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抗戰主題圖書近日出版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
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抗日戰爭史》 資料圖片
國家圖書館發布的“日本細菌戰資源庫”頁面截圖 資料圖片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侵華日軍細菌戰檔案匯編》 資料圖片
歷史正在說話,史實正在發聲。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多部抗戰文獻資料及著作集中出版公布。
9月2日,國家圖書館“日本細菌戰資源庫”正式上線,萬余頁史料向社會免費開放﹔集結權威研究力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組織編撰的八卷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百冊《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軍事資料集》近日正式出版﹔20卷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也於不久前全部出齊。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五年來,相關領域學者開展深入研究,大部頭、沉甸甸的史料文獻及學術著作陸續推出。
中國學人正將過往熔鑄於鉛字,將歷史銘刻在今天。
1.多方征集檔案,展示史實史証
9月2日,國家圖書館正式發布“日本細菌戰資源庫”,歷史的一頁被重新掀開。
1941年11月4日清晨,一架日機低空飛過湖南常德上空,空襲警報響起,谷麥、紙片、棉絮和一些不明顆粒物從天空撒下。當地人將這些投擲物送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有疑似鼠疫杆菌的微生物存在。7天后,常德出現第一例臨床鼠疫病例,繼而鼠疫在該地暴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發動了慘絕人寰的細菌戰。調查與研究這段歷史,對揭示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警惕歷史悲劇重演、維護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日本細菌戰資源庫”以國家圖書館從海外征集的日本細菌戰檔案為基本素材,對原始文件進行逐頁整理標引后建成,資源庫內容涉及日本細菌武器研究與試驗、日本對華實施細菌戰、日本使用活人進行人體試驗、日軍針對戰俘及平民的暴行、盟軍對日本涉細菌戰科研人員和軍人進行調查、盟軍關於組織戰爭罪行審判等方面,史料多達一萬余頁。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2012年國家圖書館啟動“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從文獻普查、征集、整理、數字化與專題資源庫建設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搶救保護工作。八年來,先后征集到日本細菌戰調查檔案、日本戰犯審判文獻、日本戰爭罪行文獻、日本對華調查文獻等史料,較好地填補了國內空白。
“數據庫從9月2日起將面向全社會免費公益使用,開放史料利用,展示史實史証,助力學術研究。”饒權說,國家圖書館還同時推出《侵華日軍細菌戰檔案匯編》,將這些一手史料影印出版,以方便專業學者研究使用。
2.夯實史料基礎,開放史料利用
“抗戰史研究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進步,很重要的一點是史料的開放。”
9月2日,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軍事資料集》出版座談會上,《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軍事資料集》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一語點出史料研究與開放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軍事資料集》選目原則以存世量較少、較為珍稀的官方出版物、內部文件為主,以史料價值較高的公開出版物為輔。除此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為標有“極機密”字樣的內部印刷品,很多是孤本,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如機密軍情文件《敵兵家信集》(1940年3月)《守土日記》(1944年6月)《敵軍戰場日記》(1946年4月)以及軍政文獻《國防兵役論集》《兵役叢言》等。
浩如煙海的史料是如何發聲的?
座談會上,《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軍事資料集》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羅敏,給大家展示了一張日本新聞史料圖片,上面寫著“一九四三年在華北對敵作戰一萬一千四百三十次,佔全數百分之七十五”。羅敏指出,當時日軍主要的交戰對象是中國共產黨軍隊,看日本人怎樣報道八路軍、新四軍,能更好地回答游擊戰在抗戰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夯實史料基礎,眾多中國學人數十年如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的名字漸漸淡去,成果卻累積成冊。
40年、20卷、1200余萬字。今年7月,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科院共同編纂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由中華書局出版,《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是一部系統公布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檔案資料集。從1988年第一卷《九一八事變》出版開始,前后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參與其中。該書所收資料始於1931年,完整再現十四年抗戰期間日本侵華的血腥圖景,為“十四年抗戰”提供有力的史料証據和支撐。
9月2日,國家圖書館陳列出了近年來出版的多套“大部頭”史料文獻:《對日戰犯審判文獻叢刊》《近代日本對華調查資料》《滿鐵剪報類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魏崇告訴記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共計出版有關抗日戰爭的大型專題史料43種,1998冊,包括抗戰專題文獻、對日戰犯審判文獻叢刊、近代日本對華調查檔案資料三大選題方向。
3.站在更高視角,真實再現歷史
“抗戰十四年,我們寫這部抗戰史也花了十四年。”
9月2日,《中國抗日戰爭史》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介紹了該書的編撰出版過程。
八卷本《中國抗日戰爭史》是一部大型抗日戰爭通史著作。據了解,2005年,時值抗戰勝利60周年,已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步平開始醞釀《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寫作,並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中國抗日戰爭史》廣泛利用了現藏國內外的檔案文獻資料,尤其是近些年來公布出版的檔案文獻資料,全書分為局部抗戰、戰時軍事、戰時政治、戰時軍隊、戰時外交、戰時經濟與社會、偽政權與淪陷區以及戰后處置與戰爭遺留問題等8個專題。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勇給予該書高度評價,他認為八卷本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是目前大陸學術界有關抗日戰爭方面資料最全,各方面專題研究最深,最有代表性的權威性的學術著作。“學術研究的左右兩輪,一個是史料,另一個是在史料基礎上的研究,兩輪共同運轉,學術界就往前發展了。”徐勇說。
今天,如何著抗戰史?如何讓歷史說話?
正如步平曾說,我們應當將自己的體會與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深入思考,在當年的親歷者逐漸遠離我們的時候,認真地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盡可能真實地再現歷史,尤其應當從更高的視角回望歷史,對歷史做出我們這代人的評價。
“人們認識歷史,有如旅行者觀覽名山大岳。往往要走出山腳回頭望去,方能見出其逶迤勢態,靈氣所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的今天,歷史學家劉大年的這句話,仍被人們時時憶起。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回望與銘記,是責任,更是使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