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雲”聚北京熱議
互聯網時代紀錄片:初心不變,講好每一個故事
《但是,還有書籍》《生活如沸》《一百年很長嗎》等優質網生紀錄片讓人印象深刻。
聚焦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發展趨勢、發布“嘉果計劃”提案、探討跨文化制作與傳播……為發揮紀錄片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國際行業間的交流合作,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上,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邀請中外嘉賓就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的發展,以及如何通過紀錄片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鑒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越來越多年輕人看紀錄片
互聯網發展使紀錄片的傳播更加便捷,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制作與發行,紀錄片的國際合作也較以前更加容易。
在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看來,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看電視的方式,網絡視頻改變了電視的傳播模式和紀錄片的評價模式。“這些改變直接對當下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
“通過互聯網的傳播,使得嗶哩嗶哩的紀錄片瀏覽量呈上升趨勢。”嗶哩嗶哩紀錄片顧問朱賢亮表示,紀錄片具有“更加年輕的受眾”“更接地氣的話題”“更加潮流的表達”“更加獨特的傳播”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紀錄片在年輕人這一群體中呈現出流行趨勢。但是無論怎麼變,都要“繼續‘用愛發電’。愛不能變,即對待紀錄片的愛與情懷是不能變的,改變的是制作紀錄片的方式”。
對此,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主編朱樂賢也認為,新媒體給紀錄片帶來了更多更年輕的用戶,同時使得紀錄片的時長變短,從而適應移動端的播放。由於互聯網的發展,紀錄片與受眾的互動性也變得更強。“雖然移動端的紀錄片時長被大大縮短,但這也恰恰適應與符合了當代用戶習慣,即在碎片化時間中,使用移動設備觀看紀錄片。”
“互聯網時代,紀錄片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受眾的構成看,今天有更多年輕人在看紀錄片,新媒體對紀錄片來說,也意味著新的機會。”在德國AG DOK紀錄片協會主席托馬斯·弗裡克爾看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行業帶來了很多改變,紀錄片出現了新的形式。“在德國,隨著新媒體平台的出現,使得曾經在德國銷量很差的紀錄片也有了更多的關注。”他表示,新媒體不會創造奇跡,傳統媒體也會繼續存在。現在制作紀錄片不再受電視台束縛,而是可以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同時,市場也需要好的故事、好的制片人。
印度紀錄片專家喬治·庫裡安表示,新媒體為紀錄片帶來了新受眾、新內容、新科技,然而,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很多受眾沒有興趣去觀看更長的內容,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好內容依然是核心競爭力
如何在新環境下讓紀錄片觸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讓每個受眾在真實而又普通的故事裡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慰藉?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選題與內容至關重要。在未來的紀錄片制作中,會逐步減少由於技術問題所帶來的差異,因為紀錄片的本質是:向世界講好每一個故事。
“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與故事去吸引受眾,我相信紀錄片的未來依然會很美好。”托馬斯·弗裡克爾如是說。
“內容作為吸引受眾的最重要因素,其真實性以及質量是不會變的,變化的是講述方式以及形式的創新,還有為了適應傳播方式的改變而作出的改變。”朱樂賢表示,從電影時代到電視時代再到流媒體時代,帶來的只是傳播手段的變化,重要的是通過紀錄片去傳達共同的價值觀,去講好故事。
喬治·庫裡安則認為,新技術使紀錄片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制作紀錄片的初心——記錄真實的故事是不變的,世界需要對文明的守望,需要故事,需要紀錄片。“新媒體對紀錄片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新媒體時代,制作人也要考慮怎麼去拍攝紀錄片,我們要通過紀錄片這個獨特的藝術形式,去講好復雜與獨特的故事。”
英國Meridian Lines Films監制麗茲·麥克勞德以與國家地理合作制作的《做客中國》為例談道,為了吸引受眾,這部片子選了3位主持人,他們融入3個不同的家庭,跟這些家庭同吃同住,一起勞作。“我們注重文化體驗和探險性、娛樂性,在一起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
跨文化需要找准切入點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紀錄片作為一種內容表現形式,在國內外一直受到較多的關注,同時在業內也對更高的紀錄片質量以及更好的國際合作進行追求。但是,由於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文化溝通與文化差異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紀錄片作為可以很好地承載文化、減少文化間分歧的載體,如何更好地使用紀錄片傳播不同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錢納表示,對於跨文化溝通和交流,首先雙方的相互信任是根基,其次講故事的過程和方式也非常重要。在跨文化合作中,最難的地方是語言等帶來的挑戰。“語言不通,就不能順暢表達,也不能精准獲取。”
BBC Studios監制馬修·斯比林福德認為,“向世界人民講述本國的故事,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怎麼深挖這些故事,讓一些真正的專家有機會在影片中發聲。”在他看來,在跨文化合作方面,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的相關話題是相對容易合作拍攝的選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國際項目負責人田源也認為,“跨文化合作選題方面,自然類的選題特別適合跨文化合拍,因為共性比較多。而國內外不同的版本,實際上只是為了適應平台和時段的需求,其主要內容都一樣。”他還表示,在紀錄片的選題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主題是否會引起文化共鳴,還要考慮到價值觀的問題,特別是在跨文化的節目制作中,更要考慮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隻有打破文化壁壘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麗茲·麥克勞德認為,國際跨文化合拍有兩點很重要:一是雙方團隊的及時溝通。二是制作者與國際受眾的溝通。“合拍片是具有挑戰性的,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制作人和受眾往往更傾向於接受從本國文化視角出發的紀錄片。因此,除了‘國外視角’外,也可以考慮從人文視角出發,拍攝出能夠被本國以及世界范圍廣泛接受的紀錄片。”
旅英紀錄片導演孫書雲認為,在跨文化合作中最大的挑戰首先是信任,其次是溝通、深度。作為跨文化的合拍片,要關注當下不同的熱點,了解受眾甚至是廣告商的興趣。“因此,跨文化的選題,重點在於找到一個好的故事、一個好的切入點,並且堅持下去。”(記者 王坤寧 實習生 蘆佳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