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媒體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推特上一條虛假新聞比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更遠、更深入。科技水平的進步讓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自媒體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景象,媒體與受眾之間打破了過去“主與從”的關系結構,即單一生產者和被動接收者的關系。借助智能手機和搜索引擎,人們對於信息變得觸手可及,但這也促使了虛假新聞的急速盛行。因此,在傳媒教育中開設講授媒體素養的課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為緊迫。
“作為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必須學習新的技能,調整教學策略,以跟上行業的快速發展。否則,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同美國教育管理委員會常任主席、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傳媒與新聞學院教授克裡斯·羅什持有相似觀點的學者們,紛紛加入到改革行列,世界各地的許多院校也因此進行了課程調整,以幫助學生跟上當前趨勢,保持自己教學的領先地位。那麼,媒體素養課程的講授內容如何設置呢?
識別假新聞
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首先要從教授他們識別假新聞開始。標題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文章的標題為了吸引眼球最具欺騙性,這個道理也基本人所共知。所以,在課程中應教授學生識別標題以外的內容,如檢查文章日期、作者身份、寫作語氣和語言偏見等。
同時,針對大多數新聞,尤其是對重要新聞,他們並不會隻被一家媒體機構報道,熱門的獨家報道在當今媒體時代的生命力已遠不如從前,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多個新聞頻道間進行查驗,查看有多少來源報道了相同的內容,比較同一個主題中的不同措辭和標題,通過差異化核查內容的可信度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幾乎適合所有的融合類新聞的學生培養。
對於未來即將成為專業媒體人的培養來說,這些入門級傳媒素養的培養顯然不夠,學校可在傳媒教育中將學生帶入“換位思考”的情景中,布置學生創作一份全部為真新聞或全部為假新聞,或者兩種新聞兼有的報紙,讓其他學生分辨真假新聞。因為沒有什麼方式,是比自己“制作”假新聞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分辨假新聞的。
使用思維導圖
由於不同來源的文章會呈現不同的報道角度,這也使文章展示的報道細節不同。因此,當學生閱讀、聆聽或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問題時,他們也會相應對一個問題獲得更全面、更准確的觀點。然而,對於有些學生願意相信,但卻存有些許疑問的內容,授課教師可將思維導圖引入其中。例如,選擇一條曾騙過大多數受眾的假新聞,讓學生通過列出信息的不同渠道來源(包括哪些渠道相對可靠,哪些渠道相對不可靠),以圖形的形式進行展示,通過小組討論和各個學生所制作的思維導圖相互汲取靈感,進而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的“識假”知識儲備。
在如今以速度為先導的信息傳播時代,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識別方法的培養,將有助於學生在將來從事新媒體工作時,避免落入“一鍵轉發”的無操守媒體人行列中,成為質量與速度並行的優秀媒體人。
質疑數據和數字
通常,一篇假新聞會通過對數據的引用和堆砌,達到讓人信服的目的。因此,在面對由數據組成的新聞時,老師可教授學生從數據的角度對新聞進行評估。例如,當我們遇到一篇在臉書等社交媒體中被大量分享文章,稱“學生每天至少有8小時的睡眠,才會在學校表現得更好”時,應仔細觀察所引用的研究,因為在無意中就可能會發現,此調查只是在一所學校,在一堂課上進行的,僅隻有6個學生參與。那麼,這篇文章的調查發現便可想而知。
因此,在傳媒課程中教授學生使用圖表來說明數字是如何欺騙人們的大腦,讓人們相信整個信息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識別虛假新聞,而且便於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以此對虛假新聞進行指正報道,讓事實真相重回大眾視野。
事實上,傳媒素養是一門融合了傳播學、新聞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理論的課程,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而且有利於增加學生在日后工作中的新聞敏感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素養教育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是熱門話題,作為傳媒人才的培養,應時刻關注變化趨勢,改革課程設置,從而培養出與時代相符的傳媒人才。
(張博 編譯 文章綜合編譯自《媒體素養評估挑戰》《新聞的發展趨勢》《傳媒的未來:傳媒人員的概念和趨勢》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