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移動互聯網時代 紙媒記者亟待轉型

徐恆
2020年07月21日09: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移動互聯網時代 紙媒記者亟待轉型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以及手機、平板電腦、智慧電視屏等智能硬件的加速普及,尤其是5G網絡的高歌猛進,媒體行業涌現出了新的傳播方式。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首要入口,紙媒紛紛謀求再次轉型,開通微博、微信官方賬號,甚至在社交媒體中插入短視頻或者在短視頻平台上開通官方賬號。這其中,最為艱難的並不是媒體內容載體的變遷,並不是如何把報紙上的內容搬到新媒體上,而是紙媒記者思想的轉變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傳播模式巨變思想轉變是重點

新技術不斷涌現,媒體傳播模式在不斷改變。隨著移動互聯網、4G/5G等通信技術以及智能終端的發展,24小時隨時隨地上網成為可能,流量成為各類媒體競爭的焦點。隨著競爭的加劇,以及人們閱讀碎片化趨勢的加深和社交軟件影響力與日俱增,媒體對流量的追逐也在不斷變化,媒體傳播模式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逐漸從重視公域流量到公域、私域並駕齊驅。

所謂公域流量,其實就是初次主動或被動參與到開放平台的內容曝光中的流量,比如以百度為例,當人們在百度上輸入關鍵詞去搜索的時候,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圍繞這個關鍵詞的自然排名展示和競價排名展示。具有媒體屬性或信息載體的公域流量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追逐的目標,以信息流為代表的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都是公域流量池的典型代表。當受眾輸入關鍵詞搜索相關訊息時,程序會基於關鍵詞(即受眾的興趣)推薦信息流資訊。再比如,如果用戶想要在微博上了解某個人、某個機構,他隻需要關注微博賬號即可,不需要經過同意。這種單向而開放的通過信息流推薦曝光的社交傳播平台也屬於公域流量池。

與公域流量相反,私域流量是在初次產生“關系”的基礎上相對封閉的信任流量。以微信為例,如果用戶想要看某個人的朋友圈,必須先加這個人的微信成為其好友,然后才有權限去翻看他的朋友圈。如果對方通過了自己的好友驗証,說明二人之間是基於之前的某種關系而產生的交集,這個交集關系可稱之為信任度。因為有信任的關系做背書,從而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和反饋效果。因此,私域流量就是一個基於信任關系的封閉性平台上的流量池。

紙媒記者認清了上述媒體傳播模式的改變后,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達到與時俱進。

一方面,要勇敢地接受新技術、新事物,並參與其中。當初,微博、微信陸續推出時,很多紙媒記者並沒有太在意,覺得是“小兒科”。隨著時間的推移,記者發現這些平台影響力與日俱增,再注冊賬號、發布新聞的時候已經失去了第一杯很大的羹。因此,接納新技術的心態要更加積極主動。

另一方面,要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很多紙媒記者希望通過碼更加專業的文字、寫更加深刻的文章,來抵御新媒體的沖擊。但是,傳播模式並不佔優勢。因此,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將紙媒傳統優勢和新技術相結合才能發揮融媒體的巨大優勢。例如,短視頻的拍攝、剪輯,圖片海報及動圖的制作等新技術都是應該嘗試的。這些作為新聞的載體在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競爭中會佔據優勢,促進新聞作品獲得更多的流量,媒體機構也就提高了影響力。

記者“四力”是根本學習能力是保障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是紙媒記者轉型的根本。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對於腳力,毋庸置疑,好的新聞作品必須是寫事實、動真情,記者隻有扎根基層、深入實際,在現場,心裡才能有感動。擁有好腳力,才能深入現場、親赴一線,做到凡是有新聞的地方,就有記者的腳步,就有媒體的聲音。因此,傳統媒體在轉型的過程中要強化“現場”意識,不過,這個“現場”也需要與時俱進。

從新媒體強力沖擊中清醒過來的傳統媒體應該認識到:沒有新技術,特別是沒有智能採編技術的支撐,在日益激烈的信息市場競爭中,必然轉型乏力。用智能技術升級改造,以現代科技型新媒體為目標,才是立足於多媒體並存時代的科學路徑。

對於眼力,記者既是新聞的報道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在全媒體時代,好故事、好作品同樣能吸引大量流量。“好眼力”就要“看得見”,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好眼力”就要“看得准”,要從國家戰略高度找准方向、做好報道﹔“好眼力”就要“看得深”,要以小見大,看到新聞背后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由於對作品的要求更為嚴格,紙媒記者的專業素養、政治素養更高,紙媒記者的眼力相對其他類型的媒體記者會更好,因此這種優勢是紙媒記者需要繼續保持的。

腦力是新聞工作的總指揮,提升腦力還要做到深入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不僅重速度、求廣度,更要體現記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回應百姓關切。因此,紙媒記者要更加重視自身的分析力和思考力的提升,努力做有思想、有深度的記者。

對於筆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孜孜追求。在媒體傳播模式不斷變化的今天,紙媒記者手中的筆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文字這一“筆杆子”,而是包括了音頻、視頻、圖片、動畫以及各類新媒體傳輸類型。綜合運用新聞傳播的“十八般兵器”,做好輿論引導、講好中國故事是紙媒記者的時代重任。

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高這“四力”則需要強大的學習能力來保障,這正是紙媒記者尤其是紙媒中年長的記者需要更加重視的一點。“活到老學到老”,在新媒體沖擊日益加劇的今天,紙媒生存空間在不斷被擠壓,隻有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術,學會新應用,提升“四力”,才能讓紙媒中優秀的新聞作品傳播得更廣,影響更深。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