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社交:從大廣場到小隔間

申竹月
2020年12月18日06:4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社交:從大廣場到小隔間

  如今,如果說攝影圈、漢服圈、粉圈還算較為“出圈”的小眾群體,常常出現在大眾視野,那麼“艦娘”等詞匯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時下不少年輕人的社交圈子正在以閉環形勢自我發展,從過去的公眾討論廣場演化為一個個封閉隔間,圈外人難以理解。

  從天涯、貓扑等論壇到博客、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絡社交前期呈現的是“大廣場”的特質——話題廣泛、參與人數眾多,每個參與者都會對不同領域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今,網絡社交卻開始“隔間化”——人們以各類社交媒體為依托,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結成穩固的小圈子,把“大廣場”切割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隔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聽圈內聲”“兄弟們把XX打在公屏上”“阿偉死了”等圈外人無法理解的話,卻會讓有同樣興趣愛好的人相視一笑。

  從“大廣場”到“小隔間”,人們的網絡社交套在不同圈層裡,在代表主流文化的大圈子和亞文化的小圈子裡恣意跳躍。而小圈子因為人數少、文化特征突出、成員間得以建立起強關系,甚至有更強的向心力與感召力。

  究其原因,在於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小眾化圈子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豆瓣小組、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使社群的成立與壯大更加便利化。過去小眾愛好往往因為地緣限制而“足不出戶”,而如今,一張群聊二維碼就可以讓愛好者們輕鬆實現點對點聯結,為人的自我實現、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靈活、便捷的社交方式也讓小眾化聚集超出了對某一種話題或某一個偶像的喜愛,進而延伸到共同經驗的分享,比如聚集了23萬網友的豆瓣小組“社會性死亡”,分享尷尬現場的“高壓鍋爆炸”小組,等等。圈子的背后早已從“同好”演化成“共同體意識”,而這種由共同經歷聚合起來的群體甚至可以藉由互聯網繼續向組織化發展。

  投身進入某個圈子,便會感受到它帶來的歸屬感甚至現實感。活躍頻率高低、是否擔任職務、結交好友多寡等等,現實生活的差序格局映射到了網絡圈子中,人們在其中也能體味到擁有社會資本的快感。

  不僅如此,小圈子因其目標受眾精准明確而成為資本財富生長的土壤。玩偶盲盒、動漫周邊、漢服裝飾……了解小圈子的用戶需求,提供交流平台和針對性服務,成為很多中小企業的新利潤增長點。

  社交圈的“縮水”,一方面說明年輕人個性發展越來越得到認可,年輕人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願望受到尊重。但同時,小圈子社交也產生不少值得注意的問題——圈子有自我發展的閉環,設立了內部未加規定卻普遍遵守的軟規則。信息繭房的存在讓圈子裡的人不斷加劇自我認同感,產生“回聲室效應”,更易激發群體極化現象。

  同時,一些小眾圈子一旦“出圈”到大眾視野,可能會在經受主流文化價值的審閱中,產生碰撞乃至對抗。個別違反公序良俗的現象也會引發社會對某個小眾圈子的抨擊。比如老師帶領小學生為某明星應援,影響正常教學秩序﹔“PUA”組織教學摧殘虐待女性,等等。

  因此,要對侵害社會秩序的小圈子行為及時加以制止,並對青少年加強教育引導。對於青少年來說,由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穩固,社會經驗不足,過早沉溺於某個“小隔間”,極易造成觀念閉塞,沉浸於獵奇的快感之中。

  整體而言,對於社交“隔間化”的社會現象,還是應當營造寬鬆包容的文化氛圍。若隻因為圈子“大”或“小”就對其橫加指責評判,將會造成小圈子愈發封閉,以致野蠻生長的狀態。每個人合法的興趣愛好都值得尊重,每個人都有追逐愛好的自由,對小眾文化報以包容態度,讓社會的精神與文化世界更加豐富多元,多姿多彩。

(責編:宋心蕊、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