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王春瀟:勇毅前行 踐行“四力”永遠在路上
走在現場 永無止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王春瀟
我是王春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評論部24小時的主播。其實在主播台前,我是一個新人,但是在新聞戰線上我卻不是一個年輕的記者了。過去的十八年,我七年一線拼殺、九年帶隊駐站祖國東南沿海省份福建。
在這十八年中,無論角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一件事兒始終未變,那就是我始終走在新聞一線﹔有一個迷戀始終未改,那就是我鐘愛的新聞現場。
“走在現場”是我職業的第一信條。
踐行四力,是我們新聞人的一大要務,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其中腳力排在最前面。
2010年,福建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災。我和我的團隊聽說順昌縣元坑鎮有一個叫寶庄村因為洪水被圍困了幾天幾夜,通訊中斷成為了孤島,我們毅然背著海事衛星挺進寶庄村沖進絕路,用全天候、接力直播的方式,跟蹤記錄了救援隊伍冒著生命危險,沖進孤島,拯救斷水斷電斷供給的寶庄村的全過程﹔當時,我們的團隊7個人,平均年齡隻有26歲,有記者走丟了鞋,有記者磨破了手,但是大家一個比一個更無懼生死。我們在山裡用還是衛星直播了這樣一段至今難以忘懷的現場:解放軍戰士站在洪水裡攙扶九個月身孕的村民走上臨時搭建的鐵橋,這位孕婦走過這座生死之橋時,她已經被圍困了八天八夜,隨時有臨產的風險。后方編輯說,那一刻直播線上幾乎響起了掌聲。
(直播片段:孕婦從橋上走出來)
有了帶著泥土行走的腳力,才可能有更銳利的眼力,更敏感的腦力,也才可能有更具感染力的筆力。我曾經遠赴雲南、廣西山區採訪大旱。在一所希望小學裡,我發現了角落裡的這位名叫麗娟兒的住校小姑娘,我在她的課桌裡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學校給孩子們發捐贈的水,她總是舍不得喝,每周隻喝一瓶礦泉水,因為,她要把省下來的礦泉水背回家裡。
(麗娟同期:“記者:為什麼書桌裡藏了這麼多的水?麗娟:這是留給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喝的……”麗娟哭了……)
這條課桌裡的小秘密,感動了太多的觀眾,很多企業和個人看到這條新聞后決定向學校和麗娟兒家人發起捐助。
走在現場,有時候,還需要別常人多一些的勇氣。2020年1月28號,今年的大年初四,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令人不寒而栗,但是我拿著單程票,毅然踏上了開往武漢的空蕩蕩的高鐵車廂,當我抵達武漢站,檢票口的小姑娘和我們說“你們想好了嗎?進去可能短時間就出不來了”。我和通行的兩位同事異口同聲說:“姑娘,放心檢票吧,我們准備好了。”我們這一去就是89天,這89天,很苦,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叫苦。當我回到北京,我的兩個兒子為我拉起了一條橫幅,媽媽,你也是英雄。而我隻能戴著口罩隔空給他們一個久違擁抱,那一刻,我哭了。
(照片視頻:接媽媽回家)
走在現場,永無止境。把雙腳“邁”開,深入蒼茫的遠方﹔走在現場,把握大勢、敏於觀察,讓眼睛“亮”起來﹔走在現場,以學益智、勤於思考,讓腦袋“活”起來﹔走在現場,言之有物、善於表達,讓筆杆“舞”起來。我想,這就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的最好的實踐。
福建百年一遇洪災報道工作照
台風報道工作照
武漢新冠肺炎報道工作照
王春瀟,現任央視新聞評論部《24小時》主持人。從“一線”記者到主播台前,把十六年現場報道經驗帶回演播廳﹔從央視國際頻道到新聞頻道,痴迷活躍在一個個新聞現場﹔從“台風眼”到“地震中”再到“洪災第⼀線”,用自己特有的報道方式、不同的報道視角,將新聞現場深度呈現。
十八年央視工作經歷:曾在國際頻道任職七年出鏡記者、九年地方記者站負責人﹔政治素質過硬,曾獲廣電總局優秀團干、廣電總局優秀黨員、多次榮獲台和中心一級的年度優秀記者﹔是央視首批首席出鏡記者、曾獲央視青年記者出鏡大賽銀獎、央視時事評論大賽季軍。
十八年記者經歷:曾擔任突發事件專職記者,其中,在2010年年6月福建“百年一遇”的洪災報道中,在應急報道點成立僅半年多的情況下,帶領一支平均年齡隻有26歲的團隊打了⼀場“抗洪阻擊戰”。3路採訪、7名記者、連續16天持續關注﹔31條新聞、33場直播、220多分鐘時長……其中《挺進寶庄村》黨員⼤營救的新聞,開創了電視新聞直播的新模式。帶領團隊獲得福建省抗洪報道先進集體,並榮獲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福建省先進新聞工作者等多個獎項。
從業十八年,每年都有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和省部級獎項。
2018年底,從“基層”回到主播台前向自己新的夢想“記者型主持人”繼續邁進。
(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決賽日前舉行,由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層層選拔推薦36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參加“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親歷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