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
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需要“以講代說”,即用講故事的策略和藝術替代傳統的說教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這一重要指示,為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力指明了方向,即中華文化傳播要擅長用中國故事闡發中國精神,解釋中國元素,讓中華文化生活化、生動化、具體化,使受眾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妙之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需要在中國故事中引入世界流行語言、世界元素和時尚元素闡釋世界主題,運用海外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載體、話題等元素來傳播中華文化。
在全媒體時代,提高中華文化國內與國際傳播力需要借助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的趨勢與優勢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著力擴大中華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增強中華文化傳播的滲透力。“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台、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從相加邁向相融,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目前形勢下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的重要途徑。
中華文化傳播要正確處理雅和俗的關系,做到雅俗共賞。中華文化傳播向來有大俗和大雅之分,在客觀、准確把握國內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需求偏好、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大俗和大雅的貼切轉化、相通相融,在雅俗共賞中提升中華文化傳播的深度和溫度。
以精准傳播和定向傳播為導向
中華文化傳播的本質是中華文化在國內外傳播客體間的傳遞、交流與互動。中華文化傳播要以精准傳播和定向傳播為導向,強勢傳播和柔性傳播相結合,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不同需求。
傳播客體對中華文化的需求是文化產品創作的不竭動力和源泉,而不同社會階層的受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偏好和特點大相徑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出能夠從不同層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是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的根本與前提。
文化傳播要有的放矢。以群眾的文化需求偏好、特點作為文化產品創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實施精准傳播、定向傳播的科學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提高中華文化國內傳播力最根本的一條,是傳播主體“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放下身段、耐著性子、帶著感情深入不同的社會階層、領域進行調研,察民情、知民意、通民心,為中華文化產品創作及其傳播提供民心所向和民意所屬。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則需要明晰國外傳播客體對中華文化的關注點、興趣點和興奮點。近年來,隨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不斷發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中國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發展觀、“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與理念既有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烙印,又表現出普遍性的世界意義和價值,得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的認同、響應和支持。以精准傳播和定向傳播為導向,強勢傳播和柔性傳播相結合,設身處地更換和匹配傳播內容,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在國外受眾中的認可度、接受度、影響力和感染力,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效能。
匯聚中華文化傳播的強大合力
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需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文化企業、專家學者及不同社會力量在文化傳播中的功能和作用,匯聚中華文化傳播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合力。
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加強和改善黨對中華文化傳播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中華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和領導權,是匯聚中華文化傳播的強大合力的核心與關鍵。
中華文化傳播是一項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系統性、綜合性工程,充分發揮各類文化企業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主觀能動性也至關重要。中華文化傳播還需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尤其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以此鼓舞人民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文藝工作者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使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
總之,我們要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形成中華文化創新與傳播的新局面,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成就,邁上新台階。
(肇慶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郭振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