兒童優先的原則。
作為童書的購買主力軍,家長的把關作用也應得到更好發揮。
陳苗苗建議,可建立童書試讀機制,“童書作為產品,其實更需要滿意度試讀,如果家長在試讀中發現了不合時宜的自殺等情節,會及早地減少負面影響。”她認為,家長如能先行為孩子進行篩選,不僅能給孩子一個更安全的閱讀環境,客觀上也能促進家庭親子共讀。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篩選不能過於家長本位,因為兒童也需要休閑閱讀,在保証他們健康閱讀的基礎上,也不要剝奪孩子多元閱讀的權利。”
潘煒也建議,除了從業者加強自律、出版機構加強制度執行外,還應充分有效地發揮市場機制,如建立市場糾錯機制,暢通讀者溝通渠道,及時反饋讀者特別是家長們的建議和反饋,“不好的童書,家長和讀者心裡會有一杆秤,從而阻止劣質童書進入孩子視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曾提交《關於加強少兒出版物質量監控的提案》。提案建議,要科學制定適應我國青少年身心發展近況的分級閱讀體系,明確給予適齡群體分級閱讀指導,並認為,科學打造我國青少年分級閱讀體系有利於規范青少年出版市場。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為兒童閱讀圖書創造條件。推廣面向兒童的圖書分級制,為不同年齡兒童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的圖書,為兒童家長選擇圖書提供建議和指導。然而,上述“分級制”還沒有更詳細的執行方案,國內也沒有形成統一、有影響力的童書閱讀分級標准。
潘煒認為,目前一些出版機構所採取的童書分級主要按兒童年齡進行分級,但無論分級與否,童書中都不應涉及色情、暴力等內容。此外,如今我國兒童總體發展情況並不均衡,農村與城市之間、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之間都不盡相同,不科學的分級制度很可能會對孩子產生錯誤引導。
在陳苗苗看來,分級閱讀對童書來說是一個重要使命。“它可以更大程度上體現出童書的專業性,客觀上也會對驅逐劣質童書起積極作用。”
陳苗苗解釋道,“分級作為一種態度,會倒逼作者和編輯加強兒童受眾研究。兒童根據年齡和發展特點劃分為0∼3歲、3∼6歲、6∼12歲、12∼18歲等幾個階段,那麼與此相對應,童書根據這個劃分進行分級,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發展需求。比如,會思考該書屬於什麼類型的題材、該題材的表達方式適合哪個年齡階段的兒童來閱讀,以兒童本位為標准進行科學分級,而這種思考就會促使作者和編輯加深對作品的打磨和對兒童的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