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經濟日報社:深度融合需要"啃硬骨頭""打硬仗"

2020年08月05日07:38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 經濟日報社:深度融合需要“啃硬骨頭”“打硬仗”

  編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來,各級各地媒體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是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著眼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以時代全局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對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近年來,經濟日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從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履行新聞輿論工作使命任務、維護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推動黨的新聞事業改革發展的高度,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牢記使命任務,不斷深化對新形勢下融合發展的理解與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出現,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形勢和任務的認識。

  經濟日報記者採訪全國兩會。

  融合發展是一場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持續革命。媒體融合發展的外在動因是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媒體形態的持續變革。在當前移動傳播領域,技術創新呈加速態勢,媒體形態迭代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的傳播理念、傳播模式、傳播場景不斷涌現。這意味著新技術的驅動力不會減弱,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不會消失,融合發展也不會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緊跟技術發展、適應媒體格局變化堅持改革創新,將成為媒體建設發展的常態,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將成為一個必須時刻回答的長期課題。

  融合發展要求媒體必須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全領域。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影響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這個單一領域,它還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的是社會生活的全領域。尤其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新媒體成為人們連接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展現出更大發展的可能和潛力。這是對傳統的媒體功能、媒體責任的根本性變革。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從跨行業、跨領域的視角,重新思考定位“四全媒體”時代媒體的使命和任務,努力探索從業內融合向跨界融合拓展,讓信息傳播與社會生活結合更加緊密,在引領生活方式中引導輿論走向。

  融合發展已進入“啃硬骨頭”“打硬仗”的重要階段。當前,主流媒體基本已經完成了建平台、鋪渠道等任務,利用平台紅利、粉絲紅利,迅速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階段。好吃的“肉”已經吃完,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必須解決如何在“跟跑”后實現“領跑”、如何在與有關商業平台的競爭中佔據主導等問題,這需要運營模式、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等多方面的配套保障和改革創新,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考驗著主流媒體的能力與智慧。

  融合發展進入新的戰場必須適應新的規則。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進入互聯網這個“主戰場”,所面臨的對手不僅是傳統媒體自身,而是包括有關商業平台在內的全場對手﹔不僅要面對國內輿論場,還要面對國際輿論場。這要求我們樹立新的理念,適應新的規則,尊重市場特點和市場規律,尊重傳播特點和傳播規律,善於運用市場手段、資本手段等,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和國內外輿論斗爭中,把握主動、佔據主導,把融合發展的成果轉化為真正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明確發展目標,加快推進主力軍挺進主陣地

  加快推進主力軍挺進主陣地,最重要的是加強技術研發、積累,拓展新媒體陣地渠道,升級主陣地“作戰”裝備,構建更加堅實有力的主陣地基礎環境。

  經濟日報堅持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總體布局和中央主流媒體不同職責著眼,牢牢把握黨中央、國務院指導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這一定位,從實際出發制定融合發展戰略目標、融合模式與路徑,努力成為經濟領域新聞輿論工作的排頭兵。我們明確了“做大前端平台陣地、做實后方支撐體系、孵化未來創新產品”的思路,充分運用新的媒體形態、研發建設新媒體平台渠道,構建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新的陣地布局,努力打牢融合發展的技術和平台基礎。同時,我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自建具有經濟日報特色與優勢的核心技術體系的同時,適應移動傳播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引進第三方技術平台“為我所用”。

  經濟日報記者在國慶閱兵現場。

  近年來,經濟日報堅持移動優先、技術引領,把技術平台建設和傳播陣地拓展作為基礎性工程,在繼續鞏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等傳統陣地的同時,構建了“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為主體、社交媒體為側翼、第三方賬號為補充”的移動傳播矩陣。我們建設運營了以經濟新聞資訊為主的主陣地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開發了專注於圖片、視頻等視覺產品發布為主的“中經視覺”網站和客戶端,建設了服務於理財和金融專業交流的“趨勢”客戶端,並整合集團旗下子報子刊的資源和力量,實現集合交叉式矩陣傳播。我們積極進軍移動傳播新領域,開發建設了網站移動視頻直播平台“中經雲端”,在多項大型報道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們借助商業平台,積極做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種形態的新媒體賬號運營。開通運營了學習強國號、頭條號、百家號、一點號等數十個平台賬號,進一步拓展了報社的傳播陣地。目前,經濟日報新媒體用戶總量超過6000萬人次,日傳播覆蓋面突破1億人次。

