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發布

2020年07月01日13:57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發布會暨智媒時代的傳播創新學術論壇於2020年6月29日舉行。該論壇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承辦,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協辦。會上,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發布《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智媒時代的傳播創新展開深入探討。

會議伊始,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應飚致歡迎詞。應飚強調,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對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變革帶來了重大沖擊,也對用戶的認知體驗和態度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集合多學科研究力量,完成《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並邀請學界和業界翹楚,圍繞智媒時代的傳播創新展開深入探討,將有利於促進中國智能媒體產學研發展,推動智能媒體的高質量發展及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在主題報告發布環節,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韋路教授發布了《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該報告由浙江大學黨委宣傳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和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協作完成。通過全國性網絡問卷調查,報告對智能媒體在中國的使用現狀進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戶有關智能媒體的認知、體驗、態度和行為。

報告得出八點核心發現。第一,中國進入智媒時代。半數以上受訪者使用過智能應用體驗新聞報道,並且智能產品支出超過千元,說明從用戶角度來說,中國已正式進入智媒時代。第二,智能鴻溝引人注目。智能媒體使用呈現出顯著的年齡鴻溝、教育鴻溝、收入鴻溝和城鄉鴻溝。智媒消費鴻溝、智媒情緒鴻溝和智媒素養鴻溝也不同程度存在,說明智能鴻溝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數字鴻溝的最新形態。第三,智媒收益初現端倪。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媒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形式維度的積極影響要顯著大於在媒體內容維度的積極影響。第四,智媒風險不容忽視。人工智能技術導致的信息繭房效應最受關注,如何防范智能媒體在隱私安全和人文價值方面的風險也刻不容緩。第五,智媒優勢局部凸顯。受訪者認同智能模式在採集制作發布和檢測評估推廣方面的獨特優勢,但對其在策劃調查寫作方面的功效並不認可。第六,報道內容決定形式。受訪者是否青睞人工智能的報道方式,取決於具體的內容題材。在科技、體育、健康、娛樂、財經等領域,智能報道方式更受歡迎。第七,雙腦融合相輔相成。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生產方式與傳統人力生產方式應互為輔助。電腦不應取代人腦成為媒體生產的主導。第八,智媒發展前景廣闊。用戶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消費意願,未來有待開發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戶需求的智能媒體產品,提升智能媒體發展水平。

在此基礎上,報告從媒體、政府、公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從媒體角度來說,一要始終堅守人文主導,二要合理布局重點領域,三要全力提供優質內容,四要創新拓展媒體服務。從政府角度來說,要重點研發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智媒產業,不斷加強智媒治理,參與制定國際規則。從公眾角度來說,要提升智能媒體素養,強化權利保護意識,形成正確智媒觀念,追求理性使用行為。

隨后進入學術主旨發言環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勝宏、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吳飛分別作主旨發言。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以“深度合成時代的傳播危機與治理”為主題,圍繞“深度合成/深度偽造(deepfakes)”的概念展開論述,探討了合成媒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陳昌鳳以一系列生動的案例,一方面呈現了深度合成技術帶來的正向影響,如改善算法、智能處理、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度合成技術對傳播倫理和公眾利益的顛覆性挑戰。在此基礎上,陳昌鳳指出深度合成時代的信息治理要從平台、技術、組織、用戶、政策與法規等方面入手,方能趨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時代的傳播危機。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以“技術革命主導下的未來傳播與學科重構”為題,強調了未來傳播的五個要點。第一,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科體系面臨擴容、重構的革命性改變,應認識到技術邏輯對學科構建的基礎性作用。第二,回歸實踐前沿,基於復雜性范式認識和把握未來的傳播機制與規律。第三,技術邏輯改變了傳播者、媒介、內容三大要素的內涵和外延。第四,未來傳播的實踐走向是“微粒化”社會和“分布式”的社會信息傳播結構,橫向溝通與整合能力是傳播治理的重中之重。第五,未來傳播的關鍵詞是數據霸權、關系賦權、算法即媒介和以人為本,未來傳播的實踐版圖和理論學說需要重新架構。

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勝宏以“媒體智能化:技術驅動,人文始終”為主題,從定義、應用和驅動力等層面探討媒體智能化的相關問題。媒體智能化將人工智能和媒體結合,推動了內容產業全鏈條的變革和重塑。信息採集方面,自動採集數據和機器識別極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廣度和深度﹔內容生產方面,機器寫稿和智能審核實現了人機力量的協同,在文本、視頻、圖像、語音等形態上都實現了突破﹔智能分發方面,虛擬播報、智能匹配等技術使信息服務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具個性化﹔接收反饋方面,智能交互使內容生產者、運營者能為用戶提供深度應用服務。媒體智能化仍面臨眾多風險和挑戰,雖然技術是重要驅動力,但仍要以人類知識和價值判斷為基礎。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的發言主題為“黑森林的誘惑:基於物聯網生態的人機融合智能探索”。他從未來趨勢、行業生態、發展難點等層面探索了人機融合智能的前沿。人機融合智能是跨物種、越屬性的人機交互智能生態科學體系。隨著萬物感知時代到來,人工智能成為通用技術,媒體融合進入更高、更復雜的階段。楊溟指出,媒體行業漠視對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未來需要在科研能力、泛連接和價值屬性的融合上實現突破,未來的媒體競爭力將是基於深度態勢感知和真相解讀的能力。“物聯天下”不僅是一種技術趨勢,更是對於新的倫理思想和文明共識的期待。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吳飛教授的主旨發言題為“人工智能:使能技術、賦能社會”。吳飛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戰略地位、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現狀。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交叉的鮮明特點,對於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支撐未來社會發展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吳飛教授討論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智能+”的協同育人教育生態目標,指出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就要將其視為使能技術、賦能社會的綜合協同體,並與教育創新緊密結合。

會議最后,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作總結發言。韋路教授再次對參會嘉賓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謝,希望不同學科、社會各界的同仁能夠圍繞智能媒體的關鍵問題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動智能媒體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皇甫博媛)

(責編:燕帥、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