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王慧敏:推動媒體融合,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2020年09月27日16:04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圖為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王慧敏做主題演講。陳杰攝

人民網上海9月27日電(記者 燕帥)今日,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通訊社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來自政府、學界、業界的嘉賓將圍繞“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網絡媒體的責任與使命”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王慧敏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金秋的上海,滿城桂花香。剛才幾位領導的致辭,也都帶著馥郁的馨香。

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媒體傳播方式幾經變革,主體多元分散、渠道多樣智能、傳播多徑迅捷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這是一個“危”與“機”並存的時代:順勢而為,就能挺立於時代的潮頭﹔錯失良機,隻能淪為業界的看客。

借這個機會,我就“網絡媒體如何更好地承擔責任和使命”,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保持“沉下去”的定力。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閱讀越來越便捷,海量的信息扑面而來,有人形容“量大管飽”。不過,也有受眾認為,網上真正值得“咂摸”的東西並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一是追求“鬧點”而忘了“重點”。不少媒體為吸引受眾,恣意隨“鬧點”起舞。不過,“鬧”過之后,又給受眾留下了什麼?作為媒體人,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在“三貼近”的契合點上做文章,才是重點。

二是追求“流量”而忘了“質量”。在傳播分眾化和媒介細分化的今天,網絡媒體追求點擊量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成為新聞快餐的“拼接手”和“標題黨”。失去了質量的新聞作品,不是易碎品又能是什麼!

三是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時效性固然重要,但片面追求速度,帶來的必然是“雨過地皮濕”。要寫出“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的新聞,唯有腳上沾滿泥土。

內容是王道——這是新聞行裡顛扑不滅的真理!無論什麼樣的傳播形式,離開了吸引受眾的傳播內容,都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為博取眼球而失真失向,筆頭必然失准失范,帶給受眾的隻能是失信失望。

要想贏得讀者,就必須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以精對新、以深對淺、以准對快、以穩對變。實踐告訴我們,隻要做到了“精”“深”“准”“穩”,媒體的信譽自然會來。

第二,要提升“融進去”的功力。互聯網發展至今,網絡空間,不獨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空間,也是國家凝聚共識的空間。打造新型傳播平台,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是網絡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發力?

一是用主流價值駕馭先進技術。如今,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在“算法時代”,不少平台片面迎合受眾喜好,過於注重受眾想看什麼,而不注重社會導向功能,久而久之,受眾身上的“正能量”就難免褪色、掉色。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切記:傳媒的技術形態可以變,而引導人、教育人的職責不能變。

二是用更好的服務凝聚受眾。“人找信息”的時代已成過去,“信息找人”的時代已經到來。媒體功能已經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成為一個集信息傳播、社交網絡、政務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全服務平台”。隻有用服務“黏”住用戶,才能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這一方面,人民日報做了一些探索:正是因為牢牢把握“服務受眾”這個理念,人民日報微博粉絲數突破1.2億,連續7年保持全行業第一﹔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綜合影響力在所有微信公號中穩居第一。

第三,要夯實“走出去”的實力。中國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國。以網為媒,聯接中外,成為網絡媒體在新形勢下的一大任務。眼下的中國,並不缺乏搭建國際化網絡平台的技術和能力,但是,在真正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深刻把握外宣規律,切實提升國際傳播競爭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書記提出的“擴大地域覆蓋面、人群覆蓋面、內容覆蓋面”,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女士們,先生們,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人若失去熱情,終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推動媒體融合,就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唯有為時代聚人心、為社會存正氣、為人間弘美德、為民族展形象,才能不負人民,不負重托!最后,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