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圍繞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專題評議會——

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 全媒體協同發力四兩撥千斤

2020年12月21日07: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圍繞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專題評議會——全媒體協同發力四兩撥千斤

圍繞今年黨和國家工作的主題主線,眾多媒體推出了一大批立意高、創意足、形式新、傳播廣的優秀主題報道。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適應媒介融合的深刻演變,適應人們對信息消費習慣的深刻變化。”12月9日,中國記協黨組書記、新聞道德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正榮在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的專題評議會上如是說。這場評議會圍繞全媒體時代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開展評議,總結經驗做法,探討創新路徑,提出對策建議。

找准主題的魂

對於獨家的優質傳播內容,一定要物盡其用,加強滲透性和互動性傳播

今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主題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書寫精彩華章的廣闊舞台。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新聞道德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張百新說:“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具有重大的新聞價值,也會誕生記錄歷史、反映時代的新聞名篇。”

廣大新聞工作者圍繞宣傳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採寫了一批正能量充沛、語言生動鮮活、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的優秀作品。《光明日報》發揮聯系知識分子的優勢,持續深刻闡釋五中全會精神。截至目前,《紅船初心》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兩個專刊,還在以每周兩期的頻率邀請權威專家詮釋全會精神。《科技日報》推出《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專欄,推出系列報道“科技工作者熱議五中全會《建議》創新關鍵詞”,對《建議》中關於科技創新的論述,逐字逐句進行解讀。

除了進行理論闡釋,兩家媒體還注重全媒體協同發力。《光明日報》的《“十四五”新詞典》專欄在評論末尾配發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掃碼后可以看到適合微信用戶的閱讀模式。專欄還在光明日報頭條號、百家號等平台同步發布,累計閱讀量近600萬。《光明日報》國內部記者龔亮說:“新媒體上缺的不是信息,而是點子和對用戶體驗的掌握。一次採集、多渠道多元發布,已經成為新聞採編新趨勢,尤其對於獨家的優質傳播內容,一定要物盡其用,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科技日報》做好全媒體傳播的思路是加強滲透性和互動性。中國科技網特別策劃並制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截至目前,6個欄目已發布稿件74篇。科技日報社新聞部評論理論室主任楊雪說:“各欄目除聚焦十九屆五中全會相關實時熱點、網羅重要媒體重點、要點內容,更加注重凸顯自主策劃,如科技工作者熱議五中全會關鍵詞系列稿件、五中全會在基層等稿件。”

把握融合的點

全媒體報道的靈活模式便於捕捉生動感人的瞬間,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

新華社對外部記者徐澤宇在今年2月3日前往武漢增援一線報道,在前方缺乏拍攝設備的情況下,嘗試用手機拍攝的方式進行英文Vlog短視頻創作。“我走進武漢的定點醫院、方艙、超市、社區、消毒站,用手機自己拍攝,自己出鏡解說,自己做后期剪輯。”徐澤宇介紹,到4月8日武漢“解封”為止,他制作了13期英文Vlog視頻,並發布到新華社的推特、臉書、優兔等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總瀏覽量超過8000萬。

“這種用手機拍攝Vlog的‘小米加步槍式’操作,意外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還引來了BBC等外媒對我進行採訪。以個人視角和真實感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武漢疫情新聞現場,單兵作戰的靈活模式讓我捕捉到了很多生動感人的瞬間。這讓我感受到,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全媒體報道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徐澤宇說。

在走向小康生活報道中,專注服務“三農”的《農民日報》記者沖鋒在前。農民日報社編委會精心做了全媒體報道策劃,要求在體現特色、找准出口上下功夫,共派出90余名記者分赴31個省(區、市)採訪。

《農民日報》新媒體中心記者朱瑞就是其中的一員。她說,在6天時間裡,採訪組走訪了20個採訪點,全方位、多角度報道了閩東大地脫貧奔康的生動實踐。採訪組以“帶你去寧德”為主題制作了11期短視頻,在中國農網,“三農號”客戶端,農民日報抖音、微信號、微博號等平台推出,總點擊量超過300萬。“這次報道,既是一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強化,也是一場增強‘四力’的拉練。”

抓住受眾的心

找准受眾的關注點、共鳴點、興趣點,與人民群眾實現共情、產生共鳴、發生共振

4位新聞工作者講述了鮮活案例之后,與會的各位委員發表評議意見,並圍繞全媒體時代如何創新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新華社總編室副主任劉剛認為,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之下,主題宣傳報道要提防4個誤區:一個是重理論宣講輕解讀分析,重宏大敘事缺小切口呈現﹔二是主題報道篇幅冗長,新媒體碎片化加工不足,二次傳播受限,不為青年網民所喜愛﹔三是一些報道存在同質化的現象﹔四是有時候不注重時度效,片面夸大宣傳效果違背常理。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樹立舉了一個例子,是小切口呈現、便於傳播的典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訪問武漢時說:“我看到武漢街道空無一人,內心十分沉痛。但我看到窗帘后面閃爍的燈火,每一家就講述著一個抗疫的故事。我覺得全世界真的欠了武漢人民的情。”在宋樹立看來,這個小切口一下子就把“抗擊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斗爭,是全人類要聯合起來的斗爭”講得非常透徹。

大家普遍認為,新聞媒體要善於從全局上把握報道選題,從整體上把握報道的時度效,從內涵上深挖思想價值﹔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四力”,找准受眾的關注點、共鳴點、興趣點,通過新聞作品與人民群眾實現共情、產生共鳴、發生共振﹔要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拓寬全媒體視野,挖掘好、利用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權威、原創、深度等優勢,讓黨的主流聲音直抵各類用戶終端,搶佔輿論制高點。(記者 袁舒婕)

(責編:宋心蕊、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