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須錘煉“五種能力”
在后疫情時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讀者的購買力下降,讀者的需求也隨之變化,讀者不會再盲目跟風,而是會在考慮“錢袋子”的前提下,滿足自身剛性需求,為最有意願購買的產品買單。因此,面對需求端的改變,出版人也要相應作出應變,培養創造需求的能力,為讀者提供難以抗拒的圖書產品。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而在黨和國家的強力抗疫下,國內疫情逐漸趨穩、經濟社會逐步恢復正常。但疫情給各行業造成的沖擊是長期而深遠的,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眾多產業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以線上消費、文化消費、個性服務為代表的新興業態將重塑市場格局,引領各行業進入后疫情時代。后疫情時代對出版業來說,短期內是嚴峻挑戰,從長期看亦是轉型契機。疫情之下,出版機構積極應對,及時調整出版規模、出書計劃與營銷方式,如免費開放線上資源、轉戰電子出版、發力線上銷售、借力自媒體品牌營銷等。其中,安徽少兒出版社攜手薇婭直播帶貨、麥家的《人生海海》線上直播5秒即售罄引得業界一片驚呼。但更多的出版機構在線上模式的探索中低效運維,所採取的營銷模式仍顯得“水土不服”。疫情之下,諸多出版機構如何能夠化危為機,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立身潮頭?出版人必須苦練內功、全力錘煉“五種能力”,才能真正蹚出一條自我革新、自我升維的新路徑。
需求創造能力。在疫情前,雖然出版產業“出版(產品)—發行(渠道)—讀者(用戶)”的生態閉環存在弊端,出版與讀者之間的供需信息不對稱,但由於市場規模龐大、讀者需求多元,加之出版機構通過擴大出版規模、增加出版品類、加強營銷推廣等手段,暫時彌補了出版與讀者需求之間的鴻溝。但是,在后疫情時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讀者的購買力下降,讀者的需求也隨之變化,讀者不會再盲目跟風,而是會在考慮“錢袋子”的前提下,滿足自身剛性需求,為最有意願購買的產品買單。因此,面對需求端的改變,出版人也要相應作出應變,培養創造需求的能力,為讀者提供難以抗拒的圖書產品。創造需求是什麼?就是從現在“讀者告訴出版人他需要什麼,出版人進而出版什麼”轉變為“今后出版人告訴讀者你需要什麼,我出版的圖書或提供的服務就是你的需求”。而這樣的產品或服務對於讀者而言並沒有想到甚至沒有什麼概念。如近年來的知識付費產品,雖有販賣焦慮之嫌,卻也創造並滿足了用戶快速獲取知識的需求。
價值供給能力。價值供給與創造需求是相伴相生的。亞德裡安·斯萊沃斯基在《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一書中提到,“創造需求的關鍵就是為產品賦予魔力。”而這個魔力就是產品獨一無二的價值。在以往的圖書出版過程中,出版人賦予圖書產品的價值除了圖書本身的內容、裝幀設計外,還有電子書、有聲書等。今年年初,故宮博物院出品的探秘類圖書“我要去故宮”系列一上市就成為爆款。在圖書的序言裡有這樣一段話:“去故宮,可以有許多理由:陪親朋,遛孩子,看展覽,拍美照……不去故宮,往往隻有一個理由:太無趣!”這段話恰好擊中了讀者的需求痛點。眾所周知,故宮佔地面積龐大,內部建筑格局相似,即使游客做足准備,也難免會有走馬觀花的感覺。而“我要去故宮”系列圖書滿足了讀者想深入了解故宮的需求,讓讀者把故事收入囊中,在家中就能盡覽故宮文化精華。培養出版人的價值供給能力,就是要像出品“我要去故宮”系列圖書一樣,讓出版人具有精准把握不同讀者需求、填補讀者需求空白、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能力。
協同共享能力。出版產業是一條完整產業鏈,牽一發而動全身,哪個環節受損都會產生連鎖反應。在后疫情時代,各個環節更應該報團取暖,協同發展。如果編印發供各環節能夠及時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協同互利、共享合作的良性機制,那麼既能搭建出版與讀者的交流平台,出版符合讀者需求的優質圖書,減輕出版機構經營壓力,又能便於發行開展工作,更能為供應端提供折扣低、品質好、既叫好又叫座的優質讀物。杰裡米·裡夫金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提出,“到2050年,協同共享經濟模式將超過現在的資本獨佔和行政壟斷,成為信息社會的主體經濟模式。”出版人應該意識到培養協同共享能力是應對疫情挑戰的必修課,也是新環境、新業態下的大趨勢,與其閉門造車、制造信息孤島,壟斷獨有平台,不如打破壁壘、四位一體、低費共享、互利共贏。
數據運營能力。受疫情影響,讀者的選書模式、購書方式、閱讀形式都由傳統的線下向線上快速轉變。當疫情結束,讀者群體的行為模式固化之后,出版人該通過哪種渠道來了解讀者喜好呢?這就需要出版人盡快培養數據運營的能力。5G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出版人必須在過往選題策劃、專家論証、項目上馬的出版流程中加入數據運營這個關鍵環節。目前,出版人通常都會利用開卷數據、三大電商平台數據、書店銷售數據等信息源進行數據分析,但這只是單純的大數據分析,只是數據運營中的一部分。數據運營重點在運營,數據只是載體。簡單來說,數據運營應該包括以下5個部分:我們要做什麼——目標數據制定﹔現狀是什麼——行業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數據變化的原因分析﹔未來會怎樣——數據預測﹔我們應該做什麼——決策與數據的產品應用。出版人隻有掌握上述5項內容,才能使數據價值最大化,才能讓數據變為生產力,才能為出版內容精准的圖書出謀劃策。
網絡共融能力。隨著發展環境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在積極開展基於“互聯網+”的創新探索。自疫情暴發以來,企業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都紛紛開啟了“互聯網+”的雲模式,一時間全民上“雲端”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在此之前,出版人的工作往往停留在案頭,一張桌子一支筆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向作者約稿為表示尊重也都會登門拜訪,線下交流。后疫情時代,雲模式也必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出版人也應盡快適應“雲場景”,提升自己網絡共融的能力。在出版人最為熟悉的教育領域,如面對騰訊智慧校園、釘釘未來校園等雲端智能方案,一些出版社也推出了自己的“雲端”平台來搶灘市場。互聯網正改變著一切,出版人必須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培育互聯網思維,把自己上載“雲端”,利用互聯網共享、共融的優勢,打開出版工作的一片新天地。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出版人沉著應對、積極求變,用實際行動彰顯出版人主動擔當、勇於作為的精神。后疫情時代,出版人更應持續加強自我修煉,正確認識、把握和破解可能到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因為隻有應變,才能贏得一個充滿生機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