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中國廣播劇誕生70年:與時"劇"進 "聲"生不息

2020年11月11日13:3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中國廣播劇誕生70年:與時“劇”進 “聲”生不息

回眸中國廣播劇發展歷程,輝煌過,沉寂過,現如今它又站在了崛起的拐點。隨著媒體融合的進一步推進,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媒體從業者、聲音愛好者參與進來。

10月24日晚,在由中國廣播劇研究會主辦、吉林廣播電視台承辦的2020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年會暨“與時‘劇’進、‘聲’生不息”——新中國廣播劇誕生70年、中國廣播劇研究會成立40年盛典晚會上,人們再次感受了聲波流轉的魅力。

70年廣播劇砥礪征程

2020年年初以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無數英雄逆著人流的方向行進匆忙,卻無比堅毅。在這些群體中,在中國廣播劇研究會的集結號聲中,凝聚著一批廣播劇人,他們以聲馳援,用手中的筆和話筒,通過“聲音”的力量,鼓舞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同應對這場戰“疫”行動。

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中國廣播劇人深知使命擔當、職責所在。從創意策劃到錄制完成,廣播劇人“隔空創作”。在互不見面、拉群討論的環境中無償完成500多部(集)抗疫廣播劇,也展示了疫情發生后,中華大地上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以微光匯集成大愛,共抗疫情的壯美畫卷,生動詮釋了“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時代精神。

廣播劇《一路逆行》以鐘南山與隨行學生的一段對話,勾勒出鐘南山在抗疫危難中日夜奔波,心系百姓的深刻主題。何謂英雄?閉目聆聽,一位老者堅毅的臉龐慢慢在腦海中浮現……現場還呈現了廣播劇《杜十娘》《減去十歲》《板車女孩》《大國工匠》等,以及微劇《打醬油》,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一經落地便生根發芽

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熊生民回憶,40年前,也就是1980年,中國廣播劇研究會成立了,這是中國廣播劇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也標志著廣播劇作為中國一個年輕的劇種已經進入了成熟期。

熊生民說,廣播劇雖然是外來品種,但是一經播撒在中國大地上,就很快生根發芽,長成中國戲劇家族中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在中國經歷的重要歷史時期都有其代表作品,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廣播劇作的經典。如上世紀50年代中期錄制播出的《黎明的河邊》《皇帝的新裝》﹔60年代前后的《山谷紅霞》《三伏馬天武》《杜十娘》《紅岩》《故鄉》《兩幅油畫》《沒有織完的筒裙》等。1976年歷史揭開新的一頁,廣播劇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陸續涌現出《窗口》《傷痕》等代表作品。

廣播劇的成熟在於其擁有眾多受眾,也在於其得到了文藝界、社會等的廣泛認同。曾經《人民日報》副刊發表了《沒有織完的筒裙》﹔《故鄉》等廣播劇在《劇本》月刊上發表﹔《廣播業務》發表了廣播劇《在激流中》等。

在這個過程中,廣播劇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廣播劇《瓜兒為什麼這樣甜》和《響鈴公主》分別被改編成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廣播劇《二泉映月》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改編成同名電影,人們通過電視、電影反過來認識了廣播劇。

已經有鄉鎮電台加入

熊生民介紹,廣播劇制作業務交流已經進入常態化。國內的劇目交換和業務研究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舉行﹔與國外的交流也已開始,廣播劇《山谷紅霞》等被推薦參加國外的廣播劇比賽﹔《李自成闖石門寨》作為文化交流項目介紹到國外。

中國最初的廣播劇是通過直播完成的,然后才有了錄音錄制。採用臘片錄制播出,是在鋁質薄板上涂一層樹脂,然后通過話筒,把語言、音樂等錄制在臘片上。錄制后不能改動,成本高,且使用壽命不長。臘片之后是鋼絲錄音,然后是三型磁帶、八型磁帶,到德國c型磁帶再到國產磁帶,直到現在的超級錄音設備和工藝的應用。錄音設備和工藝的改進與發展,為廣播劇錄制質量的提升、優秀劇作的涌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工藝支持。

“1980年11月15日在成都召開的全國廣播劇交流會上,交換了節目,交流了編劇、導演、節目制作等方面的經驗,對於促進廣播劇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加強國內外廣播劇業務的交流,開展廣播劇藝術理論的研究,會議經過醞釀和協商,一致通過成立中國廣播劇研究會。”熊生民說,大約在1980年年底,中國廣播劇人有了自已溫馨的家。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在最紅火的時候,曾擁有130多家會員台。今年,已經有鄉鎮級電台成為研究會的會員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原廣播劇導演胡培奮介紹,在電視台及網絡平台發達的今天,廣播劇雖然是小眾戲劇,但其仍有不少聽眾。為做廣播劇《聽到的世界》,他和廣播劇組的同志前往盲校採訪,在校園裡看到每個盲童都拿著一個收音機在收聽。他們問一個女盲童:“小朋友,你最喜歡聽什麼節目?”她說:“喜歡聽廣播連續劇和長篇小說。”旁邊兩個小朋友都附和著:“我們也愛聽。”同時,他們還經常看見許多離退休老人喜歡邊聽著收音機邊散步。

胡培奮有一次坐出租車,正碰上司機師傅在聽廣播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他問師傅:“你喜歡聽廣播劇?”師傅說:“喜歡呀,好的廣播劇像電影錄音剪輯,可惜太短了,隻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就好了。”作為廣播劇工作者她聽了很欣慰。胡培奮說,在國內廣播劇是有市場的,但劇本要有好故事,有懸念,戲劇性強,制作要精細,這樣就不會失去聽眾。(記者 張席貴)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