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500多名國內外新聞院校師生齊聚雲端研討

新聞傳播學術研究應量體裁衣

2020年09月15日13:1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500多名國內外新聞院校師生齊聚雲端研討新聞傳播學術研究應量體裁衣

近日,中國新聞史學會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舉辦,以“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路徑”為主題的線上暑期工作坊,就新聞傳播的問題意識、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知識圖譜、新聞傳播學前沿研究方法等新聞傳播學術研究問題展開研討。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蔡雯表示:“全人類當下面臨的危機需要更充分的溝通和理解,新聞傳播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和感興趣的‘顯學’,本學科的理論創新是國家的期待,也是研究者們所向往並有可能去實現的目標。”

新聞傳播問題源於專業研究

“學術不是技巧。”在“新聞傳播的問題意識”專題講座環節,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黃旦表示,目前學界存在3個問題,即提不出問題、提不出有新意的問題、不知道問題是否有價值。黃旦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大量閱讀,找到問題所在,改變提問方式,不斷追問。其次,除非必要,不要提關系類的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意義一定要落在問題的特殊性上,不要把問題作為一個個案,應驗証一個普遍的結論。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楊保軍看來,問題源於研究。“學問的道理很朴素,發現問題的道理也很朴素,講出來就是常識。問題來自研究,做的研究越多,問題就越多,就越有可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就是找問題、找辦法、找答案,學習的目的在於最終創造自己的思想。”關於問題的其他來源,楊保軍指出,問題來自閱讀、來自觀察、來自思考、來自交流,還來自寫作,作為研究者應該多讀書、多思考,找到自身核心的、穩定的興趣。

“學術不是技巧而是一種人生,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我們所閱讀的很多西方經典理論,它們都是針對西方社會的某一個問題,如果把經典產生的背景了解清楚了,我們就能夠更明確地理解它的指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潤澤這樣總結。

就跨學科視野中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指出,跨文化傳播來源於全球化,又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伴隨著社會流動,人們為了生存進行文化適應,這就引出了“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的追問,不同的學科在特定語境中進行追問,形成主體間、群體間、語言間、文化間的問題框架,構成多元的問題意識。

新聞學研究應用性較強,應重視在新聞工作和媒體實踐中發現問題。蔡雯表示,確定具體的選題時,要更加全面地考慮可行性,如研究者是否掌握了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得到外部條件支持﹔比如接觸到相關媒體和專業人員,接觸到最重要的當事人,獲得需要的數據等。還有研究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工作經驗、時間保障等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在“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分論壇上,評議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朱春陽指出,要敢於對既有的理論、爭議做出回應,而不是對既有的研究結論當作思維睡眠的枕頭。論文中文獻綜述的意義重大,如果文獻綜述做得好,就會發現問題然后做出回應,這就等於做出了學術貢獻。

新傳播環境需要新研究方法

圍繞新聞傳播學前沿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彪總結:“新的傳播環境需要新東西。”李彪認為,目前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是傳統意義上的、基於大眾傳播環境下產生的,所以拿以前的理論、方法解釋現在的社群,情緒傳播就會捉襟見肘,無法很好解決現在的問題。當前,我們所進行的傳播學轉型主要是學科主體性的問題,建立學科歸屬感就要保持主體性,但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理論視角來重構我們的學科。

在“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知識圖譜”分論壇環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茂君、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邸銘就“我國廣告研究知識圖譜再現:基於CSSCI 1998-2019年文獻數據”展開討論。周茂君、邸銘都表示,從最新研究熱點來看,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廣告將集中於廣告形態、廣告媒介、廣告規制方面的研究。廣告形態的革新化,如原生廣告、信息流廣告等﹔廣告媒介的智能化,如程序化廣告、精准廣告、大數據、機器學習、機器算法等﹔廣告規制的理性化,如廣告法規、廣告倫理等,都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研究熱點。

中國傳媒大學張毓強教授認為,“具有學術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我們才會去研究。以研究學者之間的合作問題為例,我們應該關注學者之間合作處於什麼狀態,為什麼大家是這樣一種合作狀態,與其他領域相比,這個領域的合作形態是不是有差異性、有獨特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合作研究的目的,這些思考的背后需要有大量文獻支持,要把它提煉成概念性的問題才能對學術有所貢獻。”

據悉,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史學會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舉辦的暑期工作坊項目,旨在促進學術知識普惠,為新聞傳播研究者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學術對話空間。(見習記者 李美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