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意識在網絡文學中並未缺席
在傳統文學中,鄉土文學曾是百年以來中國文學的主流,但近年來出現了弱化的跡象,城市文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革所致。當作家的生活經驗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時,文學書寫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從鄉到城的轉變。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生活不過一百多年,但農耕文明史卻有數千年,因此雖然城市化率不斷提升,但鄉村依舊是傳統文化精神的寓寄之所和心靈故園。尤其是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文化迎來新機遇。安土重遷、心系家鄉、不忘故園是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如同福克納一直在書寫他那個“郵票般大小的故鄉”,很多中國作家的筆下也縈繞著一份難解的鄉愁情結。
這種情況也影響到了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的通俗文學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這使得網絡鄉村題材小說一直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類型。盡管如此,鄉村書寫也並未在網絡文學中缺席,而且由於是在虛擬空間中建立故事,虛構世界要能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體和精神的港灣,因此更凸顯出小說中的故鄉意識和鄉愁情感。
一些網絡小說從作者家鄉的歷史和現實時空中取材,用打動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變遷,彰顯出網絡文學也要為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賦形的歷史使命。《傳國功匠》的作者陳釀是溫州人,作品講述溫州工匠的傳奇故事,為了多年前一個不同尋常的盟約,“甌匠”的年輕傳人們胸懷家國大義,最終讓秘籍《甌寶圖》回到祖國的懷抱。小說將“百工之鄉”溫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業精神和地域性格統合在一起,展現關於民族文化傳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她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穌扎小姐姐的朋友圈》,則對准疫情來臨時新生代溫州人如何發揚家鄉傳統,又用與長輩不同的觀念投入溫州乃至全國、全世界的抗疫行動中。微信朋友圈的行文方式,創造出新穎的文體風格。作者將家鄉當作取材、煉意和塑造形象的“根據地”,平靜的敘述下飽含著心念鄉土、情系故園的熾熱情感。
緊扣時代脈搏,描寫改革開放前后家鄉乃至中國鄉村的整體性變化,展現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脫貧致富創業實踐,通過鮮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達時代精神的新內涵,是當下網絡鄉村題材寫作中的“現象級”主題。《大山裡的青春》作者羅曉出身農村,對故鄉懷有深刻的眷念之情。小說講述城市青年江源到農村支教的故事,通過城鄉對比折射他在個人思想觀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轉變,真實地再現了改革開放前后鄉村生活的巨變,也表現出當代青年人的精神風貌。支教期滿返回城裡的江源最終又回到農村,他用“為了咱大青山”來解釋自己去而復返的原因,一個“咱”字表明他已經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人物形象身上寄托著作者關注農村發展、關心農民生活的拳拳之心。與之有著相似故事架構的支教題材小說《明月度關山》(舞清影)雖然以情感線推進敘事線索,但仍然流溢著作者對鄉村發展的熱切期待。《山橫水倒流》(碧山秋士)也是一部通過人物命運折射鄉村巨變的小說。羅小月的父母先后病亡,姐弟倆在鄉親們的關懷下長大成人。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小月在各方的幫助下經過個人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家鄉遭遇水災,她將全部資金投入到災后重建當中,將貧窮落后的小村庄建成山水田園。這類作品中的人物都經歷了離鄉創業又返鄉幫助鄉村的命運轉折,人物反哺故鄉的行動是對作者鄉愁情感的無言慰藉。
對故鄉和家園的書寫沒有局限在現實題材中,歷史類和傳統文化類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見寫作者故鄉的影子。何常在的家鄉河北邯鄲是燕趙文化的發祥地,中山國作為戰國時期的燕趙古國曾有過短暫的輝煌,但史書中缺乏系統的翔實記載,於是他寫了《朝堂》。小說講述了中山國太子周東遭受陷害,僥幸逃到魏國之后通過合縱連橫成功復國,使千乘之國的中山成為與七大萬乘之國相提並論的“戰國第八雄”的故事。作品以審美化的表達呈現了歷史可能性的一面,用文學敘事為家鄉文化史接續了缺失的精神鏈條,家國情懷作為故鄉意識和鄉愁情結的延伸在作品中得到著力表現。
從寫作者自己的家鄉到整體上的鄉村,網絡小說在與傳統文學不同的敘事空間中展開對故鄉的書寫。而在一些幻想類作品中,作者已不滿足於將具體的鄉村作為故鄉的所在,而將地球本身甚至太陽系當作茫茫宇宙中的人類的家園和生命的故鄉,將人類的鄉愁帶入新的境界。在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中,太陽系不適宜人類生存了,人類不得已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去星際間尋找新家園,關懷人類的終極命運是小說最主要的價值取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和通過拯救地球來救贖人類命運,實際上都是故鄉觀念和鄉愁情感的擴大和提升,是更高層級的懷鄉之作。
中國人牢固的故鄉觀念是農耕文化影響下的產物。歷史學家許倬雲認為,土地要經過耕耘才能變成適宜種植的熟地,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農民耕作土地消耗很大的時間和體力成本,“因此他們堅定地固守在家鄉,不願遷移”。久而久之就強化了故鄉意識,鄉愁油然而生,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能忘懷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體現在文學中,就是鄉土敘事和鄉村題材作品一直保持著主導地位。工業革命以后現代化城市生活發展起來,人疏遠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時代,網絡又成了人類精神的新領地。但由鄉土浸潤而成的故鄉意識和鄉愁情結被帶到了新的敘事空間中,繼續發揮著感動讀者的強大能力。
(作者:桫 欏,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河北作協文學院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