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互聯網平台瞄准知識賽道 知識類創作者越來越吃香

2020年12月02日07: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知識類創作者越來越吃香

  近年,對泛知識領域的布局成為許多互聯網平台的重要內容戰略之一。業內人士指出,一場關於知識類創作者的爭奪戰開始了,但“知識”良莠不齊、“專家”資質難辨等問題也頻頻出現,亟待各方力保知識“純度”,使更多人獲益。

  為創作者搭建廣闊舞台

  目前,知識內容成為各大互聯網平台青睞的“香餑餑”,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成內容新趨勢。在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看來,知識類創作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知識和專業背景的行業人士”。據悉,目前今日頭條擁有職業身份認証的創作者超過13萬人,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垂直類內容的月閱讀及播放量逾10億次。為幫助知識類創作者打造個人品牌,今日頭條近日推出“頭條行家計劃”。

  知乎將拓展知識類內容、扶持知識類創作者視為重中之重,今年在“問答”的基礎上增加視頻、直播等功能,建立了創作者學院,近日又推出知識分享類欄目“新知青年說”,為知識創作者提供“舞台和聚光燈”,使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影響更多人。

  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18億,佔網民整體的87%。業內人士指出,短視頻用戶紅利幾近觸頂,如何引入新增量成為各平台的發力重點。為吸引更多用戶,短視頻平台紛紛把知識傳播作為主打內容之一。抖音推出專門針對知識類創作者的“DOU知計劃”,並成立由院士、科研人員及科普創作者組成的“科普顧問團”。西瓜視頻以幫助用戶“開眼界、漲知識”為發展重心,將入駐重點聚焦於知名高校教授、行業領軍人物等。快手也聯合知乎推出“快知計劃”扶持知識創作者。

  “相較於傳統的知識傳播途徑,新時代的年輕人更喜歡借助互聯網平台進行學習。”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認為,利用視聽語言可以增加內容趣味性,正好符合年輕用戶的喜好和學習習慣。“互聯網創新形式下的知識傳播偏向於大眾科普,普遍適用是核心,專業又通俗的講解形式容易吸引更大范圍的用戶群體。”王炎龍說。

  粉絲量大、傳播力強的知識類短視頻大都具備一些共同特性:傳播主體具有較強的個人魅力或“網紅”氣質,主題能抓住公眾的盲點或痛點,內容表達生動直觀。王炎龍認為,一個標識化的權威人物IP可以有效提高平台影響力。據悉,為鼓勵知識類內容創作者,B站平台發起“好奇心計劃”“知識分享官招募令”等,並上線“知識區”內容板塊。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在“知識區”講法律課,通過對熱點案例、疑難案件的分析普及法律知識,已吸引逾千萬粉絲關注。

  隻有獨具特色的差異化內容服務,才能增加用戶黏性,形成平台的核心競爭力。“知識創作者也可以依靠平台和自身流量實現知識變現的需求。”王炎龍說。

  知識傳播要嚴把質量關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運行發展及用戶行為調研分析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市場規模將達392億元,用戶規模有望突破4.2億人。

  據悉,當前知識付費服務分為問答制、會員制、專欄訂閱、視頻直播等類型,許多在線課程的講師被包裝為“大V”、業界明星,用戶難以核查其真實資質,部分知識課程存在內容注水等問題。前不久,北京白領賈女士花99元購買了一款講解理財知識的線上課程,但她聽完發現課程內容非常“水”:“講師沒有什麼過硬的資歷,卻被包裝成精英人士,內容基本照搬入門級的財經書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提醒,受眾獲取知識服務時,需要認真分辨、慎重決策,同時也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和平台做好把關篩選,防止知識板塊過度商業化和功利化傾向。為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自2020年9月底起,國家網信辦開展專項整治,重點針對“知識”良莠不齊、“專家”資質難辨等突出問題,督促知乎、得到等知識社區問答平台開展自查自糾。

  除了知識付費市場暴露出的問題,也有人對知識的碎片化傳播提出質疑。通過互聯網平台把專業知識以“零敲碎打”的方式傳播給大眾,究竟是利是弊?

  “雖然一開始擔心娛樂性會不會對知識造成不嚴謹的影響,但是后來發現,二次創作能夠將授課內容壓縮、提煉、升華,並且更加吸引眼球,這是很好的。”羅翔說,現在很多看知識視頻的是年輕人,制作視頻時可以從年輕人的思維角度去更好地融合,使其更容易接受。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認為,既要承認短視頻等平台在知識大眾化傳播方面的優勢,也要認識到這種傳播方式的潛在負面影響。“通俗化不等於庸俗化,短平快的快餐式知識消費並不能取代系統的專業學習,它隻能作為專業教育的一種大眾化延伸。某些內容生產者一味追求傳播效應,用夸大方式呈現知識,往往以偏概全,誤導公眾。更有甚者把‘碎片化學習’鼓吹為一種知識成功學神話,會助長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

  “無論是短視頻平台還是知識傳播者個體,都應當以專業知識的標准要求自己,注重內容品質的提升,嚴把質量關,確保在科學性和價值觀上不存在導向性錯誤。”黃典林認為,隻要有高質量的內容為基礎,用互聯網新興傳播方式並不是問題,反而能有效激發公眾的求知興趣,拓展專業知識的傳播廣度和社會價值。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