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科技加持傳媒業 推動網媒再前行

張博
2020年06月30日11:0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加持傳媒業 推動網媒再前行

  視頻解決了VR視頻內容不豐富、交互不自然、刷新和視覺疲勞等問題。

  大數據時代,傳媒產業和人工智能的結合越來越普遍。從整個業務流程來看,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從內容生成到內容分發、內容審核、運營管理、優化用戶體驗的方方面面。

  在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微軟、封面新聞主辦,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實驗室、新聞出版大數據用戶行為跟蹤與分析實驗室承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大講堂”“雲課堂”直播中,《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感受到,人工智能對傳媒產業的改變更加明顯。

  定制生產 獲取認同

  對於信息傳播來說,內容始終是保持用戶黏性的根本所在。當今時代,物質前所未有地豐富,信息內容也前所未有地繁多,那麼,在海量化與同質化的資訊和飛速的網絡媒體環境中,生產出受眾感興趣的內容,有別於其他同類產品就成為關鍵。

  因此,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受眾黏性。在“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大講堂”第15期“雲課堂”中,阿裡巴巴大文娛副總裁周曉鵬表示,運用語憶情緒解析引擎,可以判斷和提升受眾的情緒起伏。他以長視頻舉例說:“如果在超過15分鐘的過程中,受眾的情緒起伏點是平的,那麼對用戶的吸引力肯定是下降……要保証在階段性的時間點就會出現階段性的情緒起伏。”

  “斯坦福大學和奧多比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出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可自動完成視頻剪輯。系統會自動將多個角度拍攝的畫面按照腳本進行組織,還可以通過面部識別和情緒識別,對每一幀畫面進行分析。”周曉鵬認為,運用大數據能力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產出的內容得到受眾的認可和感同身受,獲得受眾的喜愛。

  此外,對於內容生產的價值判斷來說,傳統媒體主要依賴記者個人敏感度、編輯經驗水平來判斷,而人工智能技術下的內容生產則是以算法及其依托的數據作為判斷依據,這也讓內容生產在信息紛飛的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精准、快速。在“人工智能與未來媒體大講堂”第14講中,新浪微博機器學習團隊的負責人張俊林博士表示:“模態是一個比較學術的概念,圖片、視頻、文本、社交關系和行為數據都是其類型。隨著技術的發展,模態類型會越來越多,多模態異構數據正在成為信息的主要表現形式。”

  圈層傳播 精准推送

  的發展和應用使得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用戶接觸內容的場景更加豐富、內容消費時間更長,因此,在海量化的信息中內容領域出現了分層、分級消費。“由於人們的需要不斷增加,現在能出現爆款的產品越來越少,隻有在某些特定的人群內形成圈層爆款,因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形成消費偏好。”周曉鵬認為,技術可以助力更好的效果呈現,再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人工智能可將圈層化內容准確地定位受眾人群,從而實現精准推送,有效地滿足不同愛好者的不同需求。

  正如張俊林在“雲課堂”中所解釋,在技術的加持下用戶在網絡中的行為可以實時反饋后台,根據用戶行為實時更新機器學習模型,即時體現用戶興趣偏好,然后根據用戶的點擊等行為數據,后台實時更新AI模型,以此對之后的用戶進行偏好預測,給用戶推薦其他內容。其實,對於移動互聯網智能推薦的數據維度更加豐富,不僅對用戶刻畫的維度從IP層次提升到ID層次,而且還可以加入使用場景、社交關系等多維數據。

  事實上,由於用戶內容消費數據的豐富,以“UC”等為代表的智能推薦平台集合了網絡編輯分發、搜索引擎分發、社交分發等優點,但想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個性化和個人化需求,從而增強用戶對智能推薦平台的黏性,增強媒體網絡平台的用戶量,周曉鵬認為,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過程中,“算法始終是核心”。

  互動體驗 多場景應用

  對於移動互聯網下的媒體而言,人工智能除了可以讓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和分發中獲取新發展外,人工智能還提高了受眾的產品體驗感。周曉鵬在“雲課堂”中表示,通過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大數據、大運算的能力,以語音+圖像的多模態交互形式為受眾提供更為炫酷的視聽體驗,即“手勢+互動視頻”模式,用戶不需要通過觸碰,以手勢即可完成對於屏幕的操作。

  同時,周曉鵬表示:“依托人工智能以及VR、5G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視聽體驗將呈現互動立體視覺。”他舉例說:“目前6DoF視頻解決了VR視頻內容不豐富、交互不自然、刷新和視覺疲勞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普通平面觀影設備即可享受沉浸式體驗,觀看交互式3D視頻。”“未來大數據能力和5G的應用會讓視聽體驗有更好的發展。”周曉鵬說道。

  其實,科技賦能網絡媒體的還不僅如此,作為文化和電商直播技術方式的巧妙結合,電商直播是一種新形式的直播導購,是新的溝通方式,更是新的消費習慣,其最重要的就是其社交屬性。一方面滿足了宅家一族的購物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主播們講解示范、親身試用、回答問題,快速讓消費者了解並接受產品﹔同時,消費者可以即時互動,通過彈幕的方式與主播進行問答,與看直播的其他觀眾之間進行交流,並通過點贊等方式表達情緒。

  但正如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學術工作室發布的《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用戶消費數據的集中化、用戶行為的線上化,產生更多、更豐富的消費者線上行為數據,但由於仍存在不確定性,基於數據的精准營銷可更靈活地應對變化,更利於企業調整人群、素材、觸點等溝通策略。

  因此,網絡媒體在為直播搭建銷售平台的同時,還需要為客戶提供精准的數據參考,精准營銷機會和精准定向場景與人群,以及識別當下的消費者新需求。

  雖然人類對於這些非結構化數據和科技的認識和利用才剛剛開始,但這些所展示的潛在價值遠遠超出人類想象。相信,隨著人們對於科技應用的進一步探索,移動互聯網下的媒體產業將獲取越來越多新機遇,這些機遇必將帶來更為豐富的資源、利潤和美好明天。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