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劇用真誠和創意海外"圈粉"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海報 資料圖片
電影《七月與安生》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在第14屆亞洲電影大獎上,王小帥憑《地久天長》獲最佳導演,周冬雨、易烊千璽憑《少年的你》分別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劇《外交風雲》發行至北美、非洲、印尼等國家和地區,並即將通過網絡平台登陸26個國家……近日這兩條新聞一出,就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愈發密切,“出海”成為中國優質影視創作的常態。而影視作品可以直觀有效地傳播和建構國家形象,中國影視劇呈現何種價值觀念,與海外觀眾怎樣認知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所以,身處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之下,中國影視創作不能局限於“我把自己的故事講給自家人聽”,更要自覺擔當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載體,“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讓海外觀眾在不知不覺間被中國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所吸引,被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所打動,從而了解並愛上這個古老卻充滿青春活力、真實質朴而又不失靈動的國度。
以更加豐富的樣態亮相國際舞台
翻看近幾年中國影視作品海外傳播的目錄,我們發現這是一份相當出色的成績單。2019年春節檔大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同步上映,成為近五年來北美票房成績最好的中國電影。繼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去年國慶期間在海外各地同步上映引發熱議之后,其姊妹篇、以“家鄉”的故事展現中國脫貧攻堅成果的《我和我的家鄉》也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的多個城市上映,讓海外觀眾深切感受中國各地的發展變化。還有軍事題材《戰狼2》《紅海行動》,懸疑片《唐人街探案2》,動作片《急先鋒》等,如今海外觀眾能在銀幕上及時觀看到類型豐富、題材多元的中國電影,審視中國社會的千姿百態,感受中國人生活的酸甜苦辣。
國產劇集在“走出去”方面也收獲頗豐。今年3月,展現當代中國家庭形態的電視劇《都挺好》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電視台播出。4月,古裝劇《楚喬傳》被譯成西語劇集《勇敢的公主》,登陸哥倫比亞國家廣播電視台文化教育頻道黃金檔。5月,講述中國互聯網創業浪潮的《在遠方》在韓國OTVN頻道和中華TV頻道播出,在當地刮起一股中國風……光是近一年來劇集“走出去”的成功事例就不勝枚舉。國產紀錄片也不甘落后。從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到近期發行至全球多家電視台,覆蓋亞太、北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風味人間》第一季,先后登陸馬來西亞Astro電視台的《宵夜江湖》《早餐中國》,國產美食紀錄片飄香“海外”。而《中國脫貧攻堅》《武漢戰疫紀》《城市的溫度》等也走進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用真實影像打開一扇扇窗,讓海外觀眾從不同角度理解當代中國。
類型化創作實現跨文化傳播
如果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走出國門的影視作品多為功夫、武俠、古裝題材,那麼近年來隨著影視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影視產業生態不斷成熟,中國影視從業者開始根據各國及地區民眾對影視劇內容的喜好不同,嘗試採用重工業作品、都市愛情題材、喜劇等更加多元的作品樣態走上國際舞台,尋找海外傳播的有效路徑。
近兩年,中國影視劇的“出海”之路正在發生明顯改變:以前主要圍著東亞、東南亞打轉,現在已延伸到南美、北美、非洲等地理位置更遠的國家,收看的人群也從以華人為主拓展到更廣泛的人群。為什麼中國影視作品能抓住越來越多海外觀眾的眼球?類型化生產可謂一大制勝法寶。《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祖國》都是知名導演匯聚、實力演員加持,採用若干個獨立的短故事圍繞同一個主題展開的拼盤方式敘事,用或溫情或勵志,或浪漫的迥異風格,講述中國不同地區幾個普通人與祖國、家鄉的故事,將深刻的思想內涵內化於戲劇密度之中。《急先鋒》《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等在海外掀起觀影熱潮的電影將軍事、刑偵元素與動作類型嫁接,尋求主流價值表達與商業元素的契合點。還有在海外平台多語種上線的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白夜追凶》也因類型化敘事策略贏得眾多海外觀眾的點贊——前者以12個時辰為時間線索,用強情節編織邏輯嚴謹的故事,讓人被極致的戲劇張力所震撼﹔后者以扎實的敘事功底搭建燒腦劇情,使觀眾不由自主地與主人公一同抽絲剝繭、探案追凶。敘事水平的不斷提升成功激發海外觀眾的觀賞熱情,從而為中國影視作品與其他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搭起了有效溝通的橋梁。
精神內核和文化底蘊成就獨特氣質
在找到海內外觀眾普遍能接受的敘事模式,搭建起交流的藝術平台基礎上,跨文化語境下的影視創作還需在精神層面上尋找最大公約數,開掘人類永恆的主題方面下大功夫,利用世界各國人們都具備的同理心、共情力進行交流。在美國掀起追劇潮的電視劇《都挺好》雖然展現的是中國家庭形態,探討的卻是老齡化背景下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養老話題。在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上映,並將被韓國翻拍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則以愛情和友情這些世界各國年輕人都關注的視角切入,來講述青春與成長這個每個人都會經歷和思考的人生課題。這些作品所探討的話題使其他國家的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給他們帶來啟示和思考。
當然,跨文化語境還要求影視創作求同存異。所以,作品必須保持個性,既要有創作者的個性,也應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特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具備獨樹一幟的人文氣質,中國影視作品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無論是什麼類型,哪種題材,海外電影觀眾已不滿足於停留在認識某些中國文化元素的簡單層面,而渴望進一步了解、挖掘中國文化深層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底蘊。因此,我們發現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講的都是中國故事,展現的都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風貌,並在人類共通的價值理念之中著重渲染了中國文化的厚重底色。像《流浪地球》在科幻題材和高科技特效的華麗外殼之下,蘊藏著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園、土地情結。而這才是海外觀眾最為津津樂道之處。
當下,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了傳播革命,也為國產電影的海外傳播創造了新的可能。除了傳統的電影節展、影院、電視台,中國影視作品還可以選擇不同航道“出海”,通過互聯網走出國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播出放映。未來,“互聯網+”模式將成為趨勢,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將在網上欣賞到中國影視作品。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影視創作也應該與時俱進,著手研究海外互聯網用戶的收看需求,讓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中國形象通過多種渠道,在全球觀眾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記。
(作者:丁亞平,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