  我們進一步加強支撐體系建設,練好內功,強化融合發展技術內核。我們建設了經濟日報全媒體中心,為新媒體平台未來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全媒體中心打通了報、網、端、微等不同形態媒體的技術對接,並以其為基礎平台,研發建設了輿情分析、選題策劃、效果評估以及歷史資料數據庫、行業(產業)指數系統等多個技術系統、產品系統,並為集團下屬子報子刊的接入預留端口,達到各類硬平台、軟系統的一體聯通,實現了新聞生產大數據支撐,加強了融媒體採編平台的信息加工能力,更好地支撐經濟日報報業集團媒體融合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智能輔助創作系統項目和集成信息門戶項目,探索面向外部用戶提供定制信息服務。如今,一個“以經濟日報全媒體中心為樞紐,包括前端傳播平台、后端支撐系統和輔助生產系統的一體化平台體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適應全媒體傳播的技術平台生態體系,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堅持內容為王,立足專業特色再造核心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格局下,相對於技術、平台、渠道等,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依然在內容,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優質內容提供商。

  著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宣傳高地。我們始終把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開設“治國理政進行時”專欄,集中刊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報道與文章。今年以來,我們重點打造了“經濟日報e學習”專欄,在各新媒體平台同時推出。這個“e”,既代表互聯網,也代表“economic”,主要通過圖解、H5、短視頻、創意手繪等多種形式,從經濟視角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行宣傳闡釋。《習近平主席發出邀請:歡迎大家來中國看看》《“總書記跟農民想到一塊了!”》《今天上午的重要儀式上,這些畫面讓人感動!》等重要報道,都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努力成為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旗艦。深耕經濟領域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是經濟日報的基本職責。我們深刻認識到,全媒體時代,傳統的內容優勢不會自動延伸到線上,必須適應移動傳播特點和規律進行“優勢再造”。我們努力將“權威立報、特色立報、融合立報、服務立報”理念延伸到全媒體領域,在策採編發各個環節狠下功夫,充分發揮經濟大報專業性強、特色鮮明的優勢,抓住重大問題和重要時間節點,著力打造移動傳播時代不可替代的新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推出的“駁斥民營經濟離場論”“暴亂對香港經濟的傷害”等體現專業視角的重磅產品,都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為做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講好70年黨和國家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經濟日報新媒體推出系列短視頻產品“數說70年”,以鮮明的主題展現經濟發展成就,以數據可視化的視覺沖擊力彰顯硬核中國的底氣。

  積極探索經濟報道新媒體全新表達。如何提高經濟報道的可讀性一直是個難題,這一課題在全媒體背景下更加凸顯。近年來,我們致力於創新形式、手段,不斷尋求突破口,提升閱讀體驗,讓經濟報道更加接地氣,增強“有效觸達”。我們推出經濟日報“財經早餐”信息聚合欄目,提升新聞產品的“信息密度”﹔我們通過圖解、H5、動漫、手繪等多媒體形式,推出了“漫畫經濟”等產品和欄目,讓經濟新聞活起來、動起來﹔我們緊跟短視頻風口,利用移動直播、主播播報等方式嘗試經濟報道新方式,制作推出“數說70年”等拳頭產品,積極推動經濟新聞的可視化呈現與表達。在持續的創新突破中,產生了大量閱讀量“百萬級”“千萬級”的爆款產品,實現了專業與流量的有效結合。

  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推動持續創新的內驅動力

  媒體融合發展進入“下半場”,體制機制創新已成為關鍵。既要努力把之前摸索嘗試的好做法、好經驗規范化、制度化,還要為下一步更加深層次的探索創新繼續提供體制機制支持,形成持續鼓勵創新的內驅動力。近年來,經濟日報堅持問題導向,以“單點突破”的方式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報社新媒體從業人員都是由傳統編輯轉型,日常運營以內容編輯為主,對平台整體發展的全面規劃相對不足。2019年,我們對新媒體運營機制進行了改革優化,重點推動各新媒體平台由“編輯型”向“運營型”轉變,將平台內容運營與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用戶經營等工作深度融合,著力提升各新媒體平台的獨立運營能力和發展能力。同時,試行“主編負責制”和“目標考核制”,特別是在平台主編選擇上,打破行政級別限制,大膽啟用有能力的年輕人。此次改革調整有效激發了團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適應了各新媒體平台的發展需要和趨勢,推動了各平台快速發展。

  在內容生產方面,我們從試點到推開,大力推行工作室機制,鼓勵報社各方面人才以興趣為紐帶,結合各部門對口採訪領域,組建虛擬團隊,形成了“外企頭條”“生財有道”“產業觀察”“股市說事”“經點科學”“中經指數”等一批內容生產工作室。這些工作室,既為報社主賬號提供內容產品,也可以運營各自的小號。同時,堅持效果導向,明確“以獎代投”的思路配套相應考核辦法,對工作室的優秀作品予以獎勵、引導。目前,這種方式已培養、孵化出了一批相關領域專業報道團隊和拳頭產品,這些工作室已逐步成長為優秀融媒體內容的生產主力。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新時代條件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遵循,牢牢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順應時代大潮,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著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以入耳入腦入心的有效傳播,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為我們的偉大事業順利向前推進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作者張小影系